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7月9日,蜀地感念,成都喜极而泣,以一场大雨迎接蒋蓝的最新力作《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下称《蜀人记》)。
当日下午14:30,穿着印有豹子头T恤的蒋蓝穿过密织的雨帘,大步流星迈进了四川省图书馆的新书发布会现场,迈进了他又一个新的文学章程,也迈出了四川精神启示录的重要步伐。
这只游猎在旷野上的黑豹再次跃起,他携重磅新作而来:纵目之光,接续蜀人精气神。而这,离《锦官城笔记》发布还不到一年,不愧是被四川文学界称道的“快手”。
故而,此次新书发布会,吸引了众多来自文学界、学术界、出版界和新闻界的知名作家、学者、编辑、记者等,他们齐聚一堂,共同追踪蒋蓝笔下“当代四川奇人”的时代踪迹。
锦江之畔,天府之国,蒋蓝在读蜀地,我们在读蒋蓝,也在读他笔下的魂。
蒋蓝现场签售
而蒋蓝却从不骄纵,他作诗回应,他将继续以豹的血性与敏锐,仰视和追寻这方给予他文学生命的蜀地之魂:
“我弯下腰来/弯到与稻穗一样的高度/稻谷的弧线闪耀着命运的黄金/我看见/拉开一百万张弯弓的大军/竟把峨眉与苍穹齐齐拉斜/稻穗要把身上所有的禾芒/与天光对射”。
“找魂”之书
以十三人之“小”照见蜀地之“大”
浩浩荡荡30万字,《蜀人记》到底书写了什么?蒋蓝又在找寻什么?
发布会现场,13个人物头像在大屏上闪烁,他们是蒋蓝这本新书的“主人翁”,他们大多是蜀地上的“非著名”人物:
大巴山里红军坪的守陵人“二代”聂正远,夹金山下种玫瑰带领乡民致富的陈望慧,千年盐都身残志坚却摆渡他人的赖雨,大匠精神的“何氏三圆琴”发明人何夕瑞,曾在汶川地震中被困多时濒临死亡又获救的国内“恐怖小说大王”李西闽,中国漂流探险界最具代表性和旗帜性的人物冯春,长时间名声被淹没的国画大师陈子庄……
书写他们,蒋蓝究竟在找寻什么呢?
“找魂,为四川人找魂啊!”成都时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庞惊涛一语中的,《蜀人记》通过一些“小人物”的经历命运和事功来阐述一个思想,完成了从文学叙事到哲学叙事的升华,这在他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
其实,在庞惊涛发言之前,很多专家也纷纷提及此观点。
嘉宾对《蜀人记》爱不释手
“借着蒋蓝的非虚构呈现,这13位主人公无一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们回答了什么是四川精神,什么是天府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在发言中说,蒋蓝这部新作《蜀人记》就是他调动鲜活的文字,给脚下这片土地,身边这些奇人,注入新的活血,使这些人和事,生出勃勃生机,续接蜀人精气神。
“这个书意义重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则表示,《蜀人记》给了人们13种情感,13种精神状态,13种生活方式,这是一本四川精神的启示录,彰显了四川精神。
四川省作家协会创研室主任马平也说,“从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蜀人的风貌,蒋蓝不仅是给13个人发的金灿灿的奖章,也是给蜀人这方人颁发的奖章,打造出来的一粒粒珍珠。”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张意说道,蒋蓝用腾挪跳脱的自由度和纵深度,打开语言和叙事的非凡空间,以文人的敏察和贯通,从地方路径,关照个体际遇的叙述方式,在“蜀地”这个地方境域中,执拗地要让充满血性的生命踪迹被看见,让不可抑制的生命之音被听见。
“收获”之书
一场从个人到蜀地的大丰收
春种,秋收。看似顺其自然,蒋蓝这场“收获”却用了10余年之久。
新书面世
以上,是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周毅通过详读《蜀人记》得出的结论。
“大家都说蒋蓝老师是‘快手’,但他‘快’的背后是日积月累的久久为功。”周毅说,作为新散文的杰出代表之一,蒋蓝耗了近10年工夫,从自己交往或采访过的几百位蜀地人物中反复甄别,精选了13位能够代表蒋蓝价值观的奇人,挖掘传主们“比传奇还要传奇的”人生故事,揭示他们不为人知的内心隐秘,将自己的全部知识储备、诗性智慧、大地之思、实验精神熔于一炉,用情感的火焰和泪水的热度猝炼成了一部《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
说到收获,其实这次《蜀人记》发布,既是蒋蓝的收获,又不只是蒋蓝的收获。
“他是精神强悍的蒋蓝,是情感强悍的蒋蓝,是文辞强悍的蒋蓝,更是一个刚柔并济,雌雄同体,又带着女性观的,孤独而温柔的豹子头蒋蓝。”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艾莲说,这场收获也属于她的,她又认识了一个全新的蒋蓝。
现场签售
紧接着,著名作家凸凹接过话茬:“这可能是大家的收获,《蜀人记》中,为我们提供了13种文学标本和路径,总有一条路径适合当下时代的你我,比如夹金山下种玫瑰女强人的奋斗之路。”
然而,在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看来,《蜀人记》的出版还有更大意义上的收获。
“这是四川文学出版的一个重要收获,更是我们四川人民出版社的一个重要收获,感谢蒋蓝!”他高声告诉全场嘉宾,在“振兴四川出版”以来,他们陆续推出了蒋蓝的《踪迹史》《黄虎张献忠》、“天府广记三部曲”、《蜀人记》等,这些图书出版后,都取得了良好的双效益,成为“振兴四川出版”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仰视”之书
弯到与稻穗一样的高度为蜀地找魂
优秀的作家应该葆有深爱生活、土地和人民的大悲悯情怀,蒋蓝是。
俯视还是仰视,决定了作品的层次和格调。
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和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董事长罗勇为新书揭幕
关于《蜀人记》,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一出场便“定了调”:“蒋蓝的作品中对事物、对人物的‘仰视’值得学习,哪怕是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他都能做到,这难能可贵。”
这样的“仰视”,四川省诗歌学会会长曹纪祖也在《蜀人记》中看到了。他说,面对写作对象,蒋蓝注入真情,用发自内心的敬仰之情写13位当代四川奇人,这也是对蜀人精神,天府文化的仰视,“没有仰视,是写不好的。”
其实,看到蒋蓝的“仰视”的人还有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李银昭。在发布会现场,他虽然没有上台发言,但他早已把自己所见写在了《蜀人记》中收录的那篇《蒋蓝:游猎在旷野上的黑豹》里了,只不过是“仰视”的姿势不同罢了。
李银昭写道:“在散文江湖已自成一体的领军人物蒋蓝,在赖雨墓前,却低下‘豹子头’,不敢直视,唯有致敬。蒋蓝的低头、致敬,连发追问,是不是他高昂的文学心,再一次豹子似的蛰伏——为一块石头,为一块墓碑,为一个在世间如河里枯叶般漂走的人。”
英雄所见略同,同道惺惺相惜,专家们的眼光是睿智的,而对于大家提及的《蜀人记》的仰视,蒋蓝也做出了正面回应,用一首诗巧妙回应:《不能俯视稻穗》,其内容便正是本文开头所写之诗。
就着“仰视”之诗和嘉宾们的浓浓情意,发布会最后,蒋蓝说了三重感谢。
蒋蓝致感谢辞
他感谢新闻。他说,正是他十几年以来的新闻采访经历,才让他接触到了生活的“掌子面”,接触到了那些散发着滚滚热气、流淌着汗水与泪水的新闻人物。
他感谢文学。他说,新闻停止的地方,就是他文学的发力点。他的文学写作,恰恰是我重新厘定人生、澄清生活的方法,也是他对自己经历的人与事的回炉与重塑。
他感谢写作中的人物原型。他说,《蜀人记》记录了13个人物,不过是当代四川基层群体的代表。他们就是四川!他们就是中国!他们就是四川人!他们更是中国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他们彰显出来的精神气韵与担当,他们在这个伟大时代犁出的心路历程,他们发出的“四川声音”撼天动地,构成了一部生生不息的心灵史!
同时,他还感谢了中国作家协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经济日报》以及各大媒体。
下午5时许,新书发布会结束了,馆外雨也停了,而蒋蓝,又出发了,去挖掘蜀地的事,去寻找蜀地的魂。
四川经济网记者 黄晓庆 李霁月/ 文 程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