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内江讯(李建明 记者 毛春燕)金秋九月,内江市东兴区双才镇水大田村群山环抱,绿意婆娑,迎风摇曳的麻竹林像一条条绿色的毯子,温柔地覆盖着美丽的村庄。
“咔嚓”,“咔嚓”……在双才镇水大田村1组,天刚蒙蒙亮,砍竹笋的声音或远或近地传来,打破了村庄的宁静。现年51岁的张崇刚手起刀落,一刀下去,想不到竟砍出了一根1米有余的“竹笋王”:“好笋子,又长又大,看样子怕有十来斤哟!”
近年来,通过多项举措,内江市东兴区的麻竹笋产业蓬勃发展,村民种植的麻竹笋不愁销路,来自国内的订单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富裕。
割竹笋
竹笋不愁卖 价格还在涨
张崇刚的竹林约有10余亩,大多是流转外出村民的土地栽种起来的,每天都有成熟的鲜笋待收。
竹林内,张崇刚和妻子饶雪芝配合默契。一个负责砍伐,搬运;一个负责剥壳,切割,装袋。不一会,白花花的竹笋便装满了整整两个编织袋。
“从七月起,一直到十月,都是麻竹笋的收获期。这段时间,阳光充足,雨水充沛,笋子出得勤,长得快。”张崇刚一边寻找砍伐的目标,一边与记者兴奋地交流起来,“只要勤快点,每天都有活干。鲜笋送到收购点,过秤就有钱进。”
内江巨林麻竹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邱勇2002年就来到了这片土地。虽然是“外来”人员,但他和乡亲们一起种麻竹,挖笋子,张罗林地管护、产品收购和对外营销,早已和当地人打成了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张家的林地有多宽,王家的竹笋产量有多少,哪家的经济收入如何?他都了然于胸。
据他介绍,以水大田村为中心的大叶麻竹基地是专合社一手培植和发展起来的,共有竹林4210亩,一直是内江麻竹产业的一面旗帜。每到收购季节,专合社都会派出大量人员设点收购,保证林农采收的鲜笋当天就能及时送到专合社杀青、盐渍储存,确保竹笋不受损失。对于个别林地分散、运输不便的,专合社还会派出流动收购车,保障林农的利益。
20年弹指一挥间,也是催生内江市东兴区引领麻竹产业发展的20年。其间,该区麻竹产业走过了顺风顺水,走过了艰难岁月,竹笋市场也经历了起起落落,如今竹产业却依然挺立。
该区依托国内知名食品企业,以基地为基础,将全区各乡镇大叶麻竹纳入一盘棋,合理利用大叶麻竹资源,采取“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进行标准化开发利用,每年为各大食品企业提供订单原材料上千吨,不仅自身产业得到了发展壮大,破解了退耕还林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两难抉择,还辐射带动了资中、隆昌麻竹产业协同发展。以此为食材的竹笋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大超市,还出口远销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各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转运竹笋
林下产业兴 生态循环旺
雨后的竹林,空气格外清新。
“竹子成了林,每年都有竹笋砍,有持续不断的收益,就算老了也不怕。”罗顺仙是一个心态非常好的老人,“在林下养几只鸡,放几只鸭,孩子们回来,都是喜欢得不得了。”
与罗顺仙一样,充分利用竹林资源,喂点鸡,养点鸭,或食用,或售卖赚点钱,在各个林区,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有的还实践搞起了循环种养。
9月11日,记者从“致富能手”张崇刚、饶雪芝夫妇的身上,看到了村民循环种养的梦想已经被悄然点亮。
茂密麻竹林、活蹦乱跳鸡鸭鹅、还有规范标准的养兔场,都是张崇刚家的产业。其中,兔场是他家产业中最大的一块。
依山而建的兔场,紧邻宽阔的竹林。这里空气流通,很适合兔子生长。主人家简单算了一笔帐,兔场现有存栏种兔400只,按一年6至8窝繁殖,每月就可出栏肉兔1000余只。按照一般的市场价估算,除去饲料等综合成本,兔场的收入一年至少可净赚二三十万元。
兔场外,空旷的林间成了鸡、鸭、鹅嬉戏打闹的天地。它们在林间自由自在地来回穿梭,悠闲地捉虫觅食。几只大白鹅还不时亮亮嗓子,引吭高歌。整个林子一派热闹景象。
“养殖粪水灌溉竹林,竹林为林下养殖提供活动空间,为兔子提供美食和天然氧吧。”尝到种养综合循环利用的甜头,张崇刚、饶雪芝夫妻俩不禁喜形于色,深感未来可期,以后会有更大的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