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资阳讯(李梅 记者 汤斌 文/图)2月22日,记者从资阳市发展改革委获悉,川渝首个合作共建文旅融合平台——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经重庆四川两省市政府批复同意,已由两省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规划范围为资阳市和大足区全域,总面积7183平方公里。
图据资阳网
“两步走”打造世界知名石刻文旅品牌
未来的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具体是什么模样?
《方案》明确了示范带建设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两步走”的实现路径——
到2025年,示范区工作机制运行顺畅,石刻(窟)等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成功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资足常乐”“石刻之乡”系列文旅品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年接待游客量突破80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达到600亿元。
到2035年,示范区石刻(窟)等系列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建成巴蜀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形成世界知名石刻文旅品牌,“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效应凸显,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支撑。形成空间融合、产业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三大定位为示范区领航
《方案》对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提出了三点定位,即世界石刻(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巴蜀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打造世界石刻(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要充分发挥大足石刻品牌优势,深度挖掘安岳县石刻旅游资源,开展石刻(窟)文物保护技术和文物数字化技术研究,高标准一体化推进石刻(窟)系统保护利用,共同推动安岳石窟申遗,共同推进石刻(窟)文化研学和石刻技艺活态传承,打造石刻(窟)保护、利用、弘扬的示范。
打造巴蜀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要充分发挥资阳大足巴蜀文化交融地优势,以地域特色资源为依托,规划建设巴蜀文化博览馆、巴蜀风情体验街区等项目,荟萃展示古巴蜀、美食、川剧、非遗技艺等特色文化元素,培育升级石刻(窟)文化、红色文化、遗产旅游、研学旅游、生态观光旅游、会展节事等旅游消费热点,建成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打造全国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围绕石雕石材加工、文创产品开发、旅游商品生产等特色产业,深度挖掘石刻(窟)文化、蜀源文化、五金文化、重汽文化、柠檬文化等系列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创研发中心,打造中国西部特色文创产品集散地、中国西部最大雕塑产业园区和全国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构建“一轴两区两带”空间格局
根据《方案》,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将打造世界石刻(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巴蜀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构建“一轴两区两带”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轴”即资大文旅融合发展主轴。依托渝蓉高速、成渝中线高铁沿线带状交通资源,辐射大足、安岳毗邻区域,布局农文旅相关产业,推动两市区融合发展。串联大足石刻、安岳石窟等景区,创新石刻(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共建石刻(窟)文创园区,打造“石刻+”产业集群。推动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共建合作示范园区。依托沱江、涪江分水岭自然生态和特色乡村文化,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两区”即资阳文旅融合核心区和大足文旅融合核心区。以圆觉洞旅游景区为中心,整合周边重点核心景区,布局建设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带动安岳县城市提级扩能和品质提升,引领资阳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围绕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心城区、功能组团,以宝顶山石刻5A级旅游景区为依托,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两带”即“红色印记”文旅融合发展带和“巴蜀匠心”工旅融合发展带。以红色旅游为主题,串联陈毅故里、饶国梁纪念馆等红色景点,发展红色研学、光辉农场、党史教育等红色文旅产业。依托资阳、大足两地特色产业,串联资阳牙谷特色小镇、大足五金产业园等平台,发展工业旅游和创意、制作、体验等业态,促进工旅融合发展。
聚焦五个方面推动融合发展
《总体方案》明确,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有五大主要任务。
一是共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联合国内外文博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川渝石刻(窟)文物保护和研究,深入开展南方潮湿地区石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创建世界知名研究院。推进川渝石刻文化公园等工程项目,争创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推动安岳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非遗项目申报和保护传承,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示范区。沿小川东古道开展古镇古村落古遗址的保护利用工程,打造巴蜀古文化集中展示区。
二是共建文旅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内江至大足、资中至铜梁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成渝高速扩容开工建设,畅通接驳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重庆江北机场路网,加快推进S207线卧佛镇至石羊镇等干线公路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快行慢游”的安岳大足旅游通道,打通毗邻地区“断头路”“瓶颈路”。加快推进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2个特大型骨干工程,积极推进毗河供水二期、乡村水务供水等项目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规划建设景区旅游交通驿站,打造一批高品质游客中心、集散中心、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旅游厕所,完善旅游公交体系,开通旅游专线定制服务。实施文旅数字化工程,推动景区数字化和文旅数字资源联动共享,共建云上文旅展馆等项目。
三是共塑区域文化旅游精品。以川渝石刻(窟)、红色印记、生态乡村等为主题,共同打造川渝石刻(窟)、将帅故里、生态乡村等一批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创建世界遗产、国家旅游休闲城市、旅游景区/度假区等文旅品牌。共同打造“资足常乐”等地域文化标识,联合创办世界石刻(窟)文化艺术节、世界柠檬产业发展大会、巴蜀文化旅游节、二十四节气民俗活动等重大节会,推出一批本土文化精品剧目和文艺精品佳作。以“智游天府”“惠游重庆”平台为依托,搭建“资足常乐”品牌推广平台,共塑文旅融合发展形象,共推文旅国际国内宣传交流,协同构筑示范区文旅营销网络体系。
四是共促“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旅+农业”融合发展,依托柠檬、荷莲等优势农业资源,建设一批农旅融合发展集聚区,联合潼南打造中国柠檬产区,创建国家农业公园。推动“文旅+工业”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文旅装备制造、雕刻艺术体验、特色文旅商品加工等产业,建设石刻(窟)文创园、汽车文化产业园、五金主题公园等特色文化产业园。大力发展文旅+康养(医养禅修)、教育、体育、影视动漫、夜间经济等新业态。
五是共创文旅发展保障机制。全面加强旅游景区、宾馆酒店、特色餐饮、旅游商品经营等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配套服务水平。建立示范区主要景区联票制,实现一张门票便捷通游。创新文化旅游监管机制,探索组建跨区域文旅综合执法机构,推动各部门协调联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联动、文旅资讯共享、旅游突发事件及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响应和危机公关应对等机制。
资阳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有利于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通过充分挖掘石刻(窟)为特色的区域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彰显石刻(窟)文化名片,塑造世界文化遗产品牌,打造一批文化遗产探秘、红色文化体验、自然生态康养等文旅精品,促进区域文旅空间布局优化和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协同化、产业特色化。
同时,有利于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将深化南方潮湿环境石质文物保护研究,为石刻(窟)文化遗产保护探索新路径,打造中国南方地区石窟保护利用示范,促进石刻(窟)为衍生的石雕、竹编、五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
此外,还有利于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将有效发挥成渝中部腹地、成渝直线走廊区位优势,促进各类资源要素流动聚集,打造成渝中部地区经济新增长点,增强配套服务成渝“双核”和辐射带动区域发展能力,建设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新样板,引领成渝中部毗邻地区融合发展,为全国跨省毗邻地区联动融合发展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