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面朝“成乐”,背靠“凉宜”,位于成都平原东南部的犍为,不仅有“百年火车、千年庙镇、万年湖泊、亿年桫椤”等国内独特的文旅景观,更有1375平方公里依山傍水的良好生态资源,岷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自古以来,犍为商贾云集、文化交汇,素有“金犍为”的美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犍为县紧扣县委“一心一地一城”总体定位,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县环境质量稳中有升,生态治理成效显著,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在展板前,解说员耐心向学生们介绍仿生鱼道
增殖放流 守护绿水青山
岷江航电犍为枢纽工程仿生态鱼道全长1.85公里,宽4米,深2.5米,每格池室长4.8米,是西南首条、规模最大的仿生态鱼道。
鱼类增殖放流站整体效果图
“仿生态鱼道采用宾格网石笼作为隔墙形成鱼池,并采用竖缝作为过鱼口。利用底坡加糙,尽可能逼真地模仿天然河流,在鱼类越过鱼道时不发生非生物性边界条件的改变,更容易通过。”省港投集团岷江公司工作人员李锐兰介绍。
仿生态鱼道的建立,有效降低了航电工程对上下游岷江水生态系统形成的分割及原河道鱼类自然通道改变的影响,为岷江甚至长江鱼类上溯产卵提供了通道,实现了鱼类洄游产卵。
“为了达到生态修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岷江公司在修建仿生态鱼道的同时还建设了四级航电枢纽共同使用的鱼类增殖放流站。”犍为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袁邦旭说。
鱼类增殖放流站主要承担了薄鳅、白甲、中华倒刺等13种岷江珍有珍稀类的人工繁殖、培育和放流工作。2021年已向岷江投放胭脂鱼、厚颌鲂等13种鱼类共计19.1万尾。
坚持绿色发展,守护绿水青山,犍为县时刻心系“国之大者”。近年来,犍为县开展岷江干流224个入河排污口监测、溯源和整治工作,持续推进洛江溪流域生态修复和罗城新店儿水库环境整治,加强30个农村聚居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2021年,犍为县7个国、省、市考断面均达到Ⅲ类以上水质,其中,马边河、龙溪河、沐溪河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全县1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标本兼治 保护净土蓝天
2021年5月26日,四川绿之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之峰)获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正式投产运行。
“这一资质证书不仅是绿之峰公司的‘出生证明’,也是犍为县实现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从无到有历史性时刻的有力见证。”犍为生态环境局局长朱延黎如是说。
同年7月21日,乐山高能时代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能固废)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于当年正式投产。
绿之峰和高能固废两个危险废物处置项目的投用,宣告乐山市危险废物处理能力“零”时代的结束。犍为县成为全市唯一具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的区县,处理种类达35类,处理能力达每年11万吨。
“在乐山市生态环境局的大力支持和犍为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下,省生态环境厅已同意犍为县作为全省58个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试点单位之一,预计最大贮存规模达2500吨,年周转总量达5000吨。建成后将进一步健全优化犍为危险废物收运处体系,让危险废物转“危”为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朱延黎说。
依山傍水的犍为县城
近年来,为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犍为县打出了一记保护净土蓝天“组合拳”。
重拳“治土”。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针对性地将部分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名单,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与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全面排查整治矿山矿企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县土壤质量安全可控。
综合“治气”。实施“减排、压煤、抑尘、治车、控秸”五大工程,开展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三大专项整治行动,健全定期会商、调度机制,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2021年,犍为县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41,排名全市11个县(市、区)第4位,全省183个(市、区)县第120位;优良天数333天,优良天数率91.2%;PM2.5平均浓度34.1微克每立方米,稳定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实现犍为“蓝”常见。
同顶一片蓝天,共护一方水土。2022年,犍为县将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速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以优质生态环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徐尧 张斯捷 四川经济网记者 蒋培路)
(文中图片来自犍为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