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博闻 >新闻详情

西充:千年古县的乡野宅院

2020-11-10 14:53:34 信息来源: 编辑:梁鹏


蒲氏家祠戏楼

西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崇教尚学,耕读传世,先贤辈出,“诳楚存汉”大将军纪信、三国硕儒谯周、唐代高僧何炯、“保路运动”先锋罗伦、无产阶级革命家于江震、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盟创始人张澜等皆诞生于此。

千年古县的历史积淀彰显出它独特的文化魅力,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及宗族文化源远流长,这里的陈家大院、蒲氏家祠及举人府第等,作为川东北地区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深藏乡野,朴实无华,却蕴含着它独特的文化价值。

陈家坝的温馨宅院

从西充县城到双凤镇东岱乡源水垭村,一路上飘飘洒洒的雨就伴随着我们。烟雨迷蒙,风轻雨斜,到了陈家大院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这是西充和盐亭接壤的边缘地带,低伏的山丘开阔迂缓,田野坦砥,阡陌纵横,竹木蓊郁,溪水潺潺。这是一块富饶美丽的坝子,它的地名叫陈家坝。

陈家坝居住着姓陈的百十户人家,因为这里距唐代古刹南岳庙很近,当地习惯称“南岳庙陈家”,以示和别处陈姓族居的区别,不至发生地域上的混淆。在陈家坝,陈姓住宅有六处,其中远近闻名的是独具风格、古朴壮观的“陈家大院”。据陈昌明主编的《陈氏族谱》记载:“该宅院乃先辈文达公于清光绪年间主持建造的”,算来陈家大院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

在四川民居中,陈家大院是非常典型的川东北乡村四合院建筑,“四水归堂”,方方正正形若一颗大印,有些地方就叫“印子房”。陈家大院在空间关系上仍然是以庭院为中心来布局的,宅院四围的房屋按照旧时礼制来规范家庭伦理、尊卑秩序,并安排其功能使用:大院各方均为明五间暗七间,上房住长辈,两厢住下辈,哥东弟西,杂役佣人住下房。整个建筑除堂屋、过厅、南北朝门外,都是一楼一底两层青瓦楼房。24根木柱,每一方为6根,整整齐齐排列在四方廊檐下;廊檐过道都铺砌石板,左右相通,上下相连,形成宽敞可以走马的“回”字廊。

在陈家大院人丁最兴旺时,人口达到138人之多,设计时留有充分的余地,宽敞的廊檐也不显拥挤,可见当初建造者的匠心所在。在雨天,走进陈家大院才能感觉到廊檐的妙处,无论下多大的雨,廊檐下都可以自由回环畅通,宽敞的廊檐下也可放置风车、晒席、石磨等公用物品,供大院里各家使用。

与上房相对的是过厅(正朝门),过去朝门上方悬挂有“五世其昌”鎏金大匾一道,西边耳门上方有斗大“义门”二字,是陈氏先祖文察公亲笔,而今这些题匾已不复存在,现在用红底黄字喷绘了繁体“义门”二字,粘贴在过厅门楣的上方。过厅平时不过人,遇红白喜事才打开过厅。

何为“义门”?经查阅《陈氏族谱》才知“义门”是陈氏这一脉始祖的发源地,是地名。古时叫“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现在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义门是陈氏家族的源,昭示了陈氏家族的世代繁衍、代代相传的悠久历史。陈氏始祖乃唐代开元年间江西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人氏,先祖落户在此并开创了陈氏基业。陈氏始祖以忠孝节义为本,勤俭持家,耕读继世,建书堂、立家法、敬友邻、睦家人,使义门陈氏人才辈出、义风蔚然,聚居数千口,合炊数百年,有“十五世同堂”“三千口同饮”“百犬同牢”之盛,家风传承,因此“义门”就代表了陈氏家族。

历史上义门陈氏累受朝庭旌表。唐僖宗亲题“义门世家”,唐昭宗亲题“旌表义门陈氏”。后湖广填四川,从湖广到西充来的这一支,先祖随湖广移民入川,在东岱乡陈家坝立足创业,其后代遍布西充东岱乡、双凤镇、凤和乡、青狮乡、双江乡、仁和镇等地,“义门陈”的家风也就扎根在西充。

在陈家大院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至今仍然秉承着千年家风。每年清明节,族人祭祖,都要在陈家大院聚会,在大院坝子里大摆坝坝宴,叫作“吃清明会”。清明这天,要杀猪宰羊置办“九大碗”,蒸、炒、烧、拌,样样齐全,几百号人在大院坝里济济一堂,大碗酒大碗肉尽情豪放。午饭过后,由辈份最高的族人训话,惩戒不规矩的族人,奖掖后学,表彰族人中尊祖、敬宗、睦族、积德行善、勤俭持家的家庭。每年清明会实际就是家风、族规传承会,就这样一代一代传至今。陈家大院的义风存在于西充的乡间,存在于族人的心里。

我问陈家大院的老人,清明祭祖几百号人吃饭,是否请厨师来做饭。老人说,陈家的事全由陈家自己做,不请外人。他推开右厢房一道门,里面锅儿碗盏、蒸笼灶具、板凳桌子一应俱全。看到眼前偌大的院坝,想象几百人热热闹闹的“坝坝宴”,让人情渐以淡漠的城市人寻到了这份久违的浓浓乡情,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几年大江南北出现了“寻根”“寻祖”“祭祖”“修族谱”的热潮!根深才能叶茂,一部家族史也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社会发展史的一部分,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参天大树需要发达的根脉,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

双江镇米丹村的蒲氏家祠

精美的蒲氏家祠

祠堂对现在许多人来说,可能已是十分陌生的概念了。过去,祠堂是一个家族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在四川,祠堂的建筑形态至今能保存完好且具有历史建筑保护价值的已属凤毛麟角,说祠堂是“濒危建筑”一点不为过。因此,西充的蒲氏家祠还奇迹般的存在,引起我们极大兴趣,决定去看一看。

我们的向导事先与米丹村的黄军雄村长联系好了,黄村长骑着摩托车在双江镇路口等我们。双江镇到米丹村是一条乡间机耕道,有几公里长,山路弯弯曲曲,好在村里铺上了水泥路面,不算难走。山路岔道多,弯道多,有黄村长摩托车带路,我们这一路还比较顺利。车停在米丹村村委会门前,往前走十来米,远远地就看见青翠秀丽的米丹山下一栋古色古香的祠堂,青瓦屋面,重檐翘角门楼,赭红色的木结构主体,古朴庄重,与周边农家楼房形成鲜明对比。若没有周边楼房,恍若你就走进了百年前的古朴乡村。

八十多岁的老人蒲体杰为我们打开祠堂大门。旧时的祠堂有极严的族规,外姓是不能进的,本族的妇女和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准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现在虽然没有那么多族规了,祠堂仍由族人管理,非族人也是不让进的。听村长说我们是省城远道而来的客人,想看看祠堂,蒲体杰大爷高兴地说:“欢迎参观,欢迎参观!”

蒲氏家祠是中规中矩的四合院落,大门廊檐两侧木柱下有一对石狮柱础,过去被人打掉了狮头和狮尾,成了不伦不类的方形石墩;门楣上原挂有的“蒲氏家祠”门匾,也毁坏了,不见影踪。今年,蒲氏族人做了一道新匾,准备择吉日挂上;大门进去后是过厅式戏楼,四水归堂的正面高阶上是祖堂,具有让人仰止的高度;两侧底层为厢房,厢房上面是观戏台。

走上苔鲜茵茵的台阶就是宽敞的祖堂。以前这里供奉着蒲氏祖先的神龛,神龛上摆着六位祖先的牌位。左边供奉的是文昌帝君,他是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右边是有关祖先的各种文字记载;如今祖堂空空如也。只见正面墙下放着一块残碑,这是一块墓碑。碑身只有上半部分,碑上“诰封武德将军蒲”七字清晰可见。碑体下半部分不知下落,后面的文字无从考证。

蒲氏家祠的木雕撑拱

从二层楼厢走到戏台,抬头往上看,戏台屋顶横梁上有“大清光绪十九”“蒲氏家族建修乐楼一座,堪輿衡德才、杨芝芃;木师黄开寿、黄开美;石师何玉贵、任仕仲各祈艺术精通”的题刻。根据题款年代推算,距今正好130年;戏楼两侧飞檐撑拱上雕有戏剧人物,色泽鲜明,人物栩栩如生;戏台后方两侧还有更衣室、化妆间。据蒲体杰老人讲,修建这座祠堂,光是吃掉的粮食就可以堆满整个祠堂,可见耗资巨大。

清咸丰年间,蒲氏家族出了个武举人,享正五品武德将军职官,让族人引以为自豪。山村里出了这么一个远近闻名的武将军,所以族人在祠堂的修建上是非常讲究的,不能给蒲氏家族丢份儿。祠堂是地方上显示家族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建筑符号,也是光宗耀祖的地方。

建祠堂是族人的大事,蒲氏家族请来了当时的风水先生,选择在米丹山麓修建祠堂。这里背山面水,后有靠、前有照。请来了木师,在建筑用材上采用上等木料建祠。在比较阴湿的四川盆地,木结构建筑极易腐朽。房梁、房柱、楼板用料考究,就能保证建筑质量百年不朽。

蒲氏家祠历经130年风雨,经我们现场细致观察,祠堂建筑结构整体是非常完好的,除了部分人为损坏外,建筑木构件、戏楼木雕、大梁、支柱都没有腐烂、虫蚀的现象,装饰部件的彩绘新鲜如昨,体现了蒲氏家祠所具有的历史建筑价值。像这样全木结构、保存如此完好的祠堂建筑,在四川是极其罕见的。

站在祠堂庭院中间,蒲体杰老人还兴致勃勃的回忆当年在祠堂里看戏的情景。那时有戏班子来演戏,就相当于“打牙祭”一样,快乐无比和难以忘怀。看川戏是乡间唯一的精神文化生活,除了过年蒲氏家祠要请戏班子来唱几台大戏,一年内就很难再看得上戏。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充县川剧团还在祠堂戏楼上演过《四进士》,老蒲说这是他看的最后一场戏。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听见铿锵的川剧锣鼓声了,戏台也一直寂寞到现在。走出蒲氏家祠,门前堰塘里的鸭子在水中嬉戏,荡起一圈又一圈涟漪。宁静、安详的米丹山下是一幅夏日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

武举人府宅的官帽门雕

山野中的武举人府宅

从米丹村蒲氏家祠返回双江镇,要经过米丹村村长黄军雄的家。黄村长见我们对古建筑兴趣很大,他说,他居住的大院是个老建筑,他记得以前曾挂有“长渠沟武举孝廉府”匾和“武魁”门匾。听他这么一讲,这宅第定有看头,大家便兴趣盎然跟着他朝路坡下走去。

“武举孝廉”让现在的人听了犯迷糊,搞不懂什么意思。“举孝廉”,是源于汉代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的为官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是录用政府官员的一个标准,在我国古代已延续了两千多年。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在家,对父母要有孝心;为官,要品行端正,知廉耻、勤政事。孝廉是荣誉称号,获了这个称号朝庭便可实授官职,进入朝庭行政官员序列。

“武举孝廉”就是由乡里推举到省城参加乡试科举考试,科考中了的叫“举人”,就有了进入官场仕途的“许可证”。武举孝廉,就是这个姓蒲的是个身材魁梧、擅长弓马、习研枪棒、品行端正的成年男子,经层层推选参加武举科考中榜,被朝庭授予了武官官职。长渠沟是这里的地名,府是他居住的宅院。黄村长说,他听老一辈说,这是咸丰五年(1856)修建的,过去门前还竖有桅杆。桅杆是一种权势地位的标志,在清代只有 “文魁”“武魁”才能享有这样的待遇,这家府宅的主人想来就是蒲氏家祠中的那位“武德将军”吧?

这座武举人的府宅果然与一般四合院民居有所不同,它的过厅大门(过去门楣上挂有“武魁”字匾)右侧二楼面向屋外山野,形似于现在房屋的阴台,栏杆是竹节式样的木饰栏杆,平时可以凭栏远眺观乡野风景,若有兵匪侵扰又是一个瞭望台。这座历经150余年历史的府宅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华彩,它与那个给予他无尚荣耀的时代一样不可避免的衰落了,它的肌理和肤色显得十分苍老,整座院子零乱破败。然而从它犹存的风韵中,仍然可以触摸到这座府宅的底气,嗅到清代举人院落残留的文化气息。

府宅的正房是三关六扇格门,正门上方原挂有“长渠沟武举孝廉府”匾,这匾也早已不知去向,残存的标语占据了它的空间,它顽强的文化在破落中显示了它的生命存在,艺术构件的残损也让它保留了一份可贵的尊严:格门上方的窗格为灯笼锦花饰,每扇窗饰的上方镂空雕刻着不同的官帽式样,这是匠人的创意之作,代表着武举人的身份和地位。

我细看后又琢磨,发现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些镂空官帽式样不是清代的顶戴花翎,而是明代汉官的乌纱帽式样,尤其是汉官的长翅帽和短翅帽更为明显。在满族统治的清代,身为清朝的武官,府宅里却雕刻着明代汉官的乌纱帽,这可是逆天之举。雕此官帽式样,是武举人自己不明究里为工匠所愚?还是有意为之,如有意为之宅主人的意图何为?是意欲“反清复明”,还是其他什么用意,这是一个谜,留待专家考证。

在正房高轩的廊檐左侧,是一间过街楼式的穿堂凉厅,“网开一面”的布局设计,打破了传统四合院“一门关尽”的封闭模式,不仅让府宅里引进自然风,调节夏季的酷热,还可以作为当时应急疏散的遁路,在土匪袭扰并封锁大门时,宅院里的家眷便从这穿堂过厅疏散到外面,逃避灾难。

在正房的对面左侧是绣楼,乡人称其为“小姐楼”,木阁楼从楼上房间里向外挑出,极像现在住宅颇为流行的“飘窗”。木板墙裙上面安有五扇木格花窗,裙板与花窗之间又挑出约40厘米木制花架,上面可以摆放赏心悦目的花草。绣楼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一半墙裙一半窗,既保持了室内充足的采光,又不会让外面窥透闺房里的秘密。

隐于西充、盐亭交界茫茫山野中的这座府宅,不显山不露水,外界几乎无人知晓。星移斗换,100多年来时代的巨变,“长渠沟武举孝廉府”也渐渐衰落了。它失去了昨日的荣光和华彩。如今关于这座府宅的故事,也悄然消失在无际的旷野之中,成为被罡风四处刮散,再难复原的泛黄的碎纸片。

(冯荣光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