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观点 >新闻详情

公园城市建设要“以均绿论英雄”——专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

2021-03-10 16:41:58 信息来源:新华社 编辑:魏文红


新华社客户端四川频道3月10日电(记者 叶含勇、董小红)当前,成都正在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城市有哪些内涵?如何建设?将走向何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期专访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

一、您如何理解公园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李后强:从全球来看,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大公园,如何在这个大公园里建城市、建好城市是人类长期面临的问题。建设公园城市是中国对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贡献。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公园城市正是为满足人们对居住条件、生活质量、工作环境等美好需求进行的城市设计。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而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地。公园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有助于催生经济新业态,有助于推进区域产业融合,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助于吸引高端人才,有助于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总之,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公园城市也是人地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在您看来,公园城市有哪些深刻的内涵?

李后强:首先,公园城市兼具公园和城市的功能和属性。公园城市是在公园中设计建造城市,把城市中的建筑作为景观,把城市中的社区作为景点。

其次,公园城市具有公园与城市融合产生的新质。公园城市,不是“公园+城市”,也不是“城市+公园”,不是线性组合,而是公园与城市的非线性融合——功能交叉互补、耦合互动,是公园中有城市,城市中有公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嵌套的“太极结构”,折射出“公园”与“城市”单独都没有的新质。公园与城市融合是一种“化学反应”,必须有“新物质”产生,公园与城市的本质虽然不变,但形态要发生变化。公园城市是全新的区域建设概念和功能特征,使得城市结构配套更齐全、创新创业能力更强,生机活力更旺,生态环境更好,比如在城市中增加了山水、湖泊、森林、鲜花、野生动物等公园特色。公园城市只能在21世纪才能建成,因为必须具有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支撑,产生从0到1,从1到N的链式反应。

第三,新发展理念的中心是人民,而对公园城市来说,绿色是中心,要“以均绿论英雄”,以绿定人、以绿定产。这里的绿色蕴含着生态价值、可持续发展,包括干净、无污染、绿地面积等可视层面,还包括清新、希望、安全、平静、舒适、生命、和平、成长、青春、生机等感知层面。创新、协调、开放、共享要围绕“绿色”这一中心。这五个方面是衡量公园城市建设成效的五个维度,即创新度、协调度、绿色度、开放度、共享度,是公园城市建设的“五度理论”,创新度、协调度、开放度、共享度最终要为绿色度服务,这是公园城市的特质。

三、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已经有3年时间,您觉得有哪些可以借鉴推广的地方?

李后强:经过3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认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有几方面值得借鉴推广。

第一,重视度高。成都就将公园城市作为成都走向世界的鲜明标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开始积极探索,比如每年召开公园城市发展论坛,邀请各类专家进行研讨等。

第二,全民观念意识强化。公园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只有做到全民知晓、吸引全民参与、实现全民共享、得到全民认可,才能真正建好公园城市。成都通过积极宣传,市民对公园城市的知晓度、参与度、认可度不断增强。

第三,始终坚持以绿色本底。比如天府新区从规划之初就将生态保护放在了关键位置,将蓝绿空间占比的开发红线严格控制在70.1%。

第四,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同。成都建设公园城市首先考虑当地的自然禀赋,因地制宜设置了绿道型、山水型、郊野型、人文型、街区型、产业型六种形态的示范区。比如,依托龙泉山将城市空间结构由原来的“两山夹一城”调整为“一山连两翼”,保留原来的山、水、湖等自然资源和形态。

第五,产城融合深入推进。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第六,场景营造有特色亮点。成都始终将场景营造放在重要位置,正在加快构建未来城市场景试验区,从城市场景向场景城市的全方位跃升。

第六,社区治理成效显著。公园城市是城市的高级形态,社会治理也应是高层次的、高能级的。成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形成了社会企业、社区教育、社创中心、创享中心、智慧社区等关键词引领的各具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第七,公共服务配套提前布局。成都公园城市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提前考虑学校、医院、商贸、交通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按照环境容量、蓝绿空间和人口密度来布局配套设施,避免资源浪费和二次返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