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谭洪恩|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 争当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电力先行官

ae0f3a8b819021dcd9c7e32e3ce2bb8.png

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

争当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电力先行官

□谭洪恩

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这是省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精神,服务实现“双碳”目标,深度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提升产业发展新位势的战略举措,是对我省经济发展规律、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力量,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作为中央在川能源企业,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当前最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就是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的决定,全力助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电力保障。

省委全会作出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立足我省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巩固、放大和转化清洁能源优势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指明了“双碳”目标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省委以全会形式部署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深刻洞悉了节能降碳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紧紧抓住了服务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稳定的清洁能源供应这一关键,创造性地提出了围绕清洁能源的生产、供应、利用全链条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的战略,从根本上重塑了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找准了四川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和全国“双碳”目标实现的结合点,必将助力四川建设制造业强省,融入全国绿色低碳转型新发展格局。

明确了“双碳”目标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省委全会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聚焦到清洁能源相关领域,围绕清洁能源及支撑、应用产业,形成了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的系统部署。这是让强势更强、优势更优,抓住做强做优清洁能源产业这一核心,以水电、天然气传统优势清洁能源为主,以多种类新能源为辅,构建了优势突出、立体全面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突出壮大清洁能源支撑产业这一抓手,围绕清洁能源生产、输送、配置关键环节,构建了多要素支撑、全要素发力的清洁能源支撑产业体系;找准发展清洁能源应用产业这一落点,聚焦绿色高载能优势产业,立足先发优势,构建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清洁能源应用产业体系。这些重大部署,贯穿了产业链思维和生态圈理念,将有利于我省加快形成集中布局、集群成链、集约高效的产业发展格局。

健全了“双碳”目标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体系。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高端化发展取向,持续巩固我省基础优势和产业领先地位。省委全会完善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体制机制,高度强调科技创新引领与支撑,突出协同创新平台作用,注重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促进大云物移智等新兴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旗帜鲜明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集聚发展,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找准定位、错位发展,以特色园区为载体实现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实现优势企业集聚式发展;创造支撑优势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和金融环境,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从绿色金融、配套政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优化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促进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益共享。这些重要保障,将有利于我省聚集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市场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规模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电网在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清洁能源是“双碳”目标下我省产业发展的最大强项和基本依托。电网连接能源生产和消费,是清洁能源转换利用、优化配置的基础平台,在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责任重大。

在服务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上责无旁贷。清洁能源产业既是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基本依托,随着产业高质量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和速度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25年,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3亿千瓦,2030年、2035年将分别提高至1.8亿千瓦、2.3亿千瓦。由于我省清洁能源资源与用电负荷呈逆向分布特征,大规模开发利用需要远距离输送,这就要求电网大力提升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保障清洁能源有序开发、及时并网、高效利用。

在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上责无旁贷。按照省委全会《决定》明确的目标,2025、2030、2035年我省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将分别增长至60%、66%、70%左右。这就需要发挥电网能源转换枢纽作用,积极推进电能替代化石能源,最大限度地用清洁电能满足工业、交通、建筑等各领域用能需求,包括晶硅光伏、装备制造、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大数据等产业的发展用能。同时,通过供需互动等方式,引导各类终端用户节能降耗,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在提供安全可靠用能保障上责无旁贷。我省风电、光伏资源丰富,目前开发率低、开发空间大,随着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风、光等新能源将逐渐成为我省新增发电装机的主体。由于新能源发电随机性、波动性特征明显,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电网,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灵活性以及电力电量平衡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电网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向着更加智慧、泛在、友好的能源互联网升级,提升灵活调节能力和新能源高比例接入下的供电保障能力。

在体现清洁能源减碳效益上责无旁贷。按照国家“西电东送”战略,我省每年超100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外送,为中东部地区发展输送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送去了绿色电力的环境效益。随着我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省内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将更加旺盛,清洁能源价值将更加凸显,这就需要遵循电力市场运行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推动完善相关市场体系,健全符合节能降碳要求的价格机制,释放我省清洁能源的环境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电网企业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全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省委全会作出的重大决定,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党委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迅速抓好贯彻落实,争当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推动者、先行者。

加快电网提档升级,服务清洁能源汇集输送。我省绝大部分水、风、光等清洁能源集中在“三州”和雅安、攀枝花等地,大规模开发利用需要在全省甚至更大范围消纳利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将充分发挥大电网平台优势,加快推进川渝特高压交流目标网架建设,全力建成甘孜-天府南-成都东、阿坝-成都东、天府南-重庆铜梁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及其配套500千伏工程,构建相对独立、互联互济的“立体双环网”结构,全面推进白鹤滩至江苏、白鹤滩至浙江、金上至湖北特高压直流,研究论证西北至四川第二通道,提升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立足各区域电网发展水平,统筹优化清洁能源省内自用和省外输送,结合保供电形势争取更多留川电量。

补强重点区域电网,服务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准确把握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空间布局和集聚发展趋势,做好区域电力需求预测,适度超前规划建设负荷中心电网,推动尽快核准遂宁加强、邛崃、德阳南—什邡、十陵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昭化—巴中、甘谷地—蜀州线路改接等在建工程,在负荷增长较快地区核准建设一批500千伏变电站220千伏配套工程,着力增强成都东部新区、南充临江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川渝高竹新区、成都欧洲产业城、德阳凯州新城、乐山五通桥工业园区、雅安大数据产业园等产业聚集区电网供电能力,不断巩固和扩大产业聚集区发展优势。

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服务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深入挖掘“两江一河”流域水风光互补特性,统筹各流域大型水库调节能力,优先在水电富集区域发展新能源。增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加快推进抽蓄、电化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类型储能试点示范,探索“风光水储”“共享储能”“电网侧储能”“负荷侧云储能”等新模式。加快构建现代智慧配电网,打造分布式光伏发电+新型储能+生态农业的光储荷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成都国际领先城市配电网,支撑锂电池、电动汽车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赋能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四川省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院,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和政、企、研共同布局的创新研发平台。围绕清洁能源跨时空消纳、能源数据价值挖掘等清洁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研究新技术、研制新设备,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发展。以数字化赋能为目标建设“数字川电”,深化“电眼看四川”“经济景气度税电指数”等特色应用,以电力大数据为产业发展问诊把脉,建立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体系,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完善电力市场体系,支撑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建立健全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激发水电、火电、储能和需求侧响应等调节性资源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推进与中长期市场、省内市场与省间市场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市场对能源价格的调节作用。深入研究绿色外贸发展,推动我省绿色电力交易、绿色电力溯源等工作,争取将四川绿电溯源方式纳入国际算法体系,为省内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满足国际减碳要求提供支撑,提高我省产业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作者系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