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观点 >新闻详情

李后强:为川渝现代化提供文化力量——写在《巴蜀画派史论》出版之际

2022-04-29 15:02:50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魏文红

为川渝现代化提供文化力量

——写在《巴蜀画派史论》出版之际

□ 李后强

“创建巴蜀画派”艺术行动已走过十周年历程,在四川省“十二五”规划“扶持巴蜀画派”和四川省“十三五”规划“实施巴蜀画派名家工程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措施引领下,巴蜀画派十年来的创建与推广,可圈可点,成绩显著。在《巴蜀画派史论(第一卷)》即将出版面市之际,欣然接受本书作者李杰先生所托,谈谈个人观点,并为序。

创建巴蜀画派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以文化人,以艺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用高质量、高品位的文艺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就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们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信心和底气。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价值吸引力、思想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发展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其中的血脉灵魂,是决定文化软实力最重要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涵盖了包括思想、精神、价值、理念、信仰、思维、美学、艺术、技术等众多文化形态的社会文化领域,而核心价值观就深藏、凝结、广泛渗透在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之中,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支配地位和主导引领作用。一个民族的发展兴旺,离不开先进的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引领;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睦,离不开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认同;一种文化的自信自强,离不开先进的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精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历史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四川省委省政府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毅然决定“创建巴蜀画派”,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充分自信,是对民族文化的坚决捍卫,是对民族文化的主动引领,进一步实现党委政府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增强文化软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占得先机。

地域文化为巴蜀画派的创建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人类的文化即人造的物质与精神总和,包括有形与无形、好的与坏的。文化既然是人造的,那么文化一定是多样的、各具特色的。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不同水土的人不同,有黄、黑、白皮肤,世界上民族众多,不同的人就会创造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具有典型的水土性、地域性。这是文化的本质,就是个性与特色。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多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巴蜀大地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巴蜀文化的历史脉络分为先秦时期古蜀文明诞生和初步发展、秦汉至南宋以来巴蜀农耕文明的繁荣发展、元明清时期平民文化初盛、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转型四个阶段。巴蜀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巴蜀地区为依托,北及天水、汉中区域,南涉滇东、黔西,生存和发展于长江上游流域,具有从古及今的历史延续性和连续表现形式的区域性文化。从古至今,产生了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苏轼、张栻、杨升庵、张问陶、李调元、郭沫若、巴金等文化巨匠,在许多文化领域,诸如汉赋、唐诗、宋词、巴学、蜀学、史学、道教、天文、易学、书画等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内容只是巴蜀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方面,远非巴蜀文化的全部。巴蜀文化的资源禀赋表现为:历史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地域特色鲜明、识别度高、保存状况较好、传承有序。巴蜀文化有着宽广的包容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深邃的理论思维、丰厚的人文情怀、鲜明的平民色彩的独特魅力。

巴山蜀水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文化璀璨。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的巴蜀故地,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和一代又一代巴人蜀人的筚路蓝楼,形成了玄妙神奇、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巴蜀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四川,乃至中国的一座极为珍贵的文化宝库。巴蜀文化植根于巴山蜀水,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自上世纪40年代初提出“巴蜀文化”概念以来,郭沫若、卫聚贤、顾颉刚、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任乃强、缪钺、张秀熟、邓子琴等国学大师对巴蜀古史传说、古代历史、民族、学术、宗教和考古等方面进行开拓性研究,取得了一批划时代的成果。同时,随着考古的新发现,特别是三星堆、金沙遗址等一批颇有影响的古迹相继发现发掘,巴蜀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并陆续在历史文化、考古文化和民族文化等方面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的学术成果。在巴蜀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运用《禹贡》《尚书》《山海经》《蜀志》《水经注》《华阳国志》等大量史料书籍,可以破解大禹治水、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毁灭、凉山大石墓修建、《西游记》原型、巴蜀图语等诸多巴蜀悬案和谜题。

5000多年的巴蜀文化为巴蜀画派的创建和研究,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在这块璀璨的文化沃土上,巴蜀画派的发展是未来可期的。

地域风光为巴蜀画家提供了独特的创作源泉

巴山蜀水,自古有雄险幽秀之称,仙女山、金佛山、长江三峡、大巴山、凤凰山、花萼山、光雾山、华蓥山。经过当代的开发,今天更增加了“神奇瑰丽”的特色,九寨沟山水的神奇,黄龙山水的瑰丽,熊猫世界的趣,恐龙世界的奇,是今日旅游者领略的最大感受。从资源线路上看,有西北线的九寨、黄龙、四姑娘山、贡嘎山,有北线的剑门蜀道,有东线的三峡风光,有南线的蜀南竹海风光和泸沽湖探秘。整个巴蜀景观布局疏密相间,如金线穿珠,珍珠满盆,几乎每个县都有可供旅游的景点。巴蜀旅游线最大的特色是雄险幽秀的自然景观,往往包含着人杰文昌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剑门蜀道线路具有丰富的三国蜀汉文化和梓潼文昌文化以及女皇武则天故里的文化内涵;九寨黄龙线路有夏禹文化、古蜀岷山文化、三国蜀汉文化的内涵;泸沽湖线路具有“母系王国”的文化内涵;三峡线路则更是一个古代文化的宝库。这是巴蜀旅游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之所在,为巴蜀画家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

著名画家黄宾虹说:“入蜀方知画意浓。”在四川这片土地上,出现过黄笙“西蜀花鸟画派”,和文同苏东坡的墨竹画派,以及当代由李琼玖、李道熙先生创建的“嘉州画派”。一个画派的形成是一个地方地脉与文脉孕育的艺术之花,它要有举世影响的旗手,有独创的艺术主张和艺术理论,有风格鲜明的一大批艺术家和艺术精品。只要方向对,就不遥。我们已经在巴蜀艺术探索的路上。

总体上,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无为逍遥,更因刀剑而存。文化上兼容儒释道,以道,注川人风骨;以儒,举川人仕进;以释,去川人彷徨;进退之间,死生契阔。滥觞于商代,见名于春秋,主体气质成于秦汉,巴的进取与蜀的兼容由此合二为一,秦汉以后逐渐融入中原文化,摇曳而生姿,经历代而飘然不散,是一片可以遮蔽天空的星云,和而未合。

巴蜀文化又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传播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外,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还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元代的双流人费著《岁华纪丽谱》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所以,巴蜀很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不仅如此,巴蜀地区是西南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和主经之地,自古与西南各族和南亚各国保持着密切交往,巴蜀文化影响了西南各族乃至南亚诸国,使巴蜀文化冲破了自身的地域特色进而具有大西南意义和国际文化交流意义,也为巴蜀文化和艺术作品的国际传播带来极大的影响。

巴蜀地域资源的独特性,对巴蜀画家的创作产生强烈的影响,为巴蜀画派的创作风格形成带来独创性,这是全国的优势资源。当然,优秀的美术作品应该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应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能够触及人的灵魂,激发人们的共鸣。巴蜀画派的艺术家必须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创造体现巴蜀文化精髓的优秀作品,向世界展示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生逢伟大时代是我们的幸运,创造伟大事业是我们的责任。新时代为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天地。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信心、有能力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借《巴蜀画派史论》出版之际,我们呼吁,艺术创作要唱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向世界人民展现当代中国人民昂扬奋进、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艺术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从人民的创造智慧中产生灵感,从社会生活的无尽矿藏中挖掘素材。只有反映人们的生活、表现人们的情感、体现人们的心声、表达人们的愿望的作品,才能引起人民的共鸣,才能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进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生逢伟大时代是我们的幸运,新时代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天地。广大文艺工作者有信心、有能力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书写中华民族的崭新史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四川和重庆发展,量身定做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其中特别要求“讲好巴蜀故事”“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因此,编撰出版《巴蜀画派史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既有回顾总结的梳理价值,又有展望坚守的激励功效,相信一定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川渝提供强劲的文化力量!

(本文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