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如何助推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内江经开区这样作答

2021-02-01 10:12:21 信息来源: 编辑:刘佩佩

近日,受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内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内江组织专家,对国家级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内江“经开区”)企业——四川效率源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省级工程实验室“四川省信息安全数据恢复工程实验室项目”进行了验收。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加快内江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方面,内江经开区如何发力?

2020年,内江经开区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已建成省级工程实验室3个,占全市省级工程实验室个数的100%。四川省汽车发动机曲轴制造工程实验室、四川省纳米靶向抗肿瘤药物制备技术工程试验室正在进行验收资料准备,预计3月提请验收。

2020年,内江经开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10条措施,落实“一企一策一专班”,实现137户规上企业、40个省市级重点项目、24个建设工程项目2月底前100%复工复产。同时,积极开展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工作,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推进辖区各类经济协同发展。

推进协同创新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2020年4月22日,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内江协同创新中心、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内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同时落户内江经开区。内江市科技局、内江经开区管委会共同与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签约。

去年,内江经开区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强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积极搭建校地企合作交流平台,构建“园区+公司+高校+实验室+企业”的政、产、学、研、用发展模式。

与电子科大合作,建成下一代互联网数据处理技术国家地方(内江)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与内江师范学院共建数据恢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检验检测项目1个;与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区校技术引进、人才培训、成果转化及教学实习合作。

组织梓橦宫药业、新视野、恒通、大信工贸、效率源、金鸿曲轴等20户企业到重庆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或科研院所开展拜访、对接、交流等专题活动,把脉企业技术需求,达成一批合作意向;促成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25所高校与17户企业30个项目开展了技术研发和创业人才培训,推进企业智能制造、产业升级。

截止目前,内江经开区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博士后工作站4个,省市工程实验室共10个、省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共6个、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共2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引进博士(博士后)30余名、硕士(学士)110余名。累计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90余人,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000人。全区获得“国家级绿色示范园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四川省院士专家产业园”等多块国省级招牌,正着手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和中国曲轴之乡。

强化要素保障 增强创新主体发展后劲

“本来企业出现流动资金不足,申请的1500万元园保贷获批续贷后,我们企业能够顺利地经营发展了。”近日,内江雨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告诉记者。

2020年,内江经开区从金融服务、政策保障、环境优化等方面多点发力,不遗余力为创新主体提供便利。

安排2亿元资金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智能制造、产业升级、转型发展,出台经开区创新创业相关奖励办法近10项,每年表彰有突出经济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积极组织企业申报上级资金,截止目前,已帮助金鸿曲轴、恒通动保等40余户企业申报到项目资金9187.65万元。

投资3.3亿元建设内江经开区信息安全产业园拓展区标准厂房建设工程,建成后,预计能够吸纳各类中小微企业60余户,解决就业岗位约6000个。

全面推进自贸试验区内江协同改革先行区经开区片区建设,积极承接各级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提升企业审批便利化水平。经开区行政服务大厅12月已投入运行,创新“最多找一人”和“项目管家”服务制度,努力打造具有国开区特色和成渝城市群一流的营商环境。

内江经开区还制定了支持工业强区三年计划、7条措施和服务业提升发展十一条措施,出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6条措施,市场主体达4623户,增速20%,企业总数达到1482个。全区累计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66户,2020年新增15户。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户,2020年新培育7户。

促进转型升级 引导优势产业加速聚集

2020年12月11日,恒通动保二期工程——智能绿色中兽药制剂研发生产基地开工典礼在内江经开区举行。

该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养殖端源源不断提供稳定、高效、无残留的覆盖猪、牛、羊、兔、宠物、家禽及水产等各类动物的中药健康产品。建成后,恒通动保公司将成为国内生产线最全、生产品种最全的动保企业,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内江经开区积极推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三大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产值占到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5.1%。培育中华老字号企业1家,拥有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共24个。围绕“四新一大”产业,实施绿色智能改造,积极引入福伊尔高端曲轴生产线,年产高端发动机曲轴60万件;引入周兴博士团队西凯杰成医药项目,研发多个一线抗肿瘤和免疫抑制药物的纳米药物剂型。培育多西他赛注射液、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注射用阿扎胞苷等3个国际化项目,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

截止2020年12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1.95亿元,增速达8.5%;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79.59亿元,增速达16.4%;机械汽配、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总产值112.34亿元,增速达12.8%。全区R&D研发投入经费内部支出1.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2%。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达8963.08万元,超目标任务20.08%,效率源、汇宇、恒通、浩物、富乐德等一大批企业进入全国甚至全球同行业先进行列,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凸显。

(四川经济网记者 毛春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