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冕宁是革命老区,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冕宁,建立了红军入川后的第一个革命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第一支革命武装——抗捐军,“红军万里长征”的“长征”概念这里首次提出。
彝海结盟
“彝海结盟”故事,在这片红色的土地燃起了革命的火种,为冕宁留下了“红色”的基因。
冕宁是安宁河的发源地,是国家“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战略的重要区域。
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冕宁县在这方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之中,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新道路。
7月4日,“探访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凉山州冕宁县。
安宁河谷
点绿成“金”
万亩油橄榄产业园让山窝窝变金窝窝
冕宁地处攀西大裂谷地带,安宁河和楠桠河发源于境内,雅砻江从西南蜿蜒而过,“水能、矿产、农业、旅游、民族文化”五大优势资源齐备,在攀西地区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
这里拥有充足的土地、林地资源,自然条件、气候因子组合与地中海最相似,是我国油橄榄生长的一级适生区。
“冕宁非常适宜发展油橄榄产业,我们把根扎在这里了。”据冕宁元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春福介绍,扎根冕宁,经过10多年的努力,公司与冕宁共同打造了以宏模镇为中心的高标准油橄榄产业园,产业园面积2.5万亩,打造了集产品深加工厂、油橄榄品种科普展示园、油橄榄文化展(销)览馆等为一体的生产研发基地。
冕宁油橄榄
2021年,冕宁元升农业生产的“澳利欧”特级初榨橄榄油200吨(产值6000万元),随着园区投产面积增加,园区全面投产后,年产量可达2000吨以上,年产值将达到6亿元以上。
“公司+科技+农户(贫困户)+基地”的油橄榄创新经营模式为当地农户脱贫致富提供了一个有力、经济、长效的支柱产业,带动当地6000余户农户致富奔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生产车间
“这里可以看到整个油橄榄产业园,风景如画,很壮观。”依托油橄榄现代林业园区,冕宁还打造了“油橄榄小镇景区”,在观景平台上俯瞰整个油橄榄产业园,眼前是一片醉人的绿,与蓝天白云构建成了一幅美好的乡村画卷。
可喜变化无处不在,从前的山窝窝已然变成了今日的金窝窝。
化绿出“新”
时代新农村的发展智慧
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是美丽安宁河畔升起的一颗新星,走进村庄,有错落有致的小洋楼,绿色田园瓜果飘香。
建设村风景如画
作为冕宁新农村的范本,建设村不断创新改革,其发展的“智慧”值得细细咂摸。
“前是荒滩、后是荒山,有女不嫁峡口湾”。20年前,建设村的“穷”大家看在眼里;而现在,建设村的“富”也是有目共睹,2013年,因给村民现金分红1300万元,建设村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被大家称为凉山州的“华西村”;现在,建设村还成为了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四川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全省集体经济十强村。
建设村葡萄园
“改革创新要大刀阔斧。”建设村“建”出了好路子,以“三变”改革,迸发出了发展的活力。
为了让资源变资产,2010年,建设村组建了“农旺合作社”,流转全村400多户零散土地4000余亩,并投资240万元进行综合整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实行集约规模经营,土地收益比原来提高了15倍。
同时,推进资金变股金,建设村按每亩1500元保底价将农户零散的土地量化入股,年底分红;推进农民变股民,让增收的渠道多起来。在“三变”改革中,建设村村民全部实现了股民身份,每年保底分红13%以上。
“那是我们的湖畔酒店,村里今后又多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记者看到,湖畔酒店建设已经步入后期,周围环境等打造逐步完善,现已成为一个当地村民和游客距离的打卡点。据介绍,湖畔酒店村民占股80%,村集体占股20%,年底按股分红。4000多亩的农业设施园区按每家10亩分给400多户村民自行经营,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资金、技术、销售等服务。
现在,通过实施“五基共建”“五化工程”,建设村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实施“五园同育”,建设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规划农业特色产业收入2023年突破1.5亿元,力争2023年实现GDP产值3.5亿元的奋斗目标。
建设村非遗表演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目前,建设村“生态环境美、住房有特色、产业有支撑、设施更完善、服务全配套”的田园综合体正在形成,新农村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已经铺开。
(四川经济网记者 胡智 陈国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