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直击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大咖”怎么说?

2022-07-22 15:46:13 信息来源: 编辑:唐千惠

四川经济网宜宾讯(记者 侯云春  严易程 文/图)7月22日上午,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分论坛活动举行,来自产业链各方的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围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在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碰撞智慧中,共谋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高质量发展。

1

分论坛活动现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

无限地追求续航里程不是一个非常值得倡导的现象

“我国碳排放总量当前居全球第一,虽然我国的碳排放强度从2005年至2020年已下降约50%,但仍为发达国家的2-3倍,能源结构持续低碳转型是基础支撑,终端部门节能提效升级是主要途径。”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说,“为什么要进行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因为我们国家现在的摊平的资源并不很多,需要很好地利用、去很好地把我们已经做的电池用好、回收好、利用好。”

3

孙逢春院士演讲

在孙院士看来,当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面临原材料短期供需失衡矛盾较为突出、回收利用市场机制成熟度不高和发达国家“碳壁垒”三大挑战。为此,他建议产业链各方加速打造低碳、零碳电池产业链,并强化产品循环利用效率和设计理念。

“现在大家都在无限地追求续航里程,一千公里或者是八百公里以上的,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值得倡导的现象。”孙逢春说,“应该强化动力电池能源属性,弱化其高价值电动汽车部件属性,追求适合场景和满足需求的续航里程,降低整车质量,节能降耗;大力推广换电模式、车电分离,高效和长寿面利用电池。”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尤勇:

从“愿回收到“香馍馍”,但仍然任重道远

“动力电池回收是推动工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既关系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缓解资源瓶颈约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和举措。”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尤勇在致辞时表示,“十三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制度先行、规范管理、试点示范,有序推进的思路,在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构建溯源体系全面实施溯源监管、加快回收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动力等方面,着力推动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的建设。

5

尤勇致辞

“聚焦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这项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尤勇说,当前回收利用市场正在发展深刻的变化,废旧动力电池残余价值大幅上升,其回收价格也水涨船高,由不愿意回收的企业当下的香饽饽。动力电池回收商业模式的创新、产业链分工的细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他建议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有关主体要积极履行责任,立足回收规范有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加强合作,共建、共用报废处置渠道,高水平、高质量构建区域化的回收体系;全面推进关键技术的突破,加强企业、科研院所、高效以市场化应用为导向,着力解决行业痛点问题,加大残值评估,加快动力电池回收装备利用;综合利用要利用产业发展实际,结合所在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动力电池退役量,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科学合理利用拆解,实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健康有序发展。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曾吉明:

以示范工程建设为引领全力构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全产业链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曾吉明在致辞中表示,动力电池回收不仅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社会效益,更是具有对镍、钴、锂等我国稀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战略意义。作为工信部批准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地区,近年来四川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拓展应用场景、构建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开展示范创建等行动,为动力电池及回收利用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曾吉明致辞

以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为例,近年来,四川积极推动回收利用企业与汽车生产企业、电池制造企业、电池应用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建立动力电池回收网点,拓展回收渠道,推动企业规范完善这个回收、检测、运输等多项标准,打造电池模组化标准产品,构建退役电池的回收再生产梯次利用的全产业链。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工信部的相关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以示范工程建设为引领,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的扶持力度,努力引进优质企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研发推广关键共性技术,完善相关标准,拓展应用场景,构建动力电池拆解回收,梯次利用、再生利用平台建设的全产业链,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实现规范健康发展。”曾吉明说。

2

活动现场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震坡:

数据挖掘赋能回收体系的构建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我们即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回收利用的迫切性逐步体现出来了。”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震坡说,如何避免环境污染问题,如何实现锂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以及把动力电池用完成之后在梯次环节的安全隐患问题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面对复杂形势,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8年出台了溯源管理办法并且建立了溯源管理平台,在生产、销售、使用、报废、退役、回收利用的溯源信息管理,现在登记的已经有159项,把数据进行汇集后,实现动力电池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责任可究。

根据国家动力电池溯源平台的数据,王震坡预测,未来五年平均每年将有20—30GWH动力电池退役,预计到2026年累计退役量超过142.2GWH。“通过溯源平台,能够协同监管促进行业的规范发展,信息共享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数据挖掘赋能回收体系的构建。”王震坡说。

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鲍伟 :

华友钴业全世界唯一的一个花钱购买退役电池的企业

“刚才听完王震坡教授的预测发布之后,我想把标题改成‘电池去哪儿?’。现在这么多的产量,但大的企业其实回收还是比较少的,而我们华友钴业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花钱购买退役电池的企业。”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鲍伟说。

论坛上,他围绕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分享了公司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商机”:“我们建立了很多的合作模型,比如跟宝马的合作模型,我们从宝马回收电池做成梯次产品租赁给宝马,同时把电池再做成材料返还给宝马。”“我们的废料换材料模式里,客户把退役电池、废料给我们,我们还给客户材料,用代工的方式,规避了材料的上涨和下降带来的定价的困扰。”“我们做了产品运营平台,实现梯次电池的产品租售,因为客户对于梯次电池还是有很多的质疑的,以租赁代替出售,客户很容易接受,同时电池还在我们手里,有助于未来再回到再生利用体系当中去。”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宇平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毫无疑问千亿产业

“目前,动力电池产业前后端差异非常大,回收利用后端装备落后、技术落后,与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前端极度不匹配,虽然大家都很看好,但目前还是起步阶段。”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宇平说,现在的难题是回收难,精细拆解难,自然回收和再生利用难,还有安全管控难。“”怎么破解?在这块格林美做了20年的回收,从成立之初就提出资源有限循环无限的理念,一直‘较劲’破解这些难题。”

在张宇平看来,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毫无疑问的千亿产业,“通过这个回收利用,到2025年锂镍钴能够达到当年需求的三分之一,这是我们为什么要跑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这个赛道,原因就是这是一个千万吨级的‘矿山’。”

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副总裁郑侠:

攻坚“三大挑战”,让每份碳支出得到更大回报

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副总裁郑侠认为,动力电池“后生命周期”,当前面临着全球减碳与我国双碳目标的“排放挑战”、矿源“卡脖子”与可持续性的“资源挑战”,还有梯次利用的“技术挑战”。

以梯次利用的“技术挑战”为例,动力电池进入梯次利用环节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这是制约其经济性与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分别是:快速准确的健康状态和残值评估技术、适用多种电池的高效智能拆解技术、低成本的快速分选技术、退役电池高效重组技术、在线安全状态预警技术。

“针对以上挑战,光华科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积累,通过高效梯次利用,我们用少量的碳代价,实现了电池在车辆中更长的服役时间、高效梯次利用、环境友好资源回收,让每份碳支出得到更大回报。”郑侠说。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余海:

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未来也会走向全球化

“我们公司从2005年成立至今,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电池回收处理。”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余海说,“我们从几个维度来做提升,第一是无害化,第二资源化,第三是高质化,我们希望做到定向循环。”

余海认为,从长期来看,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未来也会走向全球化。但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绿电的问题,目前不管是风光还是水电,对于整个动力电池行业来讲,需求非常紧张;二是增值碳足迹是值得考虑的,本质可以做到碳副的产品,这个环节有优势,而且非常明显;三是进项,我们国家应该考虑能源结构,既要适合中国国情,又要与国际互认的机制,才能形成良性发展。

华晨宝马可持续发展项目负责人卡尔·巴斯:

循环经济华晨宝马未来几年战略重点

“负责任地使用自然资源至关重要,世界必须减少对主要的原生资源开采的依赖。这便是宝马集团将‘循环经济’定义为未来几年战略重点的核心原因。”华晨宝马可持续发展项目负责人卡尔·巴斯说。

他在演讲中提到,从行业角度来看,废旧高压电池的回收利用主要分为两种方式: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再利用。根据“梯次利用优先”的原则,对于与容量较高的退役电池将继续应用于储能及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宝马与华友循环在中国首次实现了废旧动力电池原材料闭环回收,通过新的商业模式,镍、钴、锂等电池的核心材料将再次回到宝马供应链,并用于电池生产,这一举措将有效减少矿产资源开采中70%的碳排放量,显著减少高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