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专题 > 三江澎湃百人百事 > 百人故事 >新闻详情

三江澎湃•百人百事㊸丨陈霞:下江北老工业基地焕新 见证三江新区跨越崛起

2021-12-08 11:15:04 信息来源: 编辑:易陟

白沙湾街道,宜宾三江新区的“窗口”区域。

过去,这里是宜宾近现代工业的启航之地,抗战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来此建厂的多户内迁工业企业,曾引领宜宾工业发展长达半个多世纪,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江新区老工业基地 (老照片)

三江新区沿江老工业基地(老照片)

如今,随着三江新区的跨越崛起,这里成了新区城市的最前沿,常住人口超过13万人,接近整个新区常住人口的一半。

微信图片_20211208094014

今日的三江新区

陈霞,白沙湾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生于斯长于斯的她,亲历了家园的嬗变:小时候生活在“五大厂”红火之时,刚参加工作时“五大厂”经营陷入困境面临下岗潮,三江新区发展提速时又参与上万户居民棚改搬迁……正是这一个又一个节点,造就白沙湾街道别样的“气质”。

陈霞

陈霞

“白沙湾街道辖区内的沿江老工业基地,历经辉煌与艰难,到今天的新生,是宜宾产业转型升级、三江新区跨越崛起最有力的见证。”陈霞说。

“五大厂”红火之时幸福感爆棚

 三江新区沿江老工业基地,因地处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汇流处下游北岸,被宜宾人称为“下江北”。

国营七九九厂(老照片)

国营七九九厂(老照片)

这一区域,在抗战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相继落户了一批重量级的工业企业:1939年建厂的西南地区装机容量最大的宜宾近代第一座火力发电厂(今宜宾发电厂),1939年迁来的中央电瓷制造厂(国营七九九厂,今宜宾红星电子有限公司),1939年从江苏苏州内迁的中元造纸厂(今长江造纸厂),1944年5月从上海内迁的宜宾近代第一家氯碱化工企业——宜宾电化厂(今宜宾天原集团),1966年“三线建设”时期动工建设的国营第八九九厂(今金川电子)。

五大厂区一角(老照片)

五大厂一角(老照片)

这“五大厂”,曾开创了宜宾近现代工业先河,奠定了宜宾工业基础,是宜宾近现代工业的启航之地。

春节期间,五大厂区的舞龙灯(老照片) - 副本

春节期间,五大厂区的舞龙灯(老照片)

“我的爷爷奶奶和父亲,都是七九九厂的工人,从小我就在厂里生活,以前的家就在今天的国际会议中心附近,十年前周边还是农田、坡地。”陈霞对小时候的生活环境记忆犹新。

上世纪90年代的七九九厂,厂区春节氛围浓厚

上世纪90年代的七九九厂节日氛围浓厚(老照片)

生于1981年的陈霞,在她读小学和初中时,正是七九九厂经营红火之时。“那会儿厂里有学校、医院、电影院、公园,跟今天的城市街区没什么区别,什么都不缺,周边同龄的孩子们都非常羡慕我们。”陈霞说,特别是过年的时候厂里还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游园、灯会等活动,拿着厂里发的游园票就能开开心心玩很久;厂里也有很多文艺骨干,每次庆典活动上编排的文艺节目都非常精彩。“小时候,我和同龄的小伙伴们都幸福感爆棚,非常开心快乐。”

毕业后进入社区工作 直面“失落”的家园

陈霞告诉记者,2000年前后,“五大厂”经营逐渐开始走下坡路。

“最难的是企业员工几个月没发工资,工人开始大量下岗或内退,那时候我父亲即将退休,几个亲戚也面临下岗再就业,而继续留下来干的工人,工资也降低了不少。”陈霞说,读大学放暑假、寒假回家,看到曾经亮堂的厂区、宿舍,变得很破旧,企业也没钱翻新,电影院也消失了,成了下岗家庭自主创业的小餐馆、小卖部、小茶馆等;曾经一起读书玩耍的小伙伴们,不少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儿时心中最美好的一面,变得渐离渐远,失落感、遗憾感涌上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微信图片_20211207202703

五大厂一角(老照片)

但面对这种失落,陈霞并没有选择“逃离”。

2005年,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她通过公招考试,成为了白沙湾街道的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一方面是乡情难离,希望工作地点离家近;另一方面也是想着应该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小小的心力。”

陈霞在社区工作

陈霞(左)在社区开展工作

然而,社区工作的复杂性远比陈霞想象的更复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她和同事走村入户,了解每一户居民的情况;日夜兼程,只为落实好每一项政策;耐心调解,只为化解每一个矛盾……

“党委、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在社区一一得到落实,牵扯精力最多的,就是为社区居民办理低保、下岗、再就业,以及协调化解群众邻里、家庭等各种纠纷矛盾。特别是‘五大厂’改制后的下岗家庭群体。”陈霞说。这批“4050”人员,由于过去一直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企业改制后进入社会,以前专精的手艺没了用武之地,很不适应,生活得很艰难。社区干部的工作,就是在政策范围内,千方百计为大家争取就业机会、福利待遇等。

“那时候,社区干部的待遇不高,一个月才四、五百块钱,很累,但干得很开心,这一干就是10年。”陈霞说。

新区发展提速 推着“五大厂”上万户家庭搬进新家

2015年,陈霞通过公招,从一名社区干部成为白沙湾街道一名基层公务员。

此时,临港经开区(三江新区前身)因长江生态治理和经开区建设发展需要,启动了对沿江老工业基地棚户区改造搬迁工作,涉及“五大厂”上万户居民。

陈霞(右三)在用地协调现场

陈霞(右三)在用地协调工作现场

如此大规模的搬迁,在全宜宾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面临紧迫的工作任务,陈霞主动请缨加入白沙湾用地保障指挥部,参与到棚户区改造搬迁工作中。

“‘五大厂’搬迁,我参与了其中4个,”陈霞说,大家不分周末、不分昼夜地坚守岗位。分工合作,确保工作推进;耐心讲解,打消居民的顾虑;认真复核,确保补偿数据准确;深夜守候,只为能多签约一户,多成功一栋楼。

征地协议签署现场

征地协议签署现场

高强度是一方面,高难度是另一面。“棚改搬迁政策对搬迁户是非常有利的,通过搬迁可以直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居民群众也比较支持,但是也会遇到不理解不支持的群众而导致整栋楼的搬迁都实施不了。”陈霞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栋楼只剩下一户,前期签字同意后又反悔,坚决不搬。我们原本可以走法律程序强制执行的,但考虑到那样会激化矛盾,不利于干群关系。通过连续15天上门话家常、了解他们的搬迁困难和需求,逐渐让他们打开心结,最终解决了他们的搬迁困难也实现了整栋楼的顺利拆除。”陈霞说。

五大厂区最后一栋居民交付拆除现场

最后一栋居民交付拆除现场

经过长达六年的“鏖战”,至2020年底,五大厂搬迁工作全面完成。

“五大厂区居民顺利搬迁,离不开征拆团队的不畏困难的努力,更离不开上万户搬迁户,很多居民留恋故土,有着万般不舍,但为了家乡发展建设,最终毅然支持搬迁。”陈霞说,“但最应该感谢的是宜宾及三江新区跨越发展的好时代和好政策,正是由于新区发展的提速,推着大家搬进了新的家园。”

微信图片_20211207202634

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宣传及排查工作

采访中,陈霞也谈到白沙湾街道的未来发展。

如今,白沙湾街道所辖14个社区,常住人口超过13万人,接近新区常住人口的一半,未来随着三江新区的高速发展,还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管理区域广、任务重、难度大,这是压力更是动力。街道将统筹做好城市管理、民生民本等各项工作,努力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为高质量建设三江新区,奋力创建国家级新区和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白沙湾街道力量。”陈霞说。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杨波 侯云春 严易程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