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近年来,“枫桥经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已成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创新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一面旗帜。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温江法院”)以深化“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为抓手,切实发挥人民法庭在就地化解矛盾、诉源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其中,永宁人民法庭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结合审判职能,聚焦温江区“三医”融合发展战略,打造“一心三点”产业功能区法庭布局,形成全覆盖、多支撑的司法服务体系,推动“枫桥式”法庭落地见效。
“小法庭”发挥“大作用”
助力辖区知识产权纠纷前端化解
永宁人民法庭原名公平人民法庭,设置于1995年7月,2016年成为温江法院派出机构。2020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更名为永宁人民法庭(劳动法庭)。2021年9月再次更名为永宁人民法庭(成都医学城法庭)。
目前,永宁人民法庭虽只有1名庭长、2名员额法官、5名审判辅助人员,是一个规模较小的法庭,但它却发挥出了大作用。
在成都中院打造人民法庭和专业法庭全供应链服务保障产业功能区工作的统一部署下,对成都医学城的司法保护,特别是对中医药产业的司法保护是温江法院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永宁人民法庭以中医药司法保护为小切口,以成都医学城企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为深突破,逐步打造起了司法服务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全覆盖机制的“温江样板”。
“小法庭”发挥了“大作用”,数据是最诚实的记录者和证明人。
成立医学城司法服务保障团队,吸纳院内办案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知识产权法律专业功底的法官6名;
充分发挥驻地优势,实体化运行温江区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组织企业旁听庭审、邀请业内专家开设知识产权专场咨询10余次;
优化以成都知产庭(温江)巡回法庭为中心的“一平方公里核心区”布局,设立16个诉讼服务站,做优诉讼服务,做实非诉衔接;
坚持司法服务下沉,以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为载体,召集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问需坐诊服务”200余人(次),制定并发放知识产权法宣传册300余份。
通过一系列落到实处、走向深入的举措,永宁人民法庭有效助力辖区知识产权纠纷前端化解。
“小法庭”蕴藏“大智慧”
高水平调解员队伍发挥实质性作用
永宁人民法庭的三医融合领域知识产权多元解纷智库是一大亮点。该智库重点吸纳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新经济和科技局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以及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务中的高层次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借力借智,实质性地发挥着作用。
此外,永宁人民法庭还联合永宁司法所、温江法院诉调对接委员会,成立了“1+3+3”调解模块化运行团队。
何为“1+3+3”?即1名专职书记员,3名驻庭调解律师,3名特邀人民调解员。
何为“模块化运行”?即上述人员组成3个模块,每一模块由1名专职书记员+1名驻庭调解律师+1名特邀人民调解员组成,由此构成法院中立审查模块、律师法律服务模块、人民调解员事实经验化解模块。
何为“调解模块化运行团队”?实质由3个调解模块、9个调解子模块构成,牵头负责调解的工作人员分别嵌入3个调解模块,通过协调、沟通、对接、培训等方式串联起调解工作前端通知到后端形成合法且可执行的调解协议整个调解工作运行链条,克服和解决了长年以来存在的“调解工作链条断裂、调解程序无法闭环、调解经验不能传承”的普遍性问题,推动调解工作进入实质化运行轨道。
智慧之举出成绩。永宁法庭权利义务关系清楚、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纠纷案件,均全部纳入“1+3+3”调解模块化运行团队进行调解,调撤率达78%。值得一提的是,该庭近三年共受理民商事案件2690件,2021年1-8月受理数为1062件,呈逐年上升态势。
“小法庭”拥有“大情怀”
为“幸福温江·美好之城”贡献法治力量
审判从来不是法院和法官的目的,传递司法温度,彰显公平正义,让当事人提升自省意识并做出良性改变才是司法努力的方向。
为从源头上降低矛盾纠纷发生率,实质化落实普法责任制,推动全民守法意识提升,永宁人民法庭多次前往成都印钞有限公司、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温江区餐饮协会、涌泉街道新华社区、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企业、校园、村社区开展普法宣传。
同时,永宁人民法庭尤其注重开展民法典普法宣传,从维护老年人、消费者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出发,对矛盾纠纷多发领域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剖析,增强辖区居民的守法意识。
无论是审判、调解还是普法,都是永宁人民法庭践行“枫桥经验”、落实司法便民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主动延伸司法服务功能的具体表现,更是服务保障温江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未来,永宁法庭和温江法院都将不断丰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内涵,努力把人民法庭、人民法院打造成平安建设的桥头堡、社会治理的排头兵、群众工作的先锋队,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职责使命,为加快建设“幸福温江·美好之城”贡献法治力量!
(魏义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