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三农 >新闻详情

绵竹:文化赋能为乡村振兴“铸魂”

2021-12-01 11:58:52 信息来源: 编辑:王颖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近年来,绵竹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振兴牵头抓总作用,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积极探索,不断加强文化供给,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全面兴盛,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绵竹乡村幸福生活

精神滋养  乡村焕发新气象

在清平镇院通村1组,说起村民张冬梅一家,乡里乡亲无不称赞。“她可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不仅孝顺长辈,村里谁家有困难,她知道后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

张冬梅今年33岁,丈夫长年在外务工,她独自照顾幼子和双亲,一家人和睦幸福,让邻居十分羡慕。同时,她还十年如一日热心公益,四处奔走,为赋闲在家的下岗村民联系工作,关心关爱村里的困难老人和弱势群体,被当地政府评为“最美家庭”。在张冬梅一家的示范带动下,清平镇院通村互帮互助的向善氛围愈发浓厚。

走进剑南街道五星村,灰瓦白墙的川西民居整齐排列,一幅幅色彩艳丽、憨态可掬的绵竹年画跃然于墙上,生动形象地传递着文明和谐、尊老爱幼等内容,成为村民在家门口接受正能量教育的“活课堂”......像这样“接地气”的文化墙,在绵竹广袤乡村比比皆是。

近年来,绵竹市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乡风文明,倡导崇德向善之风。深入开展“最美家庭”“道德模范”“孝老敬亲好儿女”等评选活动,传承好家训、树立好家规、培养好家风。通过“道德讲堂”“我们身边的文明人文明事”等活动,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人好事,不断加强村民思想道德教育,在乡村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使乡村振兴既能“塑形”,更能“铸魂”。

文化引领  群众生活丰富多彩

11月27日下午2点,剑南老街古戏台锣鼓阵阵、唱腔悠扬,川剧《罗家将》《双旗门》《樊梨花大破金光阵》正在台上轮番上演。经典的川剧唱段,引人入胜的情节,细腻自然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现在每周六、周日都有戏剧演出,我们着实过足了瘾。”老戏迷刘大爷道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

古戏台

近年来,绵竹市以文化惠民为宗旨,着力搭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载体和平台。围绕年画节、梨花节、赏果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广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深受群众的喜爱和赞赏;坚持每年组织开展“百姓戏剧舞台”“新春唱大戏”、戏剧消夏等戏剧惠民演出,烹制出美味的“传统文化大餐”;以群众参与为目的,各镇(街道)积极结合自身实际成立特色文艺队伍,组织抓好广场文化活动、大众文化活动,让公共文化服务来到每一位群众身边。据了解,今年,绵竹市共开展送戏下乡70场,综艺演出20余场,街头艺人演出37场,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农家书屋

“到农家书屋看书、看报、借阅书籍的村民走了一批又来一批。”麓棠镇麓棠村党支部书记徐成斌告诉记者,该村的农家书屋设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内,村民只要一有空,便会到农家书屋来翻看书籍,学习浏览各种农业知识、文学故事和生活常识等。农家书屋已成为村民文化休闲、开阔视野的重要平台。

随着绵竹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和推进,全市各镇(街道)均已建成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村级健身路径工程等。目前,全市10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建立村级文化院坝70余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1个、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100个,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市文化馆、博物馆、年画馆、体育中心也实行全天候对外免费开放,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产业升级  年画文化转化为经济优势

小桥流水荷塘、五彩斑斓的年画、年俗景观小品……来到孝德镇年画村“乡遇画里”文创社区,漫步色彩鲜艳的人行步道,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每一幅年画、每一处景点都诉说着绵竹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底蕴。

“处处皆是景,好羡慕住在这里的村民。”11月27日,家住广汉的曾勇带着家人来到年画村游玩,他们在年画展示馆购买文创产品,来到骑游道上悠闲骑行,走进农家乐品味乡村美食......他感慨地说,“农忙扛锄头、农闲握笔头”,年画文化已融入到当地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让年画村成了一个“世外桃源”。

据了解,孝德镇年画村深入挖掘年画文化、年俗文化、德孝文化、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已发展成为以绵竹年画技艺传承、保护、推广、宣传,文创产品生产、研学体验、艺术培训,主题度假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此外,该镇将年画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建立起一套年画产、供、销的全产业链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目前,年画村已吸引旅游行业商家70余家、专业年画画坊10余家入驻。2020年,接待游客19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6亿元,带动本村村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

(唐妮 四川经济网记者 闫新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