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阿坝(伍排勇 孟正凯 记者 庄媛)为进一步提升汶川高半山村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储备适合高半山乡村发展的“造血”产业。汶川县灞州镇克枯村充分利用高半山撂荒地,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的定点帮扶下,在高半山上试点推广羊肚菌大棚种植。如今,经过3年的发展,羊肚菌产业已经从试点种植的2亩,推广发展到现在的35亩,并推广到附近的高半山村,成为汶川高半山特色产业之一。
撂荒地发展羊肚菌产业
克枯村村民余祥3年前开始在李子树下试点种植羊肚菌。今年,余祥不仅租用管理着村里的10余亩土地继续发展羊肚菌大棚种植,他还和邻近的大门村民合伙投资30余万元在大门村利用闲置土地建起了大棚推广种植12亩羊肚菌。从刚开始的林下种植,到管理村里的羊肚菌大棚,再到推广种植。“这个羊肚菌产业对我们高半山来说非常好,周围很多老百姓看到我们成功种植后,周边很多村子的老百姓都跟着一起种了,今年大家的收成还是很好的。”余祥说,通过大棚种植不仅提高了产量,形成了规模,还起到很好的示范带领作用。
这些天,克枯村、大门村种植的羊肚菌陆续进入了第一茬采摘期,看着大棚里长出的一棵棵羊肚菌。大门村村民王红卫特别高兴,他雇了5位村民和家人们共同帮忙采摘。“大家采摘的时候要用小刀轻轻切割,注意不要踩踏到菌种。”羊肚菌种植大棚内,王红卫正在小心翼翼的提醒村民采摘注意事项。他表示,第一次在海拔2700多米的高半山把羊肚菌种植成功,很不容易,虽然技术上还是有一些问题,但在省农科院和省林科院专家的帮助下,第一次种植羊肚菌也算成功了。
高半山撂荒地上建起的高附加值蔬菜大棚
“由于我们这里海拔高,夜晚温度低,第一批大棚出菇率有点低,预计今年产量有八九千斤。”王红卫说,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除去种植成本,今年种植的羊肚菌应该能够收回投资成本。
王红卫所在的大门村也是汶川县海拔最高的村寨之一,由于海拔高,当地主要以种植玉米、土豆和花椒等为主,村里的青壮年也外出务工为主。看着村里的撂荒地越来越多,王红卫便谋生了发展高半山产业的想法。经过多方了解,他便与克枯村两委取得联系,决定和余祥共同发展羊肚菌产业。“我们村和克枯村大寺组的海拔差不多,他们都种植成功了,我也想试试。”王红卫说在克枯村的大力帮助下,自己也坚定了发展信心。下一步,在今年种植成功的规模下,他还想扩大种植规模,争取发展到50多亩。“我们种植成功了,也可以让村民们到我们这里来免费学习技术,自己发展羊肚菌种植,这样大家也可以增加一部分收入。”
大门村、克枯村的羊肚菌种植成功了,也到了第一茬采摘期,为了帮助村民销售,省林草局下派克枯村的驻村帮扶第一书记钟毅表示,今年省林草局组织机关和直属单位计划以购代捐采购村民们的羊肚菌4000斤左右。目前,首批1000斤羊肚菌已经包装运出。同时,通过网络、市场也将销售一部分,今年村民种植的羊肚菌销售没有问题。钟毅希望这个羊肚菌产业能够在汶川的高半山大量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储备产业,拓宽老百姓增收门路。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阿坝州玉龙国有林保护局还会在汶川建设羊肚菌育种和标准化种植示范、培训基地,为汶川县羊肚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菌种保障。
高半山村民的羊肚菌喜获丰收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为此,阿坝州农业农村局提出,加快构建“6+N”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产业体系,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种植业结构,推进以特色水果、高山蔬菜、高原马铃薯、道地药材、大红花椒等在内的特色产业。根据汶川高半山村产业发展薄弱的实际,帮扶单位和当地科农牧水局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的高附加值优质蔬菜,打破了制约当地发展单一的产业模式,在“输血”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造血”功能。如今羊肚菌产业已经在汶川灞州镇克枯、周达、大门、阿尔村和威州镇七盘沟村进行推广种植。而整个阿坝州2021年也以小金县高山蔬菜产业省级园区培育创建为契机,发展蔬菜29万亩,总产量7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