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李洋)5月10日,记者从成都市住建局获悉,日前,成都市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成都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进一步优化。这意味着成都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正式开启5.0方案。
近年来,成都市不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实施改革1.0完成试点夯基础、改革2.0对标对表补短板、改革3.0优化提升树标杆、改革4.0强化监管求实效,基本实现了“四个统一”。根据国家营商环境测评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三方评估,成都市“办理建筑许可”指标成绩和评估综合排名均全国领先,企业和办事群众的感受度、满意度明显增强。这一次,成都市迈入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5.0集成化时代。
“《方案》对表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任务,对标北京、上海等先进城市经验做法,聚焦市场主体反馈的主要问题,结合成都市行业管理和项目推进的实际情况,提出15项改革措施。”成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监管和服务集成等方面发力,将进一步优化成都市“办理建筑许可”营商环境。
提出四方面优化新举措
《方案》中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优化。
首先,针对企业反映突出的规划设计方案审批程序复杂、耗时太长的问题。《方案》提出,完善投资项目规划审查“分级管理”机制,将设计方案规划审查纳入“时限管理”,并联审批部门按规则限时回复,探索推行“联合会商”制度,一次性解决项目问题,切实缩减规划审查时间,提升行政审批效能。
第二,针对部分大型开发企业提出的在审批、监管等方面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成果应用的建议。《方案》提出,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对信用等级优良的企业,采用告知承诺制进一步简化办理手续,降低企业报建成本。依据信用等级、风险程度实行靶向抽查、差异化监管,降低守信企业成本,提升行政监管效率。
同时,《方案》提出,深入推进“分阶段申领施工许可证”,进一步细化房屋建筑工程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的政策措施,制定统一审批标准、审批流程和办事指南,明确办理各阶段施工许可所需规划手续、质量安全措施等要件,支持建设单位根据施工进展顺序分阶段申请办理施工许可。
第三,针对企业反映的部分区(市)县仍然存在随意增设审批前置条件、存在隐形审批、体外循环审批等问题,以及问题反映渠道不畅通、不便捷,疑难复杂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处理,影响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的问题。《方案》提出,升级审批系统分析监测预警功能,以土地出让协议签订时间为基点,对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预售许可、竣工验收等关键节点的审批手续办理情况、建设单位按合同约定时间履行开、竣工义务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和监测预警,对监测到的审批缓慢、停工缓建、土地闲置等问题,及时提醒并督促整改。
同时,健全“办不成事”监督机制,畅通企业和群众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的渠道,督导相关部门及区(市)县限期进行处理。
此外,还将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对各区(市)县建设项目从签订土地出让协议之日到各关键节点的平均审批用时等按季度进行全市通报,倒逼相关部门主动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第四,在优化审批的同时,需要守住质量安全底线,清除监管盲区死角。《方案》提出,健全属地负责、市级督查的质量安全分级监管机制,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随机对区(市)县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情况进行实质性抽查,建立问题发现、督促整改和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制度,对区(市)县住建部门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履职情况开展评估、考核和督导。
同时,分类规范农村用地建房全过程管理,强化农村经营性自建房建设管理,搭建“成都市农房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打通农村建房审批链、服务链和技术链,有效提升农房建设管理水平。并丰富智慧监管应用场景,提高工程建设领域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
推行工程建设项目数字化技术应用等新探索
《方案》将探索工程建设项目数字化技术应用。例如,在成都市新建大中型工程项目中推行数字化技术应用,施工图设计环节推行BIM技术应用;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新津区等试点区域,分类推进全过程正向BIM技术应用试点,探索施工图智能辅助审查、施工过程监管、竣工资料数字化交付实施路径,为城市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方案》还提出,各区(市)县要结合实际,开展原创性、差异化探索,围绕优化审批、强化监管和提升服务,通过数字赋能、优化内部协调服务机制等手段,聚焦全流程审批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以“小切口”深化改革,探索“差异化柔性监管”“金牌管家”“动土必管”“验备合一”“验登合一”等创新举措,形成更多可在全国、全省、全市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