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南充讯(衡欢 记者 李国富)沿途桃花恣意盛开,游客络绎不绝。近日,记者来到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乡镇——西充县古楼镇,探访该镇朵朵桃花下的乡村振兴生动实践。
以花为媒 产业发展高质量
阳春三月,春光宜人,正是人们踏青赏花的好时节,古楼人新一年的忙碌和收获也在三月拉开序幕。
西充古楼桃花美景
3月24日,记者来到古楼镇古楼社区的云亭休闲山庄,看到不少游客前来赏花“打卡”。“这几天游客少些了。从2月底开始,每周周末来山庄的游客络绎不绝。”山庄负责人、脱贫户张怀全满脸笑容。今年桃花开得旺,山庄仅餐饮这一项收入就达2万元。“鸡鸭是自家养的,蔬菜是自己种的。游客们用完餐还要买些土货带走。”
张怀全夫妇种植了16亩香桃,2015年通过开办农家乐、销售香桃顺利脱贫。“每年桃花开和桃子熟的时候最忙。一年卖香桃、土货和开农家乐的收入至少有6万元。现在的日子和以前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张怀全坦言,如今的幸福生活得益于该镇农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以花为媒,通过产业打底、节庆搭台、农旅融合,大力发展‘充国香桃’这一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古楼镇党委书记庞在进介绍,经过近年来的倾心打造,该镇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镇共有100余家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餐饮娱乐服务。
据了解,古楼镇种植桃树已有20余年历史,如今规模种植“充国香桃”2.5万余亩,每年香桃产量达3000万公斤,带动5000余户桃农增收致富。同时带动周边太平镇、仙林镇、等乡镇规模发展香桃产业,形成长110公里、总面积达10万亩的“百公里香桃产业带”。依托香桃产业,该镇常态化举办桃花节、品果节等节庆活动,年均吸引游客100万人次,获得“美丽田园示范镇”、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镇、四川省农业科技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生态宜居 人居环境按下美颜键
行走在古楼镇各村落,随处可见“爱护人居环境,建设美丽桃源”等宣传语悬挂或描绘在村落文化墙上。记者注意到,尽管桃花盛开期间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光顾桃园,但不管是景区、游步道,还是农家乐、民居,处处都显干净整洁。
网红美女打卡西充古楼桃花美景
“每天都要先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了才做早饭,不然自己心里都不舒服。”3月23日清晨6时,古楼镇过江楼村村民李文凤起床洗漱后,把自家院落连同门前小路打扫得干干净净。李文凤介绍,该村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这些年来,经过村干部反复宣传,村民们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何才能让村民自觉自愿维护环境卫生并保持积极性?过江楼村的做法是召开村民大会,出台《过江楼村文明卫生评星约定》,每个季度村两委集中到各家各户打分。“评分最高的授予‘五星’称号,给予表扬,并在村委会公告栏中张榜告示。”该村党支部书记严秀琼说。
在李文凤家,密封的化粪池、与猪圈分离的独立水冲式厕所一应俱全,门口摆放着分类垃圾桶。“过去家里的厕所跟猪圈连在一起,臭气熏天。夏天更恼火,蚊子苍蝇到处飞,洗澡更是不方便。”李文凤坦言,厕所改建后,屋里屋外干净多了,彻底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
据了解,从2019年开始,古楼镇各村组采取政府补助、农户自筹的方式,按“独立空间、板壁瓷化、冲水便捷、粪污入池”的原则,对全镇3208户厕所进行无害化改造。一个个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的厕所不仅给村民带来了便捷,农村人居环境也得到改善。
“有了好的景色,更需要好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游客,让他们变成老顾客、回头客。”古楼镇镇长石健介绍,该镇在全面进行“厕所革命”的同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分类建立了生活污水和人畜粪污处理系统,实现污水达标排放,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问题,让环境越来越美。
近年来,古楼镇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改建等方面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
人才振兴 点燃发展新引擎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古楼镇香桃产业的蓬勃发展,让老百姓增收致富,也让众多外出农民工萌生了返乡创业的念头。近年来,古楼镇共有300余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先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近70个,种养大户52家,形成以香桃为主,水产、种养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我种植的是早熟桃和晚熟桃,晚熟桃能卖到10月份。错峰上市,价格更高。”在外务工的陈亮看到家乡的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于2013年回到老家古楼镇赵家庙村,流转田地108亩,开始创业之路。
“村里安排我参加了很多培训,还组织我们外出实地考察,参加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考试,现在我是持证创业呢。”经过几年努力,陈亮的农场小有规模,杏子、李子、桃子、柑橘,一年四季都是收获季。他还养殖生猪、土鸡和土鸭,2020年收入70万元,并带动附近村民务工增收。
“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开辟了新路径。”石健介绍,在古楼镇,像陈亮这样有技术、有资格证的党员有80余人,他们有的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有的是土生土长的庄稼汉,通过技术培训、参观学习,渐渐成长为有技术、有经验的种养“土专家”。该镇还在各村组建党员技术服务队,村民在种养方面遇到任何困难,随时可向党员技术服务队求助。
近年来,为回引优秀农民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西充县深入实施优秀农民工“4331”回引工程,通过“项目、感情、资金、政策”四种途径,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通过“远程培训、集中培训、田间学校”三种方式,帮助创业者学习技术;提供“发展规划、电商物流、法律援助”三种服务,帮助农民增收;创新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的机制模式,统一产业规划、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市场销售,降低农民创业风险,带动群众致富。
(西充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