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宜宾三江新区双城街道大学城社区,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新生儿”。
因三江新区大学城建设拓展,大学城社区从原来的农村,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产出葡萄、枇杷、水稻等的土地,变成了一座座教学楼及配套设施;社区居民,也从以前面朝黄土的农家人,变成了就近务工的城市建设者。
张志富
张志富,双城街道大学城社区工作人员,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既是城市发展红利的受益者,也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见证着社区发展的点点滴滴。
“日子因为大学城建设变得更好了。”张志富说。
前身:川南水果之乡 是宜宾第一批小康村
大学城社区,因城市建设,由原来的凉姜乡九里村撤并而来。撤并前其所在的凉姜乡,是远近闻名的“川南水果之乡”。
村民种植葡萄
张志富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里村开始引进葡萄种植,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家户户都成为水果种植经营的一把好手,尤以“凉姜葡萄”最为知名。
通过葡萄种植带动,当地举办桃花节、葡萄采摘节、乡村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截至撤并前的2013年底,全村共有无公害葡萄种植基地3500余亩,其他各类水果种植基地1500余亩,有30多户家庭搞起了农家乐,95%家庭都用上了沼气,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村民大面积种植葡萄
九里村先后摘取国家级和省级卫生村、文明村荣誉。2008年,九里村成为宜宾市第一批率先实现小康的“富裕村”。
“村民们的好日子,是靠勤劳换来的。”张志富说,村干部曾做过调查,多年前村里有6家经营棋牌休闲娱乐的场所,到2010年全部都因生意惨淡而关门,“大家都忙着种葡萄搞经营,没有时间闲下来打牌娱乐。”
嬗变:“放弃”土地 村民全力支持大学城建设
九里村的嬗变,从2019年1月开始。
“大学城要拓展,九里村得供地,其中包括大量葡萄种植基地。”张志富说,按照政策,葡萄基地的附作物补偿费用,仅比一般农用地高4000元左右。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新区、市上的干部,都担心补偿不高造成村民抵触。但通过宣传和动员后,却没想到,当地群众非常支持,征地工作十分顺利。
入户做好拆迁服务工作
“最初也有不少村民不理解,认为补偿标准低了,我们给大家作思想工作:修大学城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很快大家就想通了,非常支持。”张志富说。
截至2019年底,大学城四、五期建设,九里村先后供地5100余亩。特别是大学城四期建设征地3300亩,村里9月初接到任务,要求12月30日前完成,没想到11月10日就提前保质保量完成,可见当地群众支持力度。
入户为村民做好拆迁服务工作
“当然,村民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因为干农活实在是太辛苦了,挣的都是些辛苦钱。”张志富告诉记者,别看村里人种植葡萄发家致富的家庭比比皆是,完全是村民们自己不计工时、不计辛苦、不计人工成本,没日没夜地拼来的。
勘察测量葡萄地
“不敢请工人,因为两个工人的效率还不及自家一个人,且一旦请工人就没得赚,于是一直不得不起早贪黑自己干。”张志富说,很多家庭干了几十年,身体扛不住了,加之下一代又不太会种地,索性交了地,“用土地换保障”。
如今:农村人变城市建设者 日子更好了
征地后,大学城社区并没有成为纯粹的城镇社区,仍然是城乡结合部。
张志富说,社区原有12个生产队,有5个生产队因大学城建设被全部征地,另外7个生产队因地理位置等原因,只征了一部分土地,不能解体,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农村经营发展模式。
助力大学城修建
征地后,当地群众的安置和务工成为重心。
“大学城优先解决社区居民就业。”张志富说,年龄大的老人参加植草栽花,干活轻松,一天100—120元,老人们非常满足;40多岁的中年村民进入各大高校后勤岗位,年轻人进厂务工或外出打工。而村里原来的壮劳动力,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比如水泥工、木匠等到建筑工地务工,更是挣了大钱:每天保底收入400元,不少人每月上20天班,年收入最低10万元。
“这就是新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带来的机遇,以前有一技之长,却找不到活儿干,不得不在家种地,现在三江新区的工作机会遍地都是。日子也变得更好了。”张志富说,目前,大学城社区有居民2680余人,2020年,在大学城周边就近务工的村民最多时达到了1000人以上,少的时候也有三四百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实现就近务工。当地村民,对征地后的住房安置也十分满意。
拔地而起的宜宾大学城
“三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提供了最好的地段建安置房,最终有三分之二的家庭选择住房安置方式。”张志富告诉记者。
此外,宜宾市及三江新区对村民的合理诉求也非常重视。比如有两所大学各保留了一棵树龄较高的黄桷树,原因就是当地群众担心以后找不到一点熟悉的乡愁,想留个念想。为此,负责大学城建设规划的宜宾市科教集团,还专门改了设计图纸,调整了规划,将黄桷树保留在了原地。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杨波 侯云春 文\图)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