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刘慕秋)9月2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喜迎四方宾客。2021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暨九寨沟景区全域恢复开放仪式在这里举行。在熙攘的车流和人群中,人们注意到,一群“交通人”正忙碌地巡查进出县域的道路安全,保证道路畅通,维持交通秩序……
温治伟(左二)正在检查督导双九路路基2-1标钢筋加工现场
这群人中,就有“90后”温治伟和同事们的身影。他们是蜀道集团下属地产有限公司派驻九寨沟县交通局进行挂职交通援建的13人援建组。就在大会召开不久前,进出九寨沟县的两条重要国道G247和G544线,经援建组参与的水毁抢险救灾工程建设,已全面完成整治修复,为大会召开起到了坚实的交通保障。“在文旅大会召开前,我们是一定要把道路修复好,让大家进出九寨沟县更便捷畅通。”出生于1994年的温治伟,坚定地告诉记者。
初到援建地就遇塌方 困难磨灭不了使命和责任
别看现在沉稳干练的温治伟讲述工作时淡定从容,但初到九寨沟县的他,却没那么得心应手。
2020年10月14日,温治伟与同事来到距离家乡800公里的九寨沟县。当天,他们在路上就遇到了山体塌方,阻碍道路。原本9个小时的车程足足开了13个小时。就在那天,温治伟认识了同在九寨沟县交通局供职的同事。“当时他们正在赶往应急处置点,在清障的路上,那一刻,我就感受到了这份工作面临的责任和压力。但更多的是挑战和使命感。” 温治伟回忆。
与施工人员交流
初到岗位,已临近深秋。因当地天气寒冷,大雪早已到来,温治伟一时难以适应气候变化,加之工作量大,他患上了感冒。本休息一两天就能好转的感冒,因温治伟忙于工作,时常忘记吃药而迟迟未痊愈,这一感冒就是一个月。“当时我们县正要推进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工作,我们是主要推进人员。再加上我初到岗位,很多工作不熟悉,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不想也不好意思请假休息。”面对繁重的工作和不适应的天气、环境,温治伟暗暗地告诉自己:“不能打‘退堂鼓’呀,不然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在挂职援建期间,温治伟减少休假的时间,经常提前结束假期,赶赴岗位继续工作。加班到晚上九十点更是“家常便饭”。
创新工作举措遇阻碍 坚守初心成工作“模板”
虽是一名“90后”,但温治伟却有着很敏锐的观察能力。在九寨沟县交通局办公室工作时,他发现,这里公文流转几乎依赖线下。“这不仅造成纸张浪费,效率低下,公文处理也容易逾期,时效性不强。”于是,他萌发了创新推进办公室信息化建设工作。“这也是现代化办公的需要。”
但这项信息化办公工作却面临着当地部门工作习惯已形成、工作队伍年龄偏大以及接受程度低等因素的阻碍,进程推进缓慢。“大家不接受新事物,有抵触情绪。我当时也比较有挫败感。” 温治伟介绍,但也因为自己的坚持和对措施的不断完善,最终在领导的支持下,完成了这项工作。
温志伟在工作
如今,九寨沟县交通局实现公文全在线流转,不仅节约了成本,办公效率也大大提升。同时,这项工作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路域环境整治、“以工代训”、交通运输信访投诉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后面就有当地其他部门负责人来交流工作的成效和经验,我们积极分享工作方法,这项工作也被当地其他部门借鉴。” 温治伟说。
这名1994年的大男孩,工作较真不仅体现在这里。在挂职援建期间,温治伟被安排负责交通运输投诉服务电话12328信访溯源管理工作。为了提升当地交通信访办结率、满意率,他积极和领导沟通,提出自己的建议,组织起了专项工作小组和微信工作群,大家遇到问题会第一时间沟通、协调、解决。功夫不负有心人,温治伟接手这项工作后,实现12328信访办结率、满意率两个100%,交通运输游客投诉量有效下降。
乐观面对积极进取 援建当地交通建设有成效
适应工作内容后就全身心投入九寨沟交通建设工作中的温治伟却忘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一年来,他从初到九寨沟县的150斤壮小伙,变为了体重只有120斤的帅小伙。“我到九寨沟减肥来了,哈哈。” 温治伟打趣地说,自己比较乐观,遇到什么都能变成值得高兴的事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认真对待工作的温治伟在今年5月被安排主持九寨沟县交通运输局办公室全面工作。2021年5月,温治伟获仁寿公司2020年“先进个人”。
2021年7月,温治伟获九寨沟县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优秀共产党员”,同时,获蜀道集团地产公司2020年“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21年9月,他和援建组同事努力推进一年的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也迎来了工作成果。9月27日,省级部门对九寨沟县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进行公示。
在9月28日四川文旅大会召开前,援建组主要参与技术援建的国道G247、G544线水毁抢险救灾工程也全面建成。“道路修复好了,当地群众出行更方便,生产生活也得到了帮助。” 温治伟表示,援建工作有苦有泪,但是自己也找到一名“交通人”工作的意义。他把自己当作一颗“螺丝钉”,深深地、牢牢地“钉”进援建工作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