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眉山市丹棱县,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生于1933年,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他始终以一名老党员、老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他就是骆舒程。
一腔冲锋前线无惧牺牲的热血
骆舒程的童年是在泪水中泡大的。父亲是个教员,可过早离世,留下了孤苦伶仃的他,在家中长辈的扶持下勉强读完小学。1948年春,他考上洪雅简易师范学校,但只上了半年,就因交不起二斗五升米的垫缴费而失学。为了维持生活,骆舒程在丹棱高桥硝坝隆泉硝厂当小工,只管饭,没有钱。
骆舒程(第二排中)与战友合影
在他迷茫时,16岁那年,来了救星——共产党,丹棱解放了!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骆舒程加入解放军后,每天30-40公里行军,从1950年元月3日启程,经乐山、马踏井、荣县、泸州至贵州的赤水、土城、娄山关、茅台镇、仁怀、遵义、思南到铜仁,参加了剿匪战争。1953年初乘坐火车通过鸭绿江大桥,行军至三八线五圣山上甘岭一线平康郡的虎岩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了三等功,并于同年9月3日,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周年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行军时,我们团的党委书记自己有马不骑,让给病号骑。自己跟着炊事班挑着油担子、赤着脚板走路,双脚都是水泡。他一边走,一边高喊‘革命就是要吃苦,同志们加油!’这样的口号来鼓励我们。” 回忆往昔,当年种种场景历历在目,骆舒程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环境下,骆舒程和战友们随时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说,“在最危险的战斗中,只有党员才有‘资格’冲到最前线,勇敢不怕死成了党员的‘代名词’。”
一颗永不褪色的红心
1963年,当兵13年的骆舒程转业回到丹棱后,不管是服务地方建设,还是退休后发挥余热,他都依然保有军人的本色。
1979年,骆舒程来到丹棱县沼气办,几乎什么都不懂的他,像小学生一样学习施工技术,还学会了设计、画施工图纸,50多岁时还主动前往深圳大学进修。在农村沼气建设上,他严把质量关,把按设计要求只能用15年的沼气池寿命延长至了至少30年还能使用。
骆舒程老人正在钻研修理技术
1993年退休后,骆舒程拾起他的爱好,开了一个电器修理铺。在退休26年的时间里,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修理电器上,光充电灯就修了有上千只,电饭煲、电风扇、电烤炉等电器修了有上万件,但钱却没赚几个。“修东西是我的爱好,所以我的收费都很便宜,能够为群众办事,为社会奉献,已经让我很知足了。”
一种代代相传的红色精神
“我们新中国从无到有,我们的军队从无到有,是在党的领导下,才让大家从没吃没穿到现在生活富足。” 每每谈到现在的幸福生活,骆舒程都哽咽不已。作为党员的他十分注重家风家教,全家11人中,有5名共产党员,6名大学本科生,2名硕士研究生,1名北大的博士研究生,4名中小学教员。
“年轻人不吃苦不行,更不能觉得自己不行。年轻人应该向前辈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讲述中,骆舒程老人口齿虽然不太清晰,但是思路却依旧敏捷,断断续续的话语中饱含着他对年轻人的深切期望。
骆舒程老人向记者讲述党的历史
如今的骆舒程四世同堂,在他心里有种信念:跟着共产党走,就能得到幸福。在骆舒程的影响下,他的家人也都保持了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一个老党员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骆舒程在平凡中坚守党性,在坚守中永葆初心。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颗一心向党的初心永不改变。
(王琴 程啸笑 四川经济网记者 常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