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董豆豆)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5月29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四川饭扫光食品集团公司在省社科院共同召开“发展种业,节约粮食”专家座谈会。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烹饪协会、四川饭扫光食品集团公司、成都市饮食公司钟水饺店等党政机关、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嘉宾参加会议。会议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克俊研究员主持。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
粮食是生命之本、浪费乃天地不容。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我们对袁隆平院士的最好怀念就是每天节约粮食,珍惜盘中餐,做到不浪费一粒米。把饭碗握在手上,将袁老放在心上。碗中有米饭,心中有袁老。
从科学上讲,粮食产量提高总是有限的,但人类对粮食的需求却是无限的。浪费一粒粮食就是一次犯罪,节约一粒粮食就是一次积德。粮食多了也要思危,家里富有了也要节约,这是最起码的国民素养,脱贫攻坚结束后更要注意节约粮食。地位越高越要节约粮食,财富越多越要珍惜粮食。粮食与金钱无关,与官位无关,与场景无关,与年龄无关,与民族无关,与国籍无关,与肤色无关,只与生命有关。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带头节约粮食,做珍惜一粒米的模范和榜样。
节约粮食和国计民生是紧密相连的,浪费粮食等于粮食欠收。要大力支持发展我们的民族产业和地方品牌,要打造全球泡菜出口基地,大力发展竹笋食品和川菜产业。川菜和泡菜是四川的有根产业,中国的民族产业,彰显的是民族精神和中国气节,我们一定要做优做强做精做大。
要出台法律,保证不废弃一粒米,一根菜。要监管餐饮业、大学、机关食堂的粮食浪费现象,明确“浪费的标准是什么”,以及“谁来管,怎么管”等问题。每一个公民应该做到,节约每一粒粮食,坚决支持“光盘行动”,切实做到饭扫光、无浪费。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任光俊
一是“感动”,在袁老逝世之后,今天的会议是对他的缅怀。二是“激动”,今天的会议贯彻落实了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三是“行动”,虽然我们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是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农业科技工作者要继续行动,解决好粮食问题。
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根本问题是生产规模小,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对农业科技人员,有“三个要”:一要自立自强,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加强协作,继续发现优势基因,继续提高产量,节约生产成本;二要研发农业新装备,设计能够适应机械化、产量化的新品种,推动农业工业化、智能化、数字化;三要进一步开放合作,在关键技术方面主动融入世界科技体系。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总经济师廖蔚
四川作为农业大省,2020年全年粮食产量、生猪出栏数量比较稳定,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目前,全省正协调推进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发展,而种业作为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之首,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强不强,不仅关系农业竞争力,更关乎国家安全。
当前四川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如土地资源结构先天不足,山地丘陵居多;机械现代化不高,全省装备有效供给不充分,适宜丘陵山地作业的农机装备不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盛毅
保障种粮食安全是新时期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对粮食问题要有新认识、开创新格局,要思考如何利用新思路去节约粮食,并鼓励居民对粮食的消费,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何解决粮食问题,主要从科技和产业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去改变传统分散的生产模式,通过科技化的方式去解决农业水质的问题。第二,把粮食生产作为公共产品去对待,乡村振兴不能确保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新的水平,政府需进行补贴。第三,四川有著名的小麦专家,水果品种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具有生产、研究和推广优势。下一步,除政策补贴方面的措施外,还可以通过发挥农业合作社的方式提高产业化优势,利用农业信息化、大数据、AI技术等,监测土地撂荒及粮食产量问题,借鉴国外好的经验,探索新的粮食发展模式。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原所长李晓
从四川种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来看,我省种植资源丰富,创新成效显著,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种植资源保护不足、粮食同质化较为严重、技术支撑能力有待提升等。四川省种植企业小而多,竞争力弱、农业基地建设效益低并且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从政策、经济、科技三个层面共同发力。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品种改良中心副主任邓其明
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体现在农民耕地面积减小和种粮效益不高而导致农民种地积极性降低。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确保耕地面积“18亿亩红线”不能掉。其次是保障好种植面积,提高农民积极性。这就需要有好的品种,好的农机设备,特别是适合西南地区的小型农机,同时还需要适当提高粮食价格,以此解决农民种粮积极性。
西南财经大学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贾晋
要坚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买得起也买得到”。粮食储备是一个特殊部分,政府、企业、家庭、农村居民、城市居民等都要储粮,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囊括复杂的利益,既要保证农民种粮收益的提升,又要控制城市居民购买粮食的价格,粮食储备要做到短期保应急,中期保收入,长期保安全,这是一个工程和技术的综合问题。目前,农户的储粮数量减少,而城镇居民受到市场信息的影响,容易波动。我们要做到精准储备、精准调控,建立粮食主干的物流体系,构建集监测、评价、垄断预警等于一体的体系。
成都市烹饪协会负责人卢嘉玮
成都烹饪协会一直以来在节约粮食方面作出了大量努力。我们要求协会会员要从自身做起,杜绝粮食浪费的行为,做到物尽其用,主动提供打包、按需点餐等服务,认真做好客人点餐等结构管理工作。企业要张贴海报,营造合理消费氛围,引导健康消费新风尚。
成都市饮食公司钟水饺店负责人王超
钟水饺店在节约粮食方面采取的措施,比如设置公筷,使用可降解材料的打包盒。他还提到钟水饺店坚持小分量化,以减少口味差异造成的食品浪费。下一步将实行产品工业化,助力粮食价格始终相对稳定。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晟之
竹子和粮食有着本质上的联系。首先,关于竹子种子的问题,水稻现在面临的育种问题,竹子以后都可能会遇到。其次,农业是高风险产业,要发展规模化生产,需注意规模化生产后的高风险问题,比如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和政策调控等三大风险。最后要把竹子未来的发展与生态、工艺、文化相结合。同时可以通过传播竹子文化优化对留守儿童及农村孩子的教育。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陈杰
根据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对粮食需求将进一步增大,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以种业发展为突破口。一要解决挨卡问题。“农以种为先”,面对世界粮食问题,我国要建好农业“芯片”。二要解决挨饿问题,要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要把饭碗掌握在自己手中。三要解决挨骂问题,讲好中国故事。要充分展现大国担当,主动帮助他国。中国种业走向世界,帮助他国,是提升中国实体地位的有效方式。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虞洪
四川作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大省,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四川耕地数量减少且土地质量不高,土地细碎化问题严重。土地细碎化经营与粮食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诉求相矛盾,种粮主体特别是种粮大户流转土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难度大、风险大且成本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智库工作处副处级调研员李海龙
现主要问题是如何建立质量安全网,如何定论质量安全。我国仅有少部分粮食能够自给及出口,更多则依靠进口,我们要做到开源节流,开源就是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虽然有18亿亩耕地红线,但仍需要不断改进提升土地质量。产品生产出来后,需要进一步提升保鲜储存技术实现长期保存。
四川饭扫光食品集团公司董事长高银江
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充满智慧,对餐饮食品企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饭扫光作为川菜品牌,将进一步提升品牌力,打造四川金字招牌,朝世界瞩目品牌方向发展。饭扫光将从消费场景出发,开展量化工作,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避免浪费。在公德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更为具体的管理条例,做到有法可依,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企业将积极融入参与到公民意识的塑造、践行工作中,不断增强公众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四川饭扫光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运营副总游海军
节约粮食可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粮食价格与收入的关系,适度上涨粮食价格对于人们减少浪费粮食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二是政策与立法的问题,要坚决反对浪费,浪费粮食就是犯罪,要对节约粮食赋予法律意义。
四川饭扫光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品质中心总监董世容
就粮食安全问题,除了数量安全,其质量安全更为重要。为了让消费者吃到更加绿色健康的食品,饭扫光制定了“减盐计划”方案,相关技术正在积极研发中。饭扫光产品将秉承各项健康理念,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真正做大做强地方品牌,让饭扫光成为“有根”产业。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张克俊
本次座谈会非常及时,有成效、有收获。一是有高度的站位,民以食为天,粮食不是一般的商品,是生命之本。二是有宽阔的思维,从资源要素、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农村人口结构变化有机结合等方面谋划品种选育。三是有理性的思考,不局限于粮食种业和生产本身,涉及到品种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经营模式创新等多方面。四是有深度的分析,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都有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五是有清晰的思路,针对种业发展、粮食生产消费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破解思路和建议。六是有独到的见解,与会专家学者不仅列举了真实数据,而且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