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刘佩佩)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患上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由四川省卫生健康委指导的科普节目《一周医讲》邀请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一级专家邱昌建,呼吁更多人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一级专家邱昌建
什么是精神疾病?
这些症状是前兆 无法自我调节时需就医
据邱昌建介绍,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或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最常见的是焦虑、抑郁等。
一般而言,精神疾病都有一定的前兆表现。比如抑郁症,最常见的前兆表现还是情绪变化,高兴不起来;兴趣下降,过去喜欢的现在喜欢不起来;还有身体变化,如睡眠变差、食欲、性欲下降等。可能还会有躯体不适,如各种疼痛、腹胀、恶心等。而焦虑症的前兆表现则为容易紧张、担心、不能放松,比如平常比较从容的人,现在很容易紧张,担心事物出现比较坏的结果,有时候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头脑忽然一片空白。邱昌建提醒,上述先兆或多或少的会出现在生活中,有的会因周围人的安慰和自我调节有所好转,有的则可能发展为相关的精神疾病。因此,对于先兆表现,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诊,但不要过分担忧。
为什么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越来越多?
社会更重视,干预的时间更早
针对目前大家注意到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越来越多的现象,邱昌建表示,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来看待,一方面我们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感到好像现在儿童青少年疾病越来越多,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的是社会对于该问题越来越重视,公众的对心理健康重视,更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加重视了。另一个方面,国家近年来出台了很多政策,都是针对学校,医疗结构应增加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评估,我们从以前的被动接诊到现在的主动关注,其实是一种进步,用我们专业的话来说,就是心理健康也开展了三级预防,聚力提高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素质,早发现有危险因素的人群,早干预,最后才是积极诊断和治疗。
那么,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邱昌建解释到,第一,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大;第二是家长唯分数论等不良态度导致缺乏对孩子鼓励和心理支持缺乏,从而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第三,教育方式粗暴单一,如体罚、冷暴力等。同时,还有一部分是家长过于溺爱,影响孩子的独立和规则意识,当孩子进入学校之后,通常会遇到社交困扰,也难以正确面对挫折。
家人或朋友抑郁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慎说“想开了就好了” 给予倾听和陪伴鼓励其就医
据邱昌建介绍,如果发现自己的家人或朋友有抑郁或焦虑症,首先,我们需要接受这个现实,正视疾病并去了解疾病,这是帮助患者的前提;第二, 允许患者痛苦,允许他哭泣、赖床、失眠、发脾气,而不应该去强行帮助他,更不要轻易说“你就是想不开,想开了就好了”,这可能会好心办坏事,增加患者自责感;第三是给与正确的陪伴。除非病人有明确的自伤风险,否则正确的陪伴应该是有距离的,让他知道他需要的时候,你都在身边就行了,而不是时时刻刻监视她;第四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效的沟通。沟通是应该以鼓励和倾听为主,鼓励患者表达自身的想法,并在患者倾诉时,我们应该做好倾听者的角色。当然,除了这些,我们还应该监督并鼓励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抑郁症和焦虑症能治愈吗?
有复发可能 但应像感冒发烧一样平常对待
邱昌建解释道,我们一般用treatable和curable形容疾病。对于焦虑症和抑郁症,一般会告诉患者treatable,意思可以治疗,但极少用到curable。原因是抑郁症和焦虑症是可以治疗的,几乎所有的患者在经过正确的治疗后病情都能大大改善,也就是达到临床缓解。不说curable的原因,也不能说抑郁焦虑不能完全治好,有的人可能治疗后就再也没有发病了,但对于医生来说,恐怕不能轻易作出已经痊愈的判断,因为精神疾病不像阑尾炎,确实有复发的可能,特别是抑郁症。对于有的患者来说,很可能会长期生活在“变好”和“治愈”之间的状态。那么患者就要学会在疾病的陪伴下生活,在复发的时候,要意识到这跟感冒发烧一样,可以治好。但同时,在生活中也要注意作息,坚持运动,从而减少疾病复发的可能。
(图片由省卫生健康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