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追溯宜宾三江工业文明 为三江新区发展注入文化之力

2021-07-22 21:04:29 信息来源: 编辑:李占庄

四川经济网宜宾讯(李泽立  记者  杨波  侯云春  文/图)为抢救宜宾老工业遗产,传承工业精神,推动工业文化产业发展,7月21日,由宜宾三江新区党群工作部、四川经济日报社、宜宾三江新区融媒体中心联合主办的“追溯宜宾三江工业文明·老工业人座谈会”在三江新区历史建筑中元造纸厂俱乐部举行,来自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元造纸厂、宜宾红星电子有限公司(原国营第七九九厂)等企业的离退休老工业人齐聚一堂,共话宜宾工业遗产保护,讲述老一辈工业人的拼搏奋斗故事,并寄语新时代的宜宾工业人创新奋斗,传承好宜宾工业文明,把长江首成宜宾建设得更好。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现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志和精彩。

三江新区,地处岷江、金沙江、长江三江汇流之畔。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润泽出宜宾及新区人的开放、包容和担当。抗战时期,沿海民族工业企业内迁,宜宾人博大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接纳了火力发电、机械造纸、机器制造、氯碱化工、电子电磁等一大批内迁企业,在烽火岁月中挺起传承华夏文脉和实业救国脊梁。

宜宾发电厂、中元造纸厂、宜宾电化厂(今宜宾天原集团)……这批企业,不仅为宜宾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更将近现代工业文明带入了西部内陆城市宜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宜宾人用工业产业追赶世界的步伐。

《宜宾市工业志》主编王乾彬讲述内迁企业故事

《宜宾市工业志》主编王乾彬讲述内迁企业故事

座谈会上,《宜宾市工业志(1915-2005)》主编王乾彬说,抗战时期,一批企业家怀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理念来到宜宾,播洒下宜宾近现代工业文明的种子,为宜宾奠定了现代工业基础。长江下游的企业也冒着侵略者的炮火,民生轮船公司硬是用一艘艘“小木船”,把数以万吨计的钢材、机械设备等,一路从长江下游逆流而上抢运到宜宾,那段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激情岁月,与今天科技强国一脉相承,几代人的接续奋斗,都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钱子宁,我国现代造纸工业的开拓者,曾在德国留学。1939年9月,他从苏州沿长江而上至宜宾,在宜宾下江北(三江新区核心区)创建中元造纸厂,开创了宜宾近代机器造纸的先河。

肖乾若,原中元造纸厂副厂长。他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元造纸厂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从百废待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很长的一段时间,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上千万元。而这一时期,全厂工人的工资,仅占利税贡献的3%,创造的绝大部分财富,都支援给了国家各项建设,“无论什么时候,不能忘记老一辈工业人的辛勤付出,正是他们的奉献与拼搏,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好日子。”

宜宾老工业人王泽琴接受采访

宜宾老工业人王泽琴讲述国营七九九厂历史

1939年10月,中国高压电瓷创始人任国常,率队将中央电瓷厂内迁宜宾,在白沙湾兴建分厂(今七九九厂),系我国最早生产电子陶瓷,旋转开关,接插件的电子电瓷专业工厂。

王泽琴,原七九九105厂厂长,从1977年入厂工作到2004年退休,她见证了厂子从红火到年年亏损,又参与105厂的浴火重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七九九厂最难的时候,年营收不到1000万元,亏损就达几百万元,4个月发不出工资,随时都有可能破产倒闭。“想尽办法足足摸爬滚打三年,才做到收支平衡,第四年终于挣钱了。支撑下去的力量,我觉得最大的是责任两个字,一家老小甚至两代人、三代人,都靠厂子发工资吃饭,全厂从上到下,真的是拼了命才让厂子活过来的。”王泽琴说。最终,七九九厂一步步扭亏为盈。如今,更名为宜宾红星电子有限公司的七九九厂,已发展成为国家军用电子装备核心配套企业。

1944年5月,中国氯硷化工先驱吴蕴初从上海内迁宜宾下江北蒋坝,创建宜宾近代第一家氯硷化工企业——宜宾电化厂(即今宜宾天原集团公司),生产氯硷化工产品,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生产规模的氯硷化工企业。

曾康德,原天原集团电石分厂厂长,他把建厂近80年来的天原人分为了“三代”——第一代为建厂时的最初一批创业者,第二代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参加工作,如今已退休的天原人,第三代则是如今仍在岗位奋斗的天原人。“我们第二代天原人,沿着老一辈的奋斗历程,呕心沥血般地呵护企业成长,顺利地把事业交接给第三代天原人。如今,第三代天原人遇上了好时代、好政策,用科学技术推动企业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企业做大做强,让我们这些仍然健在的老工人们十分开心。”曾康德说。他希望天原人把老一辈光荣的传统和精神传承好并发扬光大,在更大的新征程舞台贡献出更多的天原力量。

两位老工业人在交流

两位老工业人在交流

甘林,中元造纸厂老员工子弟,其父亲甘家齐是中元造纸厂最早一批技术骨干,于上世纪四十年代随老乡钱子宁来宜宾,一直在中国纸厂(今宜宾纸厂)、中元造纸厂两大纸厂轮换担任技术骨干和生产管理负责人。甘林回忆,其父亲因技术过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西安一家铜纸厂曾请他去当厂长,时任中元造纸厂党委书记的高毅(老红军、军代表)不愿放行,认为宜宾的两大纸厂同样需要其父亲在技术上把关,遂未成行;八十年代末退休时,继续长时间留岗指导。“父亲是宜宾地区(今宜宾市和泸州市)的科技顾问团成员,在造纸行业兢兢业业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发表了很多造纸方面的论文,影响了很多人,这是他最骄傲的事情之一。”甘林说。

高文元,中元造纸厂退休职工,是父辈“献了青春献子孙”的“二代”之一,对宜宾老工业情有独钟,曾自费前往上海收集抗战时期内迁来宜企业资料,对钱子宁老先生的能力和品德十分敬佩。“那时候钱老前辈不仅经营企业出色,对员工也非常好,比如员工收入中有一项福利叫‘带积金’,相当于今天的社保,具体是每月为员工代缴3-5元钱,钱看起来不多,实际上不少。一旦员工离职后就会一次性发放,让员工在离职后的三五个月内不用为没有生活来源而发愁。”高文元说。

贾钰铭,宜宾市二医院科主任,母亲是中元造纸厂子弟校教师。作为工厂子弟,他对钱子宁牵线搭桥促成同济大学迁来宜宾李庄印象深刻——1940年夏,日寇对昆明实行“疲劳轰炸”,暂居昆明的同济大学几千师生决定再次迁址。学校向在宜建厂的同济校友钱子宁发电报求援寻找新校舍。钱子宁考察了宜宾、泸州等多个地方并居中对接,最终促成李庄接纳了同济大学。

座谈会上,与会老工业人均期盼宜宾及三江新区创建宜宾市工业博物馆,通过征集老机器、工具、仪器、图纸、厂史、档案、照片、产品、服装等,保留宜宾工业文物,展示悠久工业发展历程,为城市和子孙后代留下永久记憶。在创建工业博物馆基础上,开发科技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强的工业旅游,通过合理利用,保护和传承工业文化。

“新区发展既要有产业硬实力,又要有文化软实力,二者结合才能发展更好。修建宜宾工业博物馆,能很好地保护工业遗产,传承宜宾工业文明。”王乾彬说,下江北80多年来的工业文明进程,宜宾这座城市的内涵和气质一脉相承,值得被铭记。应把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为子孙后代留下可触摸和感知的历史,让后人们了解宜宾发展的历程,让宜宾的工业文明深入人心。通过培育和弘扬优秀的工业文化,倡导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大国工匠,提升宜宾工业软实力,促进宜宾工业新一步发展。

参加座谈的老工业人,他们把人生最精华的三十年、五十年,用于为宜宾的工业文明筑基强根,让这片土地上的“接续奋斗者”由衷敬佩。

合影

座谈会合影

三江新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潘丽梅说,下江北是三江新区的核心区,曾上演着可歌可泣的实业救国故事,在那段岁月,宜宾在中国工业版图的地位,比今天更高。然而,岁月不饶人,随着老一辈工业人日渐凋零,很多打动人心的故事没能很好地记录下来,以致于今天的三江新区人,大多数都对几十年前那段的工业史诗没有太深的记忆。通过老工业人的讲述,还原那段历史,很有意义。今天的三江新区人,将努力把老一辈工业人的精神传承好,发扬好,把这片沃土建设得更加璀璨夺目。

天原集团宣传部部长陈瑶,是老厂长口中的“第三代”天原人。她说,看到那些历史老照片,越看越激动,越看越感动,那么多企业和无数老工业人历尽艰辛来到宜宾,大张宜宾工业文明之光。正是有了无数前辈们打下的坚实基础,才让今天的天原集团更有底气去主动打破一直以氯碱化工这一基础化工产业为主业的“路径依赖”,全面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重点转型发展以氯化法钛白粉为核心产品的绿色新材料产业,和以锂电正极材料为核心产品的先进锂电材料产业,从传统氯碱化工向绿色科学技术公司转型。

三江新区白沙湾街道马鞍石社区书记杨道芬,10多年来先后参与了改制企业人员安置、下江北老工业基地棚改等工作。“在产业转型、环保等大背景下,老工业基地不得不退出旧有的发展轨迹。然而,无数人都对工作和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充满了感情,很多老一辈人不在乎经济上的补偿,更在意‘乡愁’。但最终,大家一如既往地用奉献与担当,支持家园迈步新赛道发展,因为大家更希望看到一个更好的新‘下江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