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德阳经开区:三十而立再出发 勇毅前行攀新高


东方汽轮机百万千瓦核电转子

这是一块沸腾的土地,在跨越赶超的时代,因为拓荒者的执著和艰辛的耕耘,正在孕育着奋起勃发的新生机。

所谓谋定而动,什么样的理念,决定着什么样的发展之路。

1992年德阳经开区正式挂牌运行。

30年,一步一个脚印,德阳经开区人用心血和智慧,助推了赶超和跨越。

30年来,德阳经开区人以“干出一身汗、干脱一层皮、干出一片新天地”和“敢干会干、干就干好”的工作劲头,将经开区建设成为了一片点土成金的创业乐土。

2021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784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速13.5%、领跑全市;全口径税收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30亿元、20亿元、9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

通过30年的艰苦奋战,沧海变成了桑田。从一片热情的红土地到高楼林立,这里,正演绎着沧桑巨变的传奇。

如今,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的轮廓在这里显现,到处是欣欣向荣的厂房,现代感十足的城区。

在德阳经开区人的眼里,这张“成绩单”是对经开区发展思路最好的检验。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德阳经开区也迎来建区30周年。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践行‘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胸怀‘国之大者’、落实‘省之大计’、干好‘市之要事’,锚定一流产业集群、一流现代新城、一流创新能力、一流发展环境的工作路径,加快建设现代化一流国家级经开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德阳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冯军说。

激活新引擎、谋取新赛道、着眼新环境。如今的德阳经开区,逐梦“十四五”,驰而不息,开足马力,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位于德阳经开区的德阳清洁能源小镇

激活新引擎

成绩单背后,是德阳经开区不断激活新引擎的速度。

近日,德阳经开区好事连连。德阳经开区上市企业产业园里,处处涌动着建设热潮:德阳三环电子元器件及先进材料生产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车水马龙;广日电梯数字化示范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工人们干劲十足……这是德阳经开区“而立之年”拼搏赶超的奋进姿态。

6月29日,德阳经开区燕山路一侧,记者穿过德阳三环科技项目一期生产车间,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碌着。

去年以来,德阳三环从“无”到“有”,在德阳市和经开区各级部门支持下,德阳三环7天实现投资签约,到今年3月份,12个月完成的扩产,相当于产品过去20年发展规模。

据了解,广日电梯数字化示范产业园占地约150亩,全部达产后将形成年产2万5000台套整梯的生产能力,预计能实现50亿元以上产值。

记者看到,项目正在建设的是西部最高的超200米超高速电梯试验塔,项目建成后将巩固广日在超高速电梯领域的领先优势,成为德阳工业新地标。广日还配套建设了智慧物流基地,整个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多级联动供应链服务体系,着眼于成渝“双圈”,辐射整个西部超大市场。

这些重大项目的快速发展,彰显的是德阳经开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速度。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德阳经开区上市企业产业园初步规划近20平方公里,涵盖总部办公、生产基地、科技研发、企业孵化、物流枢纽等五大功能,目前已入驻了百事食品、东方汽轮机、信义玻璃、东方雨虹、联塑科技等40余家上市企业。特别是近年来新签约落地潮州三环、江苏亨通、德兰航宇、钢研高纳等上市企业项目16个、总投资300亿元。按照经开区“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企业满园达产后,将实现“再造一个产业经开区”。

成果背后,是德阳经开区高位推进系列举措:锚定建设现代化一流国家级经开区的奋斗目标,抢抓成德同城化、粤川合作以及沿海重点产业转移机遇,主动实施精准招商。去年,德阳经开区主要负责人外出招商20次,拜访企业44家。德阳经开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激越鼓点中,围绕工业倍增升级目标,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做实招商引资服务,积极主动把“开放、融入、发展”的醒目棋子落定到全国经济发展版图上,在招大引强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

数字是最好的佐证:1—5月,德阳经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05亿元、增长10.8%,工业增加值增速7.6%、增速全市第二;完成固投59.4亿元、增长11.8%,增速全市第三,比1—4月提升8.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3.4%,技改投资增长23.8%,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9.2%。

谋取新赛道

成绩单背后,是德阳经开区不断谋取新赛道的力度。

早谋划、早行动,方能赢得先机和主动。在推动项目建设大提速的同时,德阳经开区强化争资争项。

围绕产城融合发展,着眼锻长板补短板,既适度超前建设一批园区道路、城镇管网、环保设施、民生事业等基础设施,又开工建设一批补链强链延链重大产业项目。

德阳经开区提出实施产业质变跃升工程,就是围绕“1+3”先进制造业体系,着眼于补齐产业链短板,推动由生产端向“研发+制造+服务”全产业链延伸,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整体方案解决者和“专精特新”企业,牢牢掌握一批核心产业、核心技术、“卡脖子”产品。

在“双碳”目标和产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制造业已进入从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并行的新阶段。

5月11日,东方电机传来好消息,成功实现了BDO装置循环液泵的国产化、填补了国产BDO装置循环液泵在化工行业的应用空白,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

“东方电机这几年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板块发展很快,产值占比从2015年的40%左右提高到去年的60%左右。到‘十四五’末,我们的绿色低碳型产业占比要达90%以上,真正建成绿色低碳企业。”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鄢志勇说。东方电机创新研发全球首台单机容量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顺利投产,为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白鹤滩水电站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不止是东方电机,东方风电也传来喜讯。东方风电成功研制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陆上风电机组,为世界最高海拔风电场提供的风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成功研制103米叶片,刷新我国风电叶片纪录……以实现“双碳”目标为驱动,德阳经开区持续打造“国之重器”。

新近出炉的四川省制造业“贡嘎培优”100户企业名单中,德阳经开区6户企业入列。“随着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出台《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市委九届二次全会出台《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加快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决定》,为德阳经开区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冯军说。

6月1日,位于德阳经开区的德阳清洁能源装备特色小镇确定为四川省特色小镇创建对象。作为小镇首个建设的单体建筑,小镇客厅已经于6月20日主体封顶。小镇聚力发展清洁能源装备主导产业,统筹生产、生态、生活三大空间,突出产、城、人、文相融合,构建形成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一廊一核三节点四片区”空间格局。2021年产值达522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800亿元。

在冯军看来,德阳经开区聚集了以国机重装、二重、东电、东汽、东方风电、东锅等央企为龙头的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全国领先的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优势将逐步转化为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有助于更多国省重大科技专项、重大项目、产业链上下游等加速布局落地。

如今,德阳经开区正着眼新产业,坚持产业兴园,强力推进招商引进战略新产业,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产业格局更加放大,加速向制造业发展高地挺进。

着眼新环境

成绩单背后,还有德阳经开区不断营造新环境的深度。

大项目缘何接连落户,先进装备制造项目缘何能在德阳经开区扎堆落地、开花结果?

在德阳经开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三环经验”便是良好营商环境的有力证明。

三环电子项目在去年入驻德阳经开区,7天实现投资签约,70个工作日实现首个产品投产,创造了经开区发展的“三环速度”。得益于园区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三环集团还决定扩大投资,把德阳三环建设成三环集团产业的重心基地。

为创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助推项目加速提速,增产增效,德阳经开区创新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和举措:对企业进行固投、用电、用气等奖补;“量身定制”招商引资专属政策;开展“签约即供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的“标准地”项目建设试点;探索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深化并行推进、容缺预审等改革措施……围绕项目建设各个关键和重点环节,实行“挂图作战”,将工作进度计划到每周每月,将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个部门,确保所有工作提前或按期推进。

为不断夯实企业发展根基,德阳经开区深入研究制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和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投资、技术改造、工艺升级和数字化升级。

同时,帮助企业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统筹财力加大对目标企业的专门帮扶力度,鼓励企业进一步扩大细分市场,占据产业链链主位置。

为持续加强服务保障,德阳经开区严格实行“一企一策一专班”,主动换位思考、靠前服务,为企业提前扫清建设发展障碍,把“签约即供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变为现实,真心当好服务企业发展的“店小二”。

“项目落实得怎样了?”“建设中还有哪些困难?”德阳经开区主要领导多次走进生产加工车间,来到项目建设现场,了解生产经营、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规划发展等情况。

“外因是促使内因发展的动力。经开区人正从思想观念转变入手,摒弃‘等、靠、要’,践行‘敢、闯、试’,打造出投资福地。”冯军说。 高效务实的作风,使全区上下形成齐心协力抓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目前,德阳经开区已梳理确定省、市重点项目37个,总投资546亿元;政府投资项目101个,总投资132.7亿元。梳理包装拟争取进入国家“102项重大工程”项目17个,省“105项重大工程”项目38个;储备库录入项目187个,总投资1138.7亿元。  

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德阳经开区人誓言铮铮、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掷地有声,正朝着加快建设现代化一流国家级经开区目标而努力奋进!  

(四川经济网记者 闫新宇 肖萍 实习记者 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