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原创 >新闻详情

经济和信息化厅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系列报道之三—— 经济和信息化厅:发挥行业优势办实事 助力乡村振兴惠民生

2021-11-25 20:32:11 信息来源: 编辑:唐千惠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坚持把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巴州区作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聚焦易返贫户等特殊困难群体、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立足行业优势, 积极为乡村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基本民生保障等出谋划策,真正做到为民办实事、解难题、见实效。

从确定巴州区清江镇昆山村、枣林镇青南村为帮扶村,到选定1名挂职干部和2名驻村帮扶干部;从制定五年工作规划,到印发定点帮扶工作计划;从发展特色产业,到解决民生实事……一条条务实举措、一项项帮扶实招正是帮扶干部在经济和信息化厅工业和信息化助推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下,倾注力量智慧,扎实推进定点帮扶工作的细微缩影。

经济和信息化厅多次组织召开厅工业和信息化助推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会议.jpg

经济和信息化厅多次组织召开厅工业和信息化助推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强化统筹抓谋划 “量身定制”帮扶计划  

根据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要求,2021年至2025年,由经济和信息化厅牵头,定点帮扶巴中市巴州区。

为保证帮扶措施科学精准,经济和信息化厅编制了定点帮扶巴州区五年工作规划,围绕基层治理水平、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就业增收、培育文明乡俗6个方面,接续推进巴州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同时,还对昆山村、青南村进行了产业规划布局,设计提升村容村貌。

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冯锦花(右一)在巴州区调研.png

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冯锦花(右一)在巴州区调研

据悉,经济和信息化厅年度定点帮扶巴州区工作计划,从14个方面明确了定点帮扶目标任务,细化具体帮扶措施:

其中,聚焦农副产品销售市场,与巴州区签订采购农副产品协议,把农副产品纳入机关食堂原材料采购范围。

聚焦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实施“一村一品”的特色种养业提升帮扶行动;协助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

此外,经济和信息化厅于11月9日正式启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助力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专项行动。据悉,今年拟支持的范围,包括符合条件的50个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以及38个其它欠发达地区。其中,巴州区作为拟支持对象,将获得政策性扶持。

实打实的帮扶政策,为巴州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福利”。而这些实惠政策的背后,是坚实有力的统一领导。

机关党委书记周海琦(左四)调研巴州区产业发展情况.jpg

经济和信息化厅机关党委书记周海琦(左四)调研巴州区产业发展情况

今年7月初,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先后组织召开1次工作联席会议、4次定点帮扶会议;5位厅领导带队6次深入帮扶村开展调研,有力推动了定点帮扶工作落地落实。

7月至10月,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冯锦花,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周海琦,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文涛以及二级巡视员鲁平成、王增斌,先后带队赴巴州区开展调研指导,他们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查看巴州工业园区、巴州区中药材种植繁育基地建设情况,深入昆山村、青南村等地,详细了解定点帮扶村基本情况、产业发展、村民收入等,与区、镇、村三级干部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共商定点帮扶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为后期开展帮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四川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文涛(左一)在巴州区调研.png

四川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文涛(左一)在巴州区调研

打好政策“组合拳”  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核实订单、打印单号、分拣包装……近日,走进巴中市巴州区清江镇昆山村的巴中本亦食品有限公司,入眼便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今年‘双十一’期间,他家传统泡菜在电商平台助力下销量不错,销售额超过100万,实现300%的增长。”赵哲高兴地对记者说。

赵哲,经济和信息化厅精心选派的清江镇昆山村驻村第一书记,系西南财经大学企业管理博士,作为专业型干部,他积极利用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指导帮助该村企业以及产业发展,驻村2个多月来,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被大家亲切地唤为“小赵书记”。

清江镇昆山村驻村第一书记赵哲(左一)与村民交流作物生长情况.jpg

清江镇昆山村驻村第一书记赵哲(左一)与村民交流作物生长情况

“我们村总共有10个社,每个社都有各自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重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3社浩宇苗圃基地,以及4社巴中本亦食品有限公司。近期,我们邀请了省农科院专家为村上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为全村产业发展献计献策”,说起村上的产业,赵哲如数家珍。

“以泡菜为主要产品的巴中本亦食品有限公司是村里唯一的企业。我们要借助工业化、信息化手段推动扩大生产,通过各类电商平台扩大销路,争取在村内就可以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赵哲告诉记者。

为充分发挥村上企业的带动作用,赵哲将巴中本亦食品有限公司作为重点帮助扶持对象。一方面,帮助其争取政策、技术支持,培育助推小升规,协调联系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为其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组织该公司前往成都、眉山等地签订合作协议、开拓线下销售市场。在赵哲奔走努力下,该公司明年生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年收购蔬菜量将达500吨,“小泡菜”有望成为带动村社发展、提高村民收入的“大产业”。

昆山村所呈现的崭新发展面貌,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近日,在宁波、成都打工的返乡村民集资修建了两条产业道路,蔬菜大棚、小型养殖场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村上种植、养殖等产业逐渐兴起,这些变化离不开包括赵哲在内的各级干部的共同努力。   

在距离昆山村30余公里的枣林镇青南村,来自于经济和信息化厅直属单位——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驻村干部王辉,也在为该村产业发展奔走忙碌着。

枣林镇青南村驻村干部王辉观察作物长势.jpg

枣林镇青南村驻村干部王辉观察作物长势

与昆山村不同,青南村没有龙头企业的支撑,且受地理条件限制,产业布局较单一。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王辉仔细研读巴州区发展规划,走访巴州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巴药产业发展局后,决定在青南村发展林下种植。同时,依托村里原有的3家农家乐,发展药旅融合。

“我在走访中发现,村里大部分农户种植了中药枳壳,这说明村里种植中药材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王辉认为,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不仅符合巴州区大力发展巴药的规划要求,而且还能将该村原有产业培育为推动全村发展的主导产业,有望走出一条助农增收的新路子。

说干就干!9月,王辉邀请了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等单位专家来村里实地考察。在专家的再三论证下,引进了黄精、淫羊藿2种中药材以及特色蔬菜黄花菜,并争取到了达州农科院和巴中秦岭药业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目前,我们已找到几户有种植意愿的村民开展种植推广示范,争取在他们的带动推广下,在全村甚至全区范围内,大规模发展林下种植,若种植推广效果好,将极大地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王辉对后期发展充满希望。

整合资源聚合力  为民办实事解难题

经济和信息化厅挂职干部以及驻村帮扶干部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盯教育、住房等民生领域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及时提供精准服务,竭尽所能地为群众解决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不断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经济和信息化厅下派干部夏军,现挂职巴州区区委常委、副区长。他在调研中发现,巴中市第二中学、巴州区第四中学、巴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3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升,“班班通”等基础设施设备与现代化教学有差距,制约巴州区教育发展。他告诉记者:“巴州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也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城区,大力发展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尤为重要。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巴州区副区长夏军(左二)调研巴州区产业发展情况.jpg

巴州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夏军(左二)调研巴州区产业发展情况

为解决这一困难,10月27日,夏军组织区教科体局向经济和信息化厅提交了支持3所学校信息化教育扶贫试点项目的情况报告,申请对这3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予以支持。同时,与相关处室协作,协调联系成都优质教育资源,与3所学校开展帮扶合作,进一步提升教育水平。“相信在软硬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巴州区的教育水平能得到有效改善,学校和学生都能得到真正的实惠。”夏军说道。

为进一步改善昆山村基础设施,夏军与相关处室协作,协调联系了省钢铁流通协会、省节能协会、省工程机械安全协会,为昆山村捐赠了太阳能路灯等公共设施。同时,还为村“两委”捐赠了办公用品,定向为家庭困难的村民捐赠了鸡鸭羊幼崽等,切实为昆山村带去了温暖,解决了燃眉之急。

此外,夏军在调研昆山村时发现,一边缘易致贫户房屋墙体出现局部松动、入户道路硬化不足。夏军当场联系区相关部门,迅速筹措资金2万余元,用于该户修缮墙体、道路。

针对村民反映贷款难、融资难的共性问题,赵哲将中国银行巴中分行的工作人员邀请至昆山村,开展了一次现场办公,帮助3家农村合作社、4家个体户、巴中本亦食品有限公司等申请贷款200余万元。同时,该行还将在年底为昆山村推出针对性贷款产品项目包,及时为有资金困难的村民、合作社等提供贷款服务。

青南村三级智力残障的脱贫不稳定户李光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主要靠兄弟接济及政策补贴度日。因2016年特困供养政策的变更,李光雨失去了一部分收入来源。王辉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多次联系协调市、区两级民政部门,为李光雨申请到特困供养资格。王辉说:“也许在外人看来只是一个资格问题,但对李光雨来说是‘一日三餐’的生计问题,有了这个保障日后才能更好发展。”

经济和信息化厅挂职干部以及驻村帮扶干部纷纷表示,作为经济和信息化厅下派帮扶干部,成为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排头兵、先锋官,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既是组织赋予的光荣使命,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下一步,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行动,在乡村振兴战场上践行初心、使命,争取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李笙瑾  四川经济网记者 何菊  实习记者  张诗若  刘婕)

(图片由经济和信息化厅及受访者提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