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原创 >新闻详情

如何发挥新时代副刊之“力” ?散文大家齐聚川经报畅谈“守正”与“创新”

2022-07-14 18:46:55 信息来源: 编辑:唐千惠

这是一场高规格、高质量的思想碰撞会;

这是一场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学交流会;

……

7月13日,在四川经济日报副刊“提质创优”交流座谈会上,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等多位国内散文大家慷慨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文学创作心得以及关于文学刊物的种种思考,共同探寻新时代新形势下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方向与未来。

创刊于1984年的《四川经济日报》是全国范围内最早创办的省级经济类日报之一,在走过曲折的发展道路后,实现了成功转型。四川经济日报的副刊则是以刊发散文、诗歌等为主的文学类副刊,打破地域界限,聚集了全国各地作者的优秀作品,其已成为省内外重要的文化阵地,为推动四川文学发展贡献力量。 

热情的鼓励,深切的思考,剀切的建言……在座谈会上,与会作家们充分肯定了四川经济日报社取得的良好成绩,高度肯定了四川经济日报副刊的品质与特色,还从文化、新闻、经济等角度出发,为四川经济日报社副刊“提质创优”献出“金点子”。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

做好经济与文化相结合的这篇文章

b1f8fad723779575fd878658dff9727.jpg

叶梅

“当下无论是办报、办期刊,还是个人写作必须牢牢抓住新时代文学要牢记‘国之大者’、始终要以人民为中心这两个着力点。”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说,四川经济日报从1984年创刊,走过艰辛曲折的发展之路,如今已成为全国同类报纸中的佼佼者。而作为一张经济类大报,还坚持保留文学类副刊,这在全国同类型媒体中难能可贵,这份对文学的崇敬之心值得大家尊重。

散文是目前我国运用最为广泛的文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体。它不仅是一种文学样式,也是哲学、理论、思想的工具,是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叶梅认为目前庞大的散文创作群体值得各媒体的关注和重视。

如何让副刊成为报纸的一张特色“名片”呢?叶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希望。她指出,打造好的作品、好的副刊,要有“四个力”,即活力、实力、努力、定力。要抓住自身特色,明确目标和方向,以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为指引,做好经济与文化相结合的这篇文章,用好散文作者队伍,策划一些跟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脉动相通的活动。例如,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挖掘经济圈内的文化内容,突出策划主题,做亮品牌栏目。要注重新的传播方式,在纸媒发展受限的当下,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等手段,策划制作专题性访谈等内容,做出新思路、新媒体、新特点。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剑冰:

打造品牌栏目 提升副刊影响力

7b92e411d15f437776bc736282ddcbb.jpg

王剑冰

“有凝聚力的地方,才会有发展潜力。”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剑冰在了解了四川经济日报的发展历程后很是感慨,他说:“四川经济日报社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地方,这里的每个人都有干劲、有奔头。相信有这样一群有信仰、有信念的人在,川经报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对于如何办好报纸副刊,王剑冰认为,首先打造品牌栏目必不可少,刊发有深度、有高度的稿件,才能为副刊提质;其次,开展征文活动,吸引众多群体参与其中,尤其是校园征文,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提升报纸副刊关注度和影响力。

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天津文学》杂志执行主编张映勤:

活动策划是副刊发展的重要支撑

fe80a224f446d489b031d79161f197a.jpg

张映勤

“副刊不能关起门来自己干,要注重策划,副刊编辑要有选题意识和策划能力。”一提到副刊如何提质创优,有着多年办报经验的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天津文学》杂志执行主编张映勤就将自己实战的经验倾囊相授。

张映勤指出,要提升副刊知名度,可与知名作家合作,发高质量的作品;以活动为支撑,是提升副刊的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可开展各类征文活动,加强与地方、企业、学校等地的合作,增加关联性,提高关注度,提升报纸影响力。副刊要办好必须要抓特色、抓品牌,注重地方文化的挖掘,现在纸媒行业下滑严重,川经报可结合自身特色,另辟蹊径,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立华:

组织主题散文赛事 展现四川厚重的历史文化

张立夫_副本.jpg

张立夫

“四川有一大批散文家,他们勤于思考、守正创新,把对乡村和地域的书写作为文学表达的载体,承载着振兴天府文学的重任。特别是近几年中国散文学会与四川散文界互动频繁,四川散文事业迅猛发展,更是独享‘一省三乡’(川内的德阳、广元、眉山三市先后建立了‘中国散文之乡’)的美誉。”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立华认为,四川的散文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它为副刊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思路。

张立华提出,四川经济日报社可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创新传播形式,通过散文展现四川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魅力,凭借四川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独特的生态人文景观等优势,紧紧围绕《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扩展散文的疆域,通过主题散文赛事等活动,展现四川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厚的自然人文魅力。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杂志执行主编耕夫:

四川经济日报可抓住机遇 成为成渝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微信图片_20220714172518.png

耕夫

“文学是润心的芳草地。”作为杂志社的主编耕夫深知如今传统媒体发展的困境,更能理解四川经济日报社作为一家经济类媒体保留文学副刊的不易,也被川经报人的这份文学情怀所感动。

为了进一步扩大报社影响力,耕夫提出,四川经济日报社可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走进重庆,加强与重庆各区县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策划主题宣传活动,进而成为成渝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扩大报纸及副刊的影响力。

四川省妇联原主席陈芳:

发挥特长 坚守好文学副刊阵地

陈芳.jpg

陈芳

“特别感谢叶会长和几位散文大家来到四川传经送宝,给我们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四川省妇联原主席陈芳激动地说,近年来,中国散文学会对四川散文事业做了特殊的贡献,推动了三个“中国散文之乡”的挖掘和建设,让四川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有着三个“中国散文之乡”的省份,这为四川散文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打造文学川军助力。

“我从小就有一个作家梦,写作情结更是根深于内心。”陈芳回忆道,读书时她就特别喜欢文学创作,直到现在对文学的那份热忱一直未变。与四川经济日报社结缘多年,陈芳认为,现在的川经报能在困难中转型,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富有号召力的领军人物带领团队多年的努力拼搏和坚持密不可分,希望川经报能继续发挥好特长,坚守文学副刊这块阵地,在发展好自身的同时,为四川散文事业发展助力。

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蒋蓝:

发出更明亮有力的“四川声音”

蒋蓝.jpg

蒋蓝

作为四川经济日报副刊的“老朋友”,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蒋蓝,对近年来四川经济日报社副刊的发展捻熟于心。他说:“四川经济日报社的副刊可谓在省内异军突起,特别是近几年它突破了四川及成都平原的空间界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作者,刊发的作品在体裁上也有很多突破,还保留着传统的书评文章,给予了许多作者展示才华和实现成长的舞台。”同时,他也希望,未来四川经济日报副刊着力加强主题性的策划,推出有分量的大稿、特稿,发出更明亮有力的“四川声音”。

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党支部书记、执行会长张人士:

为创作者提供重要平台 为读者提供优质作品

张人士.jpg

张人士

“川经报副刊培养和鼓舞了众多四川的散文作家作者,为创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体现了其文化担当。”作为四川本土作家,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党支部书记、执行会长张人士对四川经济日报社副刊有着一份浓厚的感情。

副刊是一家报纸的特色和亮点,也是吸引更广泛读者的阵地。张人士认为,副刊要更贴近老百姓生活,为读者提供更高品质的副刊作品,在满足读者对经济新闻的阅读需求外,满足其对文化作品的阅读需求,从文化的角度呈现经济的动态,可以有效扩大报纸的受众面,提升关注度。同时,也为四川散文创作及四川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川省作协散文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李银昭:

文学滋养着川经报人的成长

李银昭.jpg

李银昭

“四川经济日报社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文化和文学对川经报人的滋养,是它们赋予了我们前进的动力。”四川省作协散文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李银昭深情感慨道。

四川经济日报创刊于1984年,在走过曲折的发展道路后实现了全面逆袭,为经济类、行业类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探索出了一条可供参考的路径。李银昭说,川经报的编辑、记者有着一颗文学之心,他们将副刊稿件写作思路运用到新闻稿件中,采写了一大批有文化、有温度、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更是创新推出以新闻性与文学性并重的“川经体”,形成了具有“川经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多年来,四川经济日报社一直开设文学副刊专版,如悦读、地理、非遗、影像等,现在已成为省内外重要的文化阵地,为推动四川文学发展贡献力量。 

对在四川经济日报副刊“提质创优”交流座谈会上各位文学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李银昭表示诚挚感谢。他说:“报社将切实围绕‘活力、实力、努力、定力’做好‘川经文章’,更进一步做好经济与文化结合的文章,让二者的碰撞产生高质量的反应,进一步提亮川经特色,实现提质创优。”

(四川经济网记者 朱丽 实习记者 乔薇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