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拍摄、剪辑:陈泽龙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高艳/文 实习记者 乔薇/图)1979年4月,正在巴黎访问的巴金接受法国《世界报》记者的提问:除了茅盾和鲁迅,你认为还有哪些其他的中国作家是应该介绍到西方来的?巴金回答:李劼人!
李劼人,出生于四川成都,是与巴金、茅盾齐名的文学大师,《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这“大河三部曲”即是他彪炳文坛之作。
7月13日,在四川经济日报社的组织下,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剑冰,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立华,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天津文学》杂志执行主编张映勤,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杂志主编耕夫,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党支部书记、执行会长张人士,四川省妇联原主席陈芳等,走进李劼人故居“菱窠”,近距离感受“中国之左拉”的文学追求和人文情怀。
叶梅(中)一行走进李劼人故居
菱窠坐落在成都东三环内,是李劼人于抗战时期在此买地修建的“疏散房子”,原以黄泥夯墙、茅草覆顶,还加了一层阁楼存放书籍字画等。后来,李劼人又将主楼改造成砖房,添高了藏书的阁楼,换上小青瓦的屋顶,植种了一圈铁篱笆,围成一座川西民居风格的小院。上世纪80年代,菱窠由成都市修复后,作为李劼人故居对外开放,成为成都市内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走进菱窠,沿着李劼人先生走过的小道往里走,来到他的卧室、书房、会客厅,倚靠在他曾倚靠过的阁楼转角处,一行人仿佛捕捉到了先生的气息——那是在作品之外,但是又蕴含在他思想和人生里面一些非常微妙的东西。遥远,但却亲近!
“我反复读过李劼人先生的作品,多次到成都,但是到李劼人故居,还是第一次。”叶梅说,了解一位作家,除了作品之外,他生活过的地方将给人更深刻的启示,这启示原本还不明晰,但当她看到先生收藏的清代文人胡峻的七言联“云何七言有神悟,欲假十年通奇书”时,这启示便具象了。“我们要去‘悟’,通过先生的作品,去悟他的气质、理想、追求和济世救人的悲悯,通过他的收藏,去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致敬和敬畏。而作为当代作家,我们更应该去悟自己与先生之间的差距。”在叶梅看来,以李劼人为代表的现代作家,功底深厚、求学严谨、阅历丰富、笔耕不辍,且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是当代作家的楷模。
在现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同时代的作家,巴金、冰心、季羡林的知名度都比李劼人高,但事实上,他的作品填补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间的文学空白,是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笔。他留存于故居的一桌一柜、一书一画,都被尽可能原样摆放,以至于当王剑冰走进这幽静的小院,只觉得先生好像刚刚离去。
王剑冰对李劼人饱含崇敬,先生留存于故居的书稿让他动容,那是一种“密密麻麻”的认真,小米粒一般的汉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刻画出了《死水微澜》里的人物。“先生作品里的人物有活力、有温度、有向善向上的品质,让人可亲、可敬、可感。而他的作品,正是他本人宽厚、博爱、有格局的映照。”王剑冰说。因此,当走到李劼人的大理石雕像前,王剑冰恭恭敬敬地与之合影,从李劼人儒雅的神情里,他能感受到文学领域里,“川军”的情怀与力量。
此外,张立华、张映勤、耕夫、张人士、陈芳等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表达了对李劼人先生作品及个人的推崇。
“极尽四时之所乐,自成一家以立言。”
菱窠大门处的对联一直在告诉人们,即使一个甲子过去了,李劼人的慧眼独具和文化自觉依然在这个时代抚慰人、感染人、鼓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