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原创 >新闻详情

张忠辉:从一片树叶开始 走向文学的远方

2022-02-20 21:13:52 信息来源: 编辑:刘佩佩


张忠辉处女作《树下读叶集》

一切过往,皆可文章。如端过的碗,吃过的饭,上过的学,爬过的山,趟过的河,遇见的人。

张忠辉就是这样,刚从四川工业战线上退下来的他,用一年多年的时间,像捡拾树叶一样,捡拾家乡的记忆、生活的记忆、事业的记忆,用质朴而深情的文字,编织出了一本烟火气中也满溢诗意的《树下读叶集》散文集。

2月19日,恰逢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在这“一夜返青千里麦,万山润遍动无声”的好时节里,张忠辉新书《树下读叶集》文友分享会在四川经济日报社举行。

分享会现场

分享会上,除了王海林、黄启国、李朝柱、周海琦等张忠辉的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来了,还有四川省作协名誉副主席、创研室主任马平,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蒋蓝,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四川省作协散文专委会副主任李银昭,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执行会长张人士、常务会长徐建成、副会长周闻道、岳定海,知名作家袁瑞珍、刘小革、庞惊涛等,几乎半个四川文坛的知名人士都来了,意在为张忠辉及像张忠辉这样经历丰富,又正值“写作壮年”的业余作家鼓劲。

在长达近4个小时的分享中,大家精读、细品,将张忠辉藏在《树下读叶集》中的文学“树叶”一片片翻了出来。

一片乡情洋溢之叶

最是乡愁暖人心。乡愁,历来是作家们挖掘文学梦想的厚土。张忠辉文学路的第一锄便是从家乡开挖。

从写作内容而言,在《树下读叶集》一书中,张忠辉关于乡情的笔墨颇多,写作对象从亲人到老师,写作主题从童年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等小事落笔,写出了《吃嘎嘎 想妈妈》《妈妈的咸菜》《姐姐的碗碗茶》《捡柴的记忆》《一半乡愁闻捣衣》等一系列冒着烟火气的乡情文章。

马平分享

在马平看来,张忠辉在书里大量用家乡的地方语言和地方风俗的描写颇有特色。他说,“吃嘎嘎”“捡柴”等内容共鸣感极强,勾连起他的童年往事,尤其是说起《关于捡柴的记忆》一篇,马平还现场吟诵了自己曾经写下的一首关于捡柴的诗回应。马平还用四川话幽默地说,“书名是《树下读叶集》,署名是‘二莽子’,但看内容颇有意趣,完全不是一个二莽子(四川话指脑子不好使的人)写的,至少应该是‘大莽子’写的,希望今后像张忠辉这样的有文艺梦想、又正值‘写作壮年’的业余作家勇敢追梦。”

周闻道分享

周闻道认为,《树下读叶集》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好书,尤其是对“俗”和“土”的塑造很好,作为一名业余作家的处女作,值得称赞。他把这本书归为“乡土叙事”类,这个“土”并不是土气,而是大地,是文学生命的本源。他说,张忠辉在文中写“吃嘎嘎”“打牙祭”“用筷子夹,闪一闪的就是真嘎嘎,不闪的就是假嘎嘎”等词语和句子把地域文化写得非常传神。

谈及乡土写作的部分,庞惊涛和蒋蓝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庞惊涛说,张忠辉作为嘉陵江边生活的人,一定有很多和其他在丘陵地区生活的人不一样的思想、眼界、经历,所以建议张忠辉进一步挖掘好这个给他留下丰厚记忆的地方,围绕家乡南充展开更深刻、更系统的方言和风俗内容写作。

庞惊涛分享

如何系统化写作?

蒋蓝指出了一些实际的方向。“虎为什么叫虎,豹子为什么叫豹子?”蒋蓝拿古人对动植物的名目、字、读音研究来举例,启发张忠辉可以从家乡的动物、植物、农业等很多方面展开名目复原写作,以及系统性的梳理,这不仅会有写不尽的素材,其作品也会更有文学和史料价值。同时,蒋蓝还建议张忠辉看看《论家用电器》一书,其中把洗机器、空调、风扇等都写成了系列文章,或许能让人打开另一个写作空间。蒋蓝说,写出好的散文需要丰富的阅历和大量的精力,当下退休的张忠辉正当是发力的好时机,期待他出更多的好作品。

蒋蓝分享

一片质朴真诚之叶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巴金一生坚持“把心交给读者”。

分享会长,谈及写作风格,很多人认为,张忠辉的处女作《树下读叶集》贯穿了两位文学巨匠的精神。

周海琦分享

“人如其文,文若其人。”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周海琦是张忠辉的老同事,她言简意赅地道出自己读《树下读叶集》的感受。她说,张忠辉不仅在工作期间勤劳工作、质朴待人,如今走上文学道路,写出的《树下读叶集》朴实、真诚、充满正能量。

李银昭分享

作为《树下读叶集》的序言作者,李银昭则表示,张忠辉的文章主题精准,语言质朴。关于精准,他认为张忠辉永远盯住嘉陵江边洗过澡的河,盯住家门口他出发的那棵树,一点一点往深里究,一步一步往宽处走。关于质朴,他说张忠辉的文字不比很多大作家劲道,但他没有玩弄技巧、拼凑结构,如《吃嘎嘎想妈妈》《妈妈的咸菜》《关于捡柴的记忆》等,像老屋房檐上的瓦,墙里的砖,朴实有暖意。

张人士分享

“平实、淡雅,直白,写文章给人看就要让人看得懂。”张人士以书中的《姐姐的碗碗茶》举例,他说其文章既说明了那个年代生活的困难,也体现出姐姐淳朴的真情,以小见大地把信息传达给读者了。今后,希望张忠辉继续把这种质朴写好写透。

徐建成分享

“把心交给读者,我认为他做到了巴金老先生的要求。”徐建成说,他也被张忠辉文中的质朴与真诚打动。在他看来,书中既写的全是朴实的生活纪实,有亲情、友情、阳光雨露,也有伤痕文学,但分寸把握得很好,《树下读叶集》真实、生动、情感真挚,在他看到的处女作中是高质量水平。

贾璋岷分享

“把心交给读者,把感情作为文学的土壤,只有在这深厚的土壤上才能开出惊艳的花朵。”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会长贾璋岷也非常同意徐建成的观点,他说作为文学的追随者,用心写作是自己这些年最深的体会,而在张忠辉的新书中,他也深刻体会到真挚、用心的情感。

一片文理兼修之叶

张忠辉,毕业于原子核物理专业,深耕于工业战线,是一名实打实的理工男。但在他的骨子里,却从小深藏文学梦。为此,在《树下读叶集》的写作中,文理碰撞成为了这本书最鲜明的一抹亮色。

“仲夏夜,碳和氧对坐着,喝着冰啤酒,吃着冷淡杯,骂着鬼天气”“老得没牙的清水车床,操着一口东北腔,和自重两万多吨的国之重器锻压机展开百年对白”“我是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元素,是目前地球上最年轻的稀有金属,比重仅为0.54。我的英文名叫‘Li’”……

文学和理学各是一家,张忠辉却用文学的温暖去融化理学的硬朗,编织一片独特的文学之“叶”。

王海林分享

“他通过文学的语言,从专业的视觉,把自己干了一辈子的工业巧妙融合,展示了一个和其他作家们不一样的景象。而且很多拟人、幽默化的表达让很多艰涩的理科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是很好的科普文章,要继续保持。”作为张忠辉的老领导、老同事,原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海林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文友分享会,读了《树下读叶集》,他对张忠辉的文学造诣和“文理兼修”深感惊喜,并表示此次分享会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梦。

黄启国分享

黄启国,省委原副秘书长、省文联原党组书记,也是张忠辉的老领导、老同事,他则现场拿出了一篇自己写下的《树下读叶集》读后感——《理工男的文学杰作》。他说,看过张忠辉的这本书,即刻让他产生一种特别的感动。其文章选材广泛,顺手拈来,从字里行间看到一个从官场走到民间,从科学走到文学的谦谦君子,给人最深的印象是理工男搞文学不按套路出牌,有文理兼容的特点。激动之余,他还吟诵和展示了专门给张忠辉写的对联和诗作。

李朝柱分享

分享会上,张忠辉的老朋友,原省有色金属行办副主任李朝柱表示,自己是《树下读叶集》成稿后的第一批读者,从这本书的40多篇文章中来看,张忠辉是一个文理兼修的人。其中,最后一个章节将文学与工业有机结合,3篇文章写活了6个化学元素,着实不易。

与此同时,现场袁瑞珍、金科、刘小革、岳定海等十余位知名作家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读后感言……

在尽听所有老领导、老同事、文友的分享后,张忠辉感动致谢。

张忠辉致谢

同时,他表示:“如果生命有N个一辈子,我将拿一辈子学习,拿一辈子干事业,再拿一辈子来写作。遗憾生命只有一次,在这之前,我用一年零两个月的退休时光写下了《树下读叶集》这本小册子,未来我再拿十年写出大家更满意的作品。”

傍晚时分,《树下读叶集》分享会在一片掌声中落下帷幕,张忠辉随众多文友迎着春风,大步流星走向成都街头的树下、小巷、热气腾腾的烟火人间里,走向文学的远方,去捡拾更多关于“读叶”的记忆。

四川经济网记者 黄晓庆 鲍安华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