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内江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谱写健康内江新篇章

2021-02-08 18:27:13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魏文红

2020年3月11日,内江战“疫”前线传出捷报,随着最后一名患者的治愈出院,内江22例新冠肺炎疫情确诊病例全部“清零”,内江战“疫”取得阶段性胜利。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内江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群众,坚持“村子为战、社区为战,划片包干、网格管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中打出了信念、打出了信任、打出了信心,把一个更加坚定、坚韧、坚强的内江展示在世人面前。

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深刻证明: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人民群众最可靠的主心骨;全市卫健事业积蓄的综合实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

“十三五”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内江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卫健委“)团结带领全市卫健系统,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全面实施健康内江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决战决胜健康扶贫,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构建起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守护群众生命安全筑起牢固防线。

迎接内江市援助湖北医疗队凯旋

战疫情

47天时间“清零”22例确诊病例

1月24日,大年三十,内江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魏女士在资中确诊。咳嗽,腹泻,全身无力,连站起来都很困难,魏女士下午就被转入资中县人民医院ICU负压隔离病房。次日,魏女士病情加重,CT显示其多肺叶病变,情况不妙。

大年初一,内江市4名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齐聚资中,指导当地对魏女士采用“多对一”精心治疗模式。专家会诊判断魏女士除了感染新冠肺炎,还伴有细菌感染,建议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抗菌治疗。当晚,患者退热。

短短两三天时间后,魏女士情况明显好转,于1月28日转入普通隔离病房治疗,并最终康复出院。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市卫健系统第一时间进入应急状态,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日报告制度;成立市级层面的医疗救治专家组,确定市、县两级定点医院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做好人员、药品、物资、技术、病房等相关准备;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全部设置发热门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发热病人及时开展检测,重点对武汉返乡人员进行密切观察……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内江用47天实现确诊病例清零,并取得“新冠病人零漏诊、确诊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出院病人零复阳”的可喜成绩。确诊病例清零的背后,全市上下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打好疫情防控组合拳、主动仗、操作牌——

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定点集中收治全市确诊病例,集中优势资源,保障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减少不必要感染,节约防护物资;

内江市中医医院积极推动中医药介入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治疗,研发防治呼吸道传染病的院内制剂“扶正抗感颗粒”,成功投入临床使用并纳入医保乙类;

内江市疾控中心党委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应急临时党支部,组建7支党员先锋队,投身检验检测、消杀、疫情研判、健康宣传等疫情防控的每一条战线。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市卫健系统勇挑重担,紧紧围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重点目标,通过强化疫情分析研判、强化境内外重点人员管控、强化筛查监测发现、强化精准医疗救治、强化重点场所防控、强化健康科普宣传、强化快速应急处置等有效手段,全面做好内江疫情防控工作。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020年2月,在湖北和武汉人民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急时刻,内江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精心选派21名医务人员组成援鄂医疗队,毅然踏上驰援湖北的征程。

在湖北战疫前线的38个日日夜夜里,21名队员冲锋陷阵、连续奋战,参与武汉汉阳国博方舱医院近千名患者的救治工作,出诊、护理工作量达7000余人次;在武汉市红十字医院参与救治重症及危重症109人,出院2人;参与标本收样6000余份,用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展现了内江市医护人员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面貌,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赞誉。

不仅于此,2020年9月9日,内江又精心选派5名队员组成全省首批支援队伍,出发协助成都海关开展入境人员核酸检测,进一步做好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筑牢口岸检疫防线。

服从抗疫大局、不讲任何条件、不计安危得失……战疫一线,全市卫健系统以强烈的责任担当,绘就出一幅浓墨重彩的抗疫篇章。2020年11月,内江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代表全市卫健系统,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促融入

推动内江卫健事业“进城入圈”

“内江人相互转告!赶快预约!华西医院两位专家又来坐诊了……”近日,在部分内江市民的微信朋友圈中,总会看见这样一则转发消息。

“平时挂华西医院的专家号是非常难的,但是现在去内江市六医院,很快就可以预约上专家的门诊,确实比以前方便了许多,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福音。”内江市民黄女士告诉记者。

家门口挂上华西医院专家号,这是内江卫生健康事业在区域合作方面结出的丰硕成果。

2018年12月26日,内江市人民政府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签订“分级协同诊疗体系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内江市第六人民医院挂牌“华西—内江分级诊疗转诊定点机构”,以骨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作为试点科室,尝试与华西医院搭建“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在病人自愿、知情并保证转运安全的基础上,上转病人在华西医院完成急性期关键治疗后,以内江市第六人民医院作为定点下转医院,为病人进行康复期后续治疗,提供华西医院同质化医疗服务。

2019年11月1日,在内江市举办的华西分级诊疗合作授牌暨管理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市第六人民医院正式挂牌“华西—内江分级诊疗转诊定点机构”。

据了解,自2020年4月25日起,市第六人民医院每周末都会定期邀请华西专家到医院坐诊、查房。目前,华西医院心内科医学博士、副教授魏家富,心内科医学博士、CCU医疗组长魏欣,心内科教授王勉,骨科医学博士、副教授周春光,医学博士、神经内科专家吴欣桐等多名专家已先后受邀多次坐诊。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后,内江进一步抢抓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卫生健康协同发展,谋求与成渝地区各大院校的更多合作,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健康服务。

2020年,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多个科室与华西医院建立专科联盟。内江市中医医院成功挂牌成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内江市中医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成都中医药大学内江中医药研发中心”,依托高校的优质资源,推动“医、教、研、产”高质量协同发展。内江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四川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打造现代中医药产业示范区”协议,助推全市中医药传承创新。

惠民生

居民电子健康卡注册量突破380万张

2020年12月11日上午,内江市民卓俊秀来到市中医医院门诊部,拿出一张专属居民健康的“二维码”在自助机上扫描后,根据提示,不到1分钟就办理了门诊挂号和医保报销手续。卓俊秀表示,比起以前排队办理,可以节省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方便又省时。

“再也不用无休止地排队了!”近日,内江市民杨娇下载“健康内江”App,登录注册并进行实名认证、绑定银行卡后,轻松实现了线上预约挂号、缴费、就医等门诊全流程服务。

看病就医,一卡(码)搞定。谈及居民电子健康卡的使用体验,内江市民群众纷纷点赞。

据悉,电子健康卡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标准、面向城乡居民发行的诊疗卡,能够统一标识居民的“健康身份”,具备全国通用、专属健康档案、专家号源随手查、自助就医、缴费不排队以及线上医疗的众多优质功能,方便居民看病就医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内江市于2018年正式启动电子健康卡建设工作,采用高效、低成本的电子二维码技术和“政府统筹、银行出资、公司运营”的模式进行建设。2020年,全市将普及应用居民电子健康卡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和民生“十有行动”强力推动,从2020年6月1日起在全市所有医疗机构推行。

为做好居民健康卡宣传推广工作,2020年7月15日,内江市揭牌成立居民健康卡服务中心,开通便民服务咨询热线,提供健康卡业务现场咨询、电话咨询服务,提供居民健康卡受理、制发、激活、挂失、补卡等服务,开通实体卡申领渠道。

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11月底,内江市级卡管平台电子健康卡注册量382.5万张、常住人口申领(发放)率50%。全面取消停用医院内部各类就诊卡、全流程使用居民电子健康卡,居民电子健康卡挂号量达68.7万人次、持卡就诊率46%,就医诊疗检查等扫码次数达384万次。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医疗机构全覆盖。

展“国粹”

强力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又在人民健康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历年来,内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出台《内江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提出中医药强市目标,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相关市级部门为成员的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市卫生健康委加挂内江市中医药管理局牌子,设置中医药科,专职负责中医药事业工作。

近日,记者在位于内江市东兴区白合镇龙井村的内江蕊尚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看到,200余亩天冬长势喜人,今年有望迎来丰收。

东兴区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大有告诉记者,近年来,东兴区抓住国家复兴中医药的契机,立足林地资源充裕、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条件适宜等有利条件着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东兴区坚持把天冬产业发展作为“一号工程”,努力打造“中国天冬之乡”。

全市坚持把“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整体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医药产业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市拥有中药材种植(养殖)企业37家,种植(养殖)面积20余万亩。其中,曲剂品种如胆南星、建曲、六神曲等产销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内江市东兴区“千草村”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单位。

目前,内江拥有公立中医医院6家,民营中医医院3家,中医诊所268所;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1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9个。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规范建成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实现全覆盖;8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45.2%。

2019年,内江市被命名为“市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市中区、东兴区、隆昌市、资中县、威远县被命名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市中医医院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中医医疗区域中心建设单位。

强支撑

织牢织密健康医疗保障网

2020年12月11日上午9时,在内江市市中区永安镇瓦堆湾村卫生室,市中区人民医院医生苟华正通过高清视频会诊系统与村卫生室医生赵群交流,为64岁的高启良老人会诊。

通过“互联网+远程医疗”的方式,内江市将优质医疗资源“搬”到了基层百姓身边,解除了乡亲身上的病痛、心中的烦愁,阻断“病根”变“穷根”。

“十三五”期间,内江大力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建立了1个市级、5个县级远程诊断服务中心,覆盖了全市100%的县区、85%乡镇卫生院以及部分民营医院,市县级远程医疗中心建成率100%,超额完成“十三五”指标要求。全市心远程影像、心电诊断服务累计90万例次,帮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便捷享受到上级医院优质专家的服务,极大增强了基层群众健康获得感。

印发《内江市规范医联体建设方案的通知》,明确以市级三级公立医院牵头,联合县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域医共体;充分发挥优势专科资源,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组建专科联盟,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

紧扣“十免四补助”医疗扶持、“两保、三救助、三基金”政策和“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全面做好贫困人口救治救助工作。贫困患者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贫困人口在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10%以内,全面完成健康扶贫任务,确保贫困人口全部顺利脱贫。

强化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持续巩固艾滋病防治“三线一网底”体系建设。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筑牢免疫规划屏障,加强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综合防控,扎实推进精神卫生工作。规范市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落实卫生应急装备配置,强化卫生应急信息管理,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截至2020年10月31日,全市累计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362.4357万份,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97.98%……

回眸“十三五”,内江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推动健康内江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展望“十四五”,内江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继续团结带领全市卫健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强化与成渝地区交流合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好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等重点工作,完善构建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健康答卷!

(毛春燕  李弘)

市中医医院中医特色治疗:艾灸  (王斌 摄)

为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授牌

内江市居民健康卡服务中心揭牌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提升综合水平  优化服务能力  

大力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市卫健委的坚强领导下,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基调,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医院发展,有效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就医体验。

提升就医体验,织密医患“关系线”。医院率先在全市实行门诊分时段预约挂号。2020年,进行分时段预约挂号约45万人次,预约挂号率比去年提高了6倍多。成功创建内江市首家全国老年友善医院,通过开设人工登记点、优先窗口、低矮服务台等特色医疗服务,切实保障老年患者的“就医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院行政后勤科室工作人员积极支援门诊开展志愿服务,为来院患者提供就诊挂号、申报健康码、引导就医等医疗志愿服务。全年共有2400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服务患者约80余万人(次)。

狠抓改革创新,织密服务“产品线”。在全市首先利用信息系统对孕产妇开展分析筛查和评估,率先开展药物无痛分娩,创建国家级孕产期保健特殊专科,开展门诊妊娠高血压和糖尿病MDT模式。2020年医院获评为全国母婴工作表现突出的100个医疗机构之一。持续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在原有28例MDT的基础上,2020年新开设了骨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肺间质性疾病等3个病种共计18例多学科协作,多科室联合为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织密甜城“生命线”。医院20小时完成改造组建全市收治能力最大的隔离留观病区;21天日夜兼程,完成4间负压病房的新改建任务。到2020年3月12日,医院累计接诊发热门诊患者4787人,占全市27.40%;收治医学留观患者131例,其中确诊患者3例,疑似患者76例,占全市64.40%,为实现内江确诊病人“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双零”目标贡献了“一院力量”。

(陈娟 毛春燕 李弘)

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强担当  顾大局  写好抗疫答卷

2020年,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干部职工团结一心,高质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医院稳步发展。

在疫情防控工作方面,该院作为全市唯一的新冠确诊病例定点集中收治医院,在市委市政府和卫健委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22名确诊患者零死亡,28例疑似病人、100余例医学观察者全部治愈出院,医护人员零感染,疑似患者零漏诊的阶段性胜利,为全市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医疗服务方面,该院继续加强与4家县、乡镇医院的医联体合作,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签订了包括急诊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等8个专科联盟合作协议。

在公益事业方面,该院认真履行市艾滋病治疗管理办公室职责,全市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抗病毒治疗覆盖率93.94%,抗病毒治疗成功率92.44%;认真履行市精防办职责,全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出率5.88‰,排名全省第二名。该院自筹经费、组建专班,发挥了技术引领作用,履行了市卫健系统赋予的公益职能。

在学科建设方面,该院完成麻醉科、检验科、耳鼻咽喉科三个省级重点专科的影响力评价,通过泌尿外科、心内科、耳鼻咽喉科省级重点专科验收;共申报科研项目36项,新增发明专利8项,入围内江市首届新技术技能大赛项目7项,荣获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共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4篇。

(毛春燕 李弘)

内江市中医医院:

推动中医药介入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治疗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内江市中医医院中医药专家全程参与确诊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采取“一人一方一策”,对每名确诊患者开具中药处方,收到良好效果。研发防治呼吸道传染病的院内制剂“扶正抗感颗粒”,成功投入临床使用并纳入医保乙类。为内江实现疫情防控“零死亡、零感染、零漏诊、零复阳”的目标,发挥了中医药的独特作用。

同时,医院组织14名中医专家制定《内江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干预建议处方》(四版),分别向防控一线人员及市民免费配送预防汤剂。截至目前,累计发放中药143432人份,提供中药预防处方服务4万余人次,向涉藏地区医院赠送香囊300个。

医院于2019年9月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中医医疗区域中心建设单位。目前医院建成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含在建)6个,市级重点专科(含在建)11个。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医院建立省部级专科联盟15个,建立基层医院专科联盟6个。与4个县级中医医院和14家基层医疗机构签订了对口支援帮扶协议,与37个医疗机构签订了医联体协议,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2020年9月,医院31名专家被增列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接收硕士研究生37人,进行3年的研究生培养。通过“以教促医,教学相长”, 培养一批具有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的一流中医药人才,推动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毛春燕 李弘)

内江市第六人民医院:

奋力推动“医养结合”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2020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公示了2020年全国“敬老文明号”拟表彰名单,作为全市仅有的三家单位之一,内江市第六人民医院赫然在列。

这是该院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结出的硕果和力证。

据悉,内江市第六人民医院于2017年获批成立全市首个医养中心,现有床位122张,主要收住高龄老人、慢病康复、术后恢复及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老人。医养中心致力于打造“七彩人生,最美夕阳”服务品牌,全面提供“医疗、护理、康复、养老、宁养、日间照护”六位一体服务,打造医院开办养老、为养老院提供医疗、互联网+居家养老三种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入院有人接、手续有人办、检查有人陪、出院有人送……该院医养中心建立了一支专业化、标准化的医养服务队伍,由具有专业水平的管理人员、专业资质的护理人员、上岗资质的养老护理员和保洁员组成,根据实际情况,对老人进行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的生活照料模式,全天24小时贴心服务。每名老人享有专属的医护人员,监测生命体征、提供医疗保障。

医养中心管理团队、医护团队、护工团队为老人健康、舒适、安逸的晚年生活保驾护航。

“十三五”期间,内江市第六人民医院融合发展医养服务,解决了“养而无医、医而不养”的矛盾,提供了规范高效的医养服务,使得子女放心、老人满意、政府减压。

(朱文娟 毛春燕 李弘)

内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多举措做好“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内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市疾控中心”)推出230项防控措施有效防止疫情扩散蔓延,3项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2项处疫举措在全省交流推广,24期疫情研判分析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内江市五一劳动奖状”等称号,25人次分别荣获“全国优秀团员”“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四川省五四奖章”“四川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当前“冬春”季节,人员流动性大、聚集性活动增多、货物物流增大,为严防疫情输入风险,市疾控中心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冬春”季疫情防控工作:完善指挥体系,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部署,实行“一日一例会、一周一调度”及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强化监测预警,对“8类”重点人群、高风险人群、其他应检尽检人群及特定人群定期开展核酸检测。加强分析研判,每日收集汇总分析国内外疫情态势、每周开展疫情分析研判、每月进行专题风险评估。强化应急准备,在全市开展“疾控大培训”、疫情防控技术指导、应急演练等工作。按照疫情处置至少满足30天满负荷运转需求量,采购储备应急物资。开展疫苗接种,截至2021年1月12日,累计接种新冠疫苗19118人,共计19369剂次。加强健康教育,多形式普及防控知识,提升群众防病能力。

(毛春燕 李弘)

内江有力有序推进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2020年是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从原安监部门承接职业卫生(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第二年。

去年,内江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执法支队(以下简称“市支队”)在市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有序开展了用人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监督指导、尘毒危害专项执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职业健康监管执法行动暨用人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监督检查、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职业病诊断机构的监督检查工作,举办了2020年职业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提升培训班,指派业务骨干参加了四川省尘肺病防治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第四组对资阳市开展的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调研工作,指导完成了全市职业卫生随机监督抽查工作,协助采购完成了全市职业卫生执法装备项目。协助国家卫生健康监督中心完成《卫生监督执法宣传工作推动多元化监管成效研究》项目部分工作,作为省级职业卫生、放射卫生专业咨询专家组成员参加了国家卫生健康监督中心和省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总队有关职业卫生监督指引项目。

截至2020年12月20日,市支队查办职业卫生行政处罚案件5件:简易程序1件、一般程序4件,罚款金额13.2万元;全市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查办职业卫生行政处罚案件25件:简易程序16件、一般程序9件,罚款金额25.6万元。

(毛春燕 李弘)

内江市妇幼保健院:

关爱女性 呵护新生 为甜城妇幼健康保驾护航

2020年,内江市妇幼保健院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紧扣妇幼健康中心工作,抓好疫情常态化管理,加快新院区建设步伐,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深化医药卫生机制改革。该院全面推行预约诊疗服务,缩短患者在院等候时间,截至去年11月底,院门诊预约率70.35%。积极做好分级诊疗,全年共建5个医联体。2020年选派2名医生对口支援广安市,全面完成对口支援任务,获得受援方好评。

抓好妇幼健康及公共卫生工作。积极组织母婴安全、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专题培训,强化高危妊娠和高危儿对象随访管理,提高危重孕产妇综合救治能力。2020年孕产妇HIV、梅毒乙肝检测率为100%,孕期检测率99.95%,孕早期检测率92.95%;HIV孕产妇及所生新生儿抗病毒应用率均为100%。6月龄母婴传播率为“0”。稳步推进婚前检查及孕前优生工作,在全省免费孕前优生项目第十次临床质评获得优秀奖。

全面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新院区门诊医技住院楼建设项目超额并提前完成年度开工目标任务。截至2020年12月底,医院完成电子健康卡(码)接口改造、“健康内江”App远图自助机的接口对接。全院5G信号全覆盖,正式启用电子健康卡(码),对原有HIS、LIS系统进行了升级,提高了患者就医体验。2020年,医院顺利接受了省妇幼保健机构评审组对医院的“三级乙等”妇幼保健机构的复评。

(毛春燕 李弘)

内江连续四届

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

近年来,内江市中心血站以积极促进无偿献血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主线,克服阻碍无偿献血发展的重重困难, 在“十三五”期间,助力全市连续四届获得 “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荣誉称号。保障了全市临床血液需求和用血安全,在内江卫生战线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市中心血站不断强化“献、采、供、用”一体化血液管理,巩固内江特色血液管理机制,全市血液采集总量由“十二五”期末的42324人份升至2020年的63969人份,增幅为48%。尤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市中心血站攻坚克难,采血总量不减反增,创历史新高,不仅满足本市血液供应,并且输出支援武汉及其他缺血市州,位居全省地市州血站完成省上核心任务之首。

根据《血站管理办法》以及相关配套性文件规定,在“十三五”期间,市中心血站每年组织专家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技术核查标准,对血站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督导检查,完善质量体系建设,提升能力,落实血液安全责任。实施血液核酸全覆盖。到“十三五”期末,共对151255人份血液标本进行了核酸检测,全市无一例经血传染性疾病发生。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市中心血站还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为己任,优化献血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方便血费报销,惠及百姓。“十三五”期间,献血者(献血单位)满意率为99.9%,用血医院满意率为100%,血液安全事件0例,全市血费报销每年递增8%,报销、退补血费高达3321万元,让群众真正得实惠。

(林倩 毛春燕 李弘)

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

建高水平高职院校

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自2019年9月10日成立以来,全院师生凝心聚力、迎接挑战、攻坚克难,取得累累硕果。

重招生,促影响。2019年首届招生录取874人,2020年计划招生1800人,实际录取1875人,招生录取增长率114.53%,超额完成招生任务,生源地辐射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引人才,增活力。通过“甜城英才”计划,公开考核招聘,公开选调等方式,引进各类人才114名,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凝聚力显著提升。

抓教学,夯基础。编制教学相关制度及实施方案50余项,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中药学3个新专业获批招生,新签约成渝地区10余家实践教学基地。

用真情,铸情怀。严格程序评选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获得者648人,发放金额共计220余万元,后勤服务提质增效,学生获得感不断加强。

办培训,促合作。成功举办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班30余个,培训人数近5000人,承办国家级专业资格考试20余场,以及内江市甜城工匠技能大赛等大型赛事,成功挂牌四川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内江市“家政学校+标准化输出”基地、内江市家政服务技能实训中心、内江市大学生法治教育基地。

2021年是学院“规划发展年”。学院将继续强化党建引领,坚持“精诚济世、仁心善治”校训,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方式,培养更多健康养老服务和医药卫生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毛春燕 李弘)

四川省内江医科学校:

稳步推进示范专业建设 着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2020年9月16日,四川省内江医科学校与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联合设立中医康复保健示范专业“谢安树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举行授牌仪式,这是该校继“唐毅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彭继萍技能大师工作室” 之后,成立的第三个大师工作室。工作室的成立,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技术交流平台,也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2020年,四川省内江医科学校稳步推进示范专业建设。学校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作为四川省第二批示范专业建设单位,其项目建设总体有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育人工作有突破。先后与聚桂埠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5家中心卫生院签订了校企(院校)合作协议。

为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进职教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学校加大力度,积极申办教育部职成司1+X证书考核站点。去年,成功申报失智老年人照护初级、失智老年人照护中级、幼儿照护3个专业培训资质,8名考评员通过了师资培训,培训幼儿照护学员40人。积极做好职业培训工作,举行各种职业培训7批次,共培训学员596人,并对县(区)培训学校进行职业鉴定2188人,社会效益显著。

2020年,学校单招上线录取307人,对口高考上线录取312人,共计619人,教学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毛春燕 李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