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讯(实习记者 刘婕)1月13日,2021全国环境互联网会议在蓉召开。本次大会围绕“坚持融合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业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如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新兴软件、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科学精准解决具体生态环境问题。会上发布了2021年度智慧环保创新案例,成都人工智能流域监管系统成功入选,系四川唯一入选案例。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兴军、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副司长赵莹到会致辞;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二级巡视员邢核、中国环境报社社长李瑞农、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作主旨演讲;各地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负责人、环境数据与信息化领域专家、环境互联网技术应用单位等参加会议。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兴军致辞
据了解,自2015年以来,中国环境报社连续举办全国环境互联网会议,持续发布“十大年度智慧环保案例”,进一步激发各地在生态环境领域融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信息技术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智能技术与生态环保已实现融合,一些生态环境部门通过物联网感知设备自动监测污染源数据,实现了非现场远程监督管理。与此同时,有的新技术已应用于臭氧、噪声、臭气等治理和管理细分领域,助力实现精准治污。”李瑞农介绍说。
记者发现,从此次发布的智慧环保创新案例可以看到,各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积极融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环境治理新模式,实行智能管理、精准治污,取得了明显成效,信息孤岛、数据烟囱正逐步被打破。
入选案例——成都人工智能流域监管系统
比如,此次四川唯一入选智慧环保创新案例的成都人工智能流域监管系统,以白河流域为试点,利用水质大数据、物联网和边缘计算技术,结合速算力学模型、机器学习算法,创新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的流域治理全业务流程解决方案。目前,系统溯源并核准了较为严重的污染排放事件5次,有力促进了白河流域的科学精准治理。据悉,该案例是成都近年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智慧转型、源头治理,加快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成果。
在主旨演讲环节,张军现场分享了近年来成都生态保护所取得的成效。2021年,成都市优良天数达299天,创下10年以来最好成绩;锦江流域监测断面达标率为100%。在去年8月国务院举行的美丽中国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点赞”成都大气环境改善,“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成都靓丽的城市名片。
张军发表主旨演讲
这些亮眼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成都采用数字化新技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智慧转型和源头治理所作出的努力。
“比如在污染防治方面,我们创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破解大气污染小尺度精准溯源难题,打造‘AI助力大气精准溯源监管’应用场景,为成都获得‘2021世界智慧城市大奖宜居和包容大奖’提供了有力支撑。”张军举例说明。
据了解,成都全面推动生态环境核心业务数字化,实现精准治污。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建成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一张图”和“一口一档”动态展示全市40158个入河排污口信息;大力推进锦江干流智能监控系统建设,设立入河排口二维码标志牌1201个,安装视频监控1149套。同时,还建成移动执法、环保督察等一大批实用业务系统,以数字化推动环境业务提质增效。
记者了解到,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过去两年,生态环境部监测司围绕监测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2020年,编制形成《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完成监测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顶层设计。
会议现场
“2021年,我们以环境质量会商业务为突破点,打造了国家-省-市三级环境质量会商平台,可以说,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平台雏形初具,成效明显。”邢核说,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推进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现代化,就必须牢牢把准监测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向,确保转型发展不迷航、不偏航,运用智慧监测回答好“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的时代之问。
(图片由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