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社会 >新闻详情

天然气研究院:以“三芯”之力 撰写高水平科技论文

2021-05-06 16:42:05 信息来源: 编辑:吴运红

科技创新不停步,砥砺奋进新征程。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作为四川盆地乃至全国天然气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智库”,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研究院(下简称“天研院”)在60余年的发展征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国内一流、行业标杆的专业技术,科研水平稳步上升,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酒香也怕巷子深”,近年来,天研院在高水平论文发表管理方面狠下功夫,导向上发挥引领,政策上给予支持,通过高水平论文发表,在主流学术领域发出有力声音,让科技创新成果得到世界认可。从2016年的1篇SCI、1篇EI,到2020年的6篇SCI、8篇EI,数据提升的背后,离不开一群天研院的科技工作者怀揣“三芯”的矢志奋斗。

“十四五”开局之年,科技创新发令枪已然响起。不负韶华的天研人,正不忘初心、开拓创新、坚定决心,以“三芯”之力助推科技论文高水平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初心,科技报国的追梦之“芯”

巍巍圣灯,天研初创,小城隆昌,战歌嘹亮。六十余年来,三易其址,三代创业,从毛主席视察圣灯山下炭黑试验的炉火,到急新中国之所急完成合成油研制,再到聂荣臻元帅亲自命名的6082提氦工程献礼,天研院的历史就是一部优秀的科技报国史。

FZ10041028474_A377141.png

6082提氦工程投产大会现场

在波澜壮阔的四川油气田开发历史征程中,天研院聚焦科技攻关、强化国际引领,以严谨创新的天研精神铸就高质量发展,诞生了一系列科研成就。

“做了一些工作,也更加了解天然气分析测试这个领域,觉得这些年取得的一些成果能够在国际学术领域发出中国声音,想让国外的专家们了解到中国在该项技术已经走到世界前列,也是拥有话语权的!”检测所张镨博士谈起撰写SCI论文的初衷时,字句铿锵。

流量所的任佳刚在《Flow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期刊上发表论文,谈到自己投稿SCI期刊的初心,任佳表示,“科技成果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具备较高的创新性和技术水平,想要在计量专业相关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近年来,天研院引导科研回归初心,基础研究要有真发现,应用研究要解决真问题,成果转化要有真效果,号召院内科技工作者们静心笃志,沉下心,钻进去,力戒浮躁。

资料显示,至“十三五”末,天研院科研领域涵盖天然气计量、天然气分析测试、腐蚀评价与控制、天然气净化、气田开发化学、气田地面工程六大专业技术方向,形成20个技术系列共71项特色技术。其中,天然气取样及分析测试等13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低摩阻高温胶凝酸等12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解放思想的进取之“芯”

放眼国际,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行业,西南油气田全面开启上产500亿新征程,面向未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创新。能源格局重构和能源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天研院围绕高质量科研目标,打造形成“高精准立项、高质量过程管控、高水平成果、高效率成果转化、高素质团队”的“5H”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加大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攻克各项关键瓶颈技术,为高水平科技论文发表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天研院科技人员指明了方向。

FZ10041028474_A377142.png

天然气研究院的“5H”科研项目管理体系

“净化专业是一个相对成熟的领域,很多创新点都已经被研究或者探讨过,而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新颖性,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是有共识的,当然也是非常难的。”净化所李金金博士说起这些年的经验体会感受颇深,“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天研院现有的优秀研究基础做深做实,进一步完整地阐明其中的理论。另一方面作为成熟技术的掌握者,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能站得高、看得远,获得新观点和新成果,去冲击更高水平的论文。”

四川盆地是勘探开发热点、重点区域,也是天然气增储上产和页岩气规模开发的主战场,创新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研制重大战略性产品,实现从技术跟随向技术引领转变的关键。

因此,天研院近年来切实把握改革创新总基调,营造团结活泼软环境,破除“唯论文”、破除“SCI至上”,突出对科技创新工作质量和贡献的要求,解放思想让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与科研中找到平衡,以特色、优势技术引领,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抓牢科技创新“牛鼻子”。

如何在实际生产工作中深挖创新?对此,净化所的刘其松博士说:“在科研项目开展前,就做好高水平文章的布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突破,深化研究,让科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践出真知,让创新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惠及于社会。”

决心,艰苦奋斗的必胜之“芯”

三代天研人在历史中汲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科技报国的精神,立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建设“四个一流”天研院的决心。天研院科技工作者的信念不仅来自于流金岁月中硕果累累的成就,也来自于今天风华正茂、行将更远的四川油气田发展征程。

作为国内唯一的天然气研究科研院所,天研院立志形成真正的看家本领,做别人做不了的技术,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从撰写文章到发表,整个过程可以说是枯燥的、寂寞的,而有的远方,正是因为下定决心,才会使命必达。”防腐所的江晶晶说起那段“熬”论文的时光感慨道,“我曾在整体构思及阐述具体理论上陷入瓶颈,并且因专业限制难以找到一个可以讨论的人,在百转千回中与同门师弟讨论中才擦出一丝思维火花,仅突破思路这一点,就用了一年多时间!从开始写到最终发表,三年时光打磨,不是没有想过放弃,但是下定了决心,我不怕千万重困难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扛得起理想,不辜负年华,发挥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力增强自身能力素质,用脚踏实地的奋斗,全面打磨严谨创新硬实力。

FZ10041028474_A377143.png

科研人员在为SCI论文作大量数据验证

“收到编辑部发来的大修邮件,有几十条意见,有的需要补充实验进行论证,有的否定阐述的原理,在有限的时间里,我按时高质量完成修改稿,当时心中就只有一个想法:得到专家认可!”油化所的熊颖博士说起加班修改论文时表面看上去云淡风轻,但实际上却蕴藏着不少艰辛。“在出差的车上,在现场的田坎,在寂静的深夜,只要有时间我就拿出论文反复揣摩,梳理自己的理论成果,逐一回复专家的质疑与问题,那段默默耕耘的时光,得到更多是收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凝聚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嘹亮号角,创新的核心地位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定位,更是对科技界发出的冲锋号和动员令。天研院作为石油行业科研院所,将继续以天研“三芯”为强劲动力,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创新意识刻进思想中,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付子倚)

(图片由天然气研究院提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