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科技赋能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显著

2021-11-16 16:08:30 信息来源: 编辑:唐千惠

四川经济网广元讯(姚彬  记者 侯东 文/图)广元青川境内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天然基因库”、“生命家园”和岷山山系的“绿色明珠”。近年来,保护区以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为契机,以高科技赋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近日,大熊猫5G微波实时监测技术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开展试点,成功实现了“天空地人”的互联互通,依托5G微波,实现高带宽、高可靠实时数据回传;运用5G微波加AI摄像机,覆盖2公里半径的动植物实现实时高清观测;实现了关键时刻音视频回传,护林员可视化管理、多物种的自动识别等,为打造智慧森防体系及动植物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监测、监控保障。 

5G微波+AI实现高清视频实时回传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技术总监吴楠介绍说:“唐家河的5G微波试点,利用太阳能绿色能源,能实现最低至-40度在环境中也能实现7*24小时不间断供电的效果,不仅把之前唐家河保护区深山里面信息化建设中数据传输和电力供应的痛点和难点问题解决了,还避免了拉线、难维护等问题。”

近年来,针对大熊猫及其伴生物种演化和时空分布格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系统开展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调查、动态监测,构建大熊猫栖息地生物多样性资源特色数据信息库,为国家生物资源安全提供基础资料。伴随着AI识别技术、无人机和专用卫星监测等一系列新型监测技术研发,进一步摸清了大熊猫的家底。

长期以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强化科技支撑,探索开展基因研究和数字化管理,建设大熊猫个体DNA档案,推动“天地空人”一体化数字熊猫公园建设,布设多条监测样线、各种监测相机近100个,全面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基因状况,建立数据库,优化生态廊道,有效地提升了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目前,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平台已累计监测到各类野生动物活动情况5万余次,救治迷途、患病野生动物20余例。唐家河区域分布的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由13种更新为23种,分布的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由59种更新为86种。鸟类58科168属327种,候鸟达到46%。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有绿尾虹雉、斑尾榛鸡、红喉雉鹑、金雕、白尾海雕等12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血雉、红腹锦鸡、鹰雕、黄腿渔鸮等61种。保护区分布的大型真菌共计677种,占中国大型真菌总数的65%,区内植被类型更为丰富多样,植被型由9个增加至12个,群系由23个增加至35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