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观点 >新闻详情

李后强:把握高精度省情 谋求高质量发展

2022-05-26 13:44:20 信息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编辑:康馨月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任何区域的高质量发展都必须立足于高精度的实情把握,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凡是脱离实际和违背规律的发展,都是昙花一现,短期繁荣。党中央明确指出,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才是高质量发展,因此“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既是方向又是原则,既是目标又是路径。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四川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省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而精准地认识,这是决策的依据和方位。

“辨方位而正则,五精帅而来摧”。历史方位是客观事物在时间长轴的前进方向和所处位置,认清历史方位是决定发展成功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川在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过程中,需要对省情再审视,进一步深化对四川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认知。四川是西部省份,GDP总量位居全国第6位,相当于瑞士GDP总量,但人均值位居全国第18位。过去的省情是“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这些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现在最大省情是“不沿边不靠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多样性地灾性突出”。这是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我们要立足最大省情谋求最大发展。

立足地理特点谋发展。“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发展首先要立足于自己的一方水土。“天下山水之观在于蜀”,这是大自然给四川的特殊恩赐。四川多样性和“二元性”突出,是中国的缩影。地形地貌多样、资源多样、民族多样、经济多样。从地理上讲,地处中国西南、长江上游,“邻居”省份最多,与7个省市区接壤;拥有全部五种基本地形特征: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有江河、湖泊,仅不临海。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国家生态安全中肩负重要使命;地处横断山脉过渡带,地势起伏大,气候立体,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许多珍稀、古老的动植物种类,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河川径流众多,号称“千河之省”,水资源丰富,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889.75亿立方米,水能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一;光伏电、天然气(含页岩气)潜在产量均居全国第一,非化石能源消费比全国高20个百分点以上,居全国前列,全国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和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步伐加快;山川秀丽,民风淳朴,文化多彩,有九寨沟、峨眉山、都江堰等世界级旅游胜地,旅游资源禀赋良好。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若尔盖国家公园加快创建,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正在谋划实施。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立足人口特点谋发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因素。四川人口特点:一是人口大省。户籍人口超过9100万,居全国第3位;常住人口8367万,居全国第4位。二是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是人口净流出省份,人口流出规模一直较大,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800多万。四川人口流动趋势从2011年出现拐点,常住人口由减少变为增加,而且增加幅度逐渐增大。但四川的实业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工业化的道路走得较为艰难,无法为回流的人口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三是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甘孜、阿坝、凉山三州面积占全省61%,但常住人口只占全省8.1%、GDP总量占全省5.2%。成都平原经济区8个市面积占全省17.8%,但常住人口为4193.5万人,占全省50.12%,经济总量占全省60%以上。全省90%以上的人口集中胡焕庸线以东。市州不平衡,除成都外的20个市州,GDP3000亿元级、2000亿元级、1000亿元级以及不足500亿元级均有。这表明,我省人口分布的胡焕庸线特征明显。四是人口老龄化加快。60岁及以上人口有1816多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1.7%,位居全国第三位,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五是移民大省。“湖广填四川”“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等移民潮,构成了四川人口的主体。移民来自全国各地,各地风俗相互融合渗透,形成了四川人包容乐观、热情诚恳、处事果断等品格。六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有56个民族,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第二大藏族聚居区。

立足区域特点谋发展。“见骥一毛,不知其状。”发展需要宏观把握区域差异,不可偏于一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成势见效,围绕“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定位,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川渝高竹新区等合作平台建设成效初显。四川是城市大省。成都都市圈进入第三个国家级都市圈建设行列,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成都进入全国七个超大城市之列,位列第六位。四川有7个城市进入全国93个大城市之列,大城市数量居全国第四。四川是县域大省,有市县(不包括区)128个,占全国7%,居全国第一。县110个,占全国7.7%,居全国第一。四川是乡镇大省,镇村数量大,但规模小、分布密、实力弱。经过“调乡、合村、并组、优化社区”后,还有建制镇1978个,占全国的9.4%,居全国第一。乡793个,占全国的9%,居全国第一。从整体状况看,我省区域竞相发展态势逐步显现。首位城市强势提升,次级区域加速突破,底部基础不断夯实。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从首位城市看,虹吸效应仍然大于溢出效应。从五大区块看,发展差距仍在加大。从腹地支撑看,县乡规模仍待扩大。城乡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县乡行政区划偏小问题较为突出,四川县级、乡镇区划平均面积为2646平方公里、104.53平方公里,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8%、42%,县乡规模偏小成为腹地支撑能力增强的重要制约因素。坚定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推动要素和人口向中心城市集中,是新时代四川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必然选择。

立足交通特点谋发展。“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古人对四川过去交通状况的形象描述。交通领域投资四川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现在四川成为了交通大省。公路总里程达39.4万公里,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里程8140公里,居全国第三。铁路运营里程5312公里,居全国第10位。民用航空机场16个,居全国第三位。为全国三个拥有双F国际机场的省区,2021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二。内河通航里程10881公里,位居第四位,占全国的8.5%。目前,进出川大道有40条,成达万、成自宜、成渝中线、渝昆等高铁开工建设,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全面实施。航空运输已形成一定优势,高速公路情况也比较好,但是,铁路、水路差距较大。特别是铁路网络覆盖不足,人均密度低,等级也不高,与四川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和自身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蜀道通”问题解决了,但“蜀道畅”仍没有彻底解决。四川经济外向度偏低,外贸依存度仅为10%左右,比全国低,也比重庆低。此外,四川的对外投资额排名在全国居中位,与四川的经济体量极不相称。必须破除盆地意识,交通基础设施先行,推动四川“四向拓展、全域开放”。

立足经济特点谋发展。“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不审势则宽严皆误,这是“治蜀之难”。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更应当审时度势,切不可麻痹大意。由于交通的改善,开放程度有很大提升。目前在川落户世界500强达到377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强累计达到256家),位居中西部第一。已获批准在川设立领事机构的国家已达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口岸、开发区、国际(地区)合作园区等开放平台能级大幅提升,西博会、科博会等展会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来外贸进出口增速国内领先,总额居全国第8。正在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变革。但经济发展上,四川也折射出 “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均”的省情特征。人均GDP只有全国的78%左右,有一半的市(州)仅50%,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约7个百分点,工业化中期任务没有真正完成,传统产业仍然占很大比重,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带动能力弱,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县域经济缺乏有实力的产业支撑,“乡村振兴”难以破题。房地产、政府投融资平台、部分企业负债率高,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运行冲击巨大。具体而言,四川经济发展呈现“一大四少三差”的特点。“一大”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总量之比保持较高水平,说明四川经济对投资依赖度大。“四少”:一是科技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少。二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少。三是货物出口贸易额少。四是境外投资企业及投资额少。“三差”: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差、民营经济整体活力差。破解“大而不强”困境,实现四川经济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要着重做好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能和提升质量规模三篇文章。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是坚持“稳中求快,稳中求好”基调,弥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欠账,全面完成工业化中期阶段任务,根本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状,稳定就业和居民收入是中心任务。坚守投资增长7%以上,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在6%左右,力争GDP总量再上三个万亿元台阶。优化投资结构,发展中高端产业,拓展消费市场,加快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区域、研发机构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环境承载力,缩小公共服务与发达地区差距等,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省情对我们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既有突出问题,也有发展潜力。总之,只要我们立足于省情实际,正视不足,解决问题,扬长避短,发挥潜力,就一定能够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四川贡献。

(作者系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省社科院教授李后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