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悦读 >新闻详情

成长的绿道

2022-08-09 16:24:25 稿件来源: 编辑:唐千惠责任编辑:黎琦

成长的绿道

□杜静

绿道,向远处延伸。儿子骑着小自行车,与我时而前后,时而并行,摇头晃脑,喜不自禁,未语先笑,“哈哈”“嘻嘻”“嘿嘿”……

骑行在绿道上的儿子,穿灰色运动裤,嫩黄色连帽上衣,包裹着肉嘟嘟的小脸。笑时,露出两排整齐小白牙,和嘴边浅浅酒窝。看儿子骑行,心熨帖而轻盈,似平波轻吻柳枝曼影。

时节恰好,热得不浓烈,冷得不透彻。绿道,快乐地飘展,环抱着成都,据说有百余公里,串连起不少公园、景点。沿途铺散着各色植物,妖娆多姿,惹眼,惹心。一时,人们被惹得去绿道“打卡”,走路、跑步、骑行。绿道“火”了。

儿子的笑声,是清浅季节里的一首歌,总在那之后的温婉时光中响起。

好奇的,是花鸟,是风物,是世间芳华

一面白墙,立于绿道边。与纺织、丝绸有关的绘图,使墙体变成了一幅宽大的耕织图。这里,原是一座丝绸厂。

“妈妈,这个画好大呀!”平时,儿子是在小书上看画,在家里的小桌子、小画纸上涂抹。望着一面墙的画,儿子惊讶了。

“怎么画出来的啊?”

以为他会问我画的是什么,我也准备给他讲些蜀锦蜀绣的典故,不曾想他斜刺里发问。错愕间,只好答以“用了梯子吧”。

“哦。”他的反应让我意识到草率了,正想着如何弥补修正,他已骑过弯道。

一朵绯红月季,从路边“纠缠”的绿植中探首而出。儿子放慢了车速。花儿、小人儿,两相对视,轻风拂过,花不语,人不动。

“这——玫瑰花,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呀?”

“月季花”,儿子认成了“玫瑰”。

“她可能想向路人打个招呼吧。”我说。

“哈喽呀,小花花,拜拜啊。”洒脱地打完招呼,他又顾自前行。

我追上去,纠正说,“那不是玫瑰,是月季花。”

“啊?为什么呀?”儿子满眼疑惑看我。

“呃……它就是月季,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哦。”他转头继续骑行,并不执着于答案。但那一瞬间,我却生出些许惭愧,对自己的略知皮毛,也生出些许挫败感,缘于母亲这一角色。

一只母鸡,扇着翅膀跳出农家小院的篱笆,望见我们,掉头转身,一路啄食而去。

“妈妈,你看,一只公鸡。”他用双脚撑地,停下车。

“哈哈,这是母鸡哦。”

“啊?为什么不是公鸡?”

怕再有闪失,我把能想起的悉数道出,“公鸡的鸡冠大而红,母鸡的鸡冠相对小;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公鸡打鸣‘喔喔’,母鸡叫声‘咕咕’,你看……”正打算比划着讲给他听,母鸡却已没了踪影。

“哦豁!”我回头望他,略显尴尬。儿子偏头耸肩,粲然一笑。

数只小鸟,在青翠密林间欢鸣,身影时隐时现,音调时高时低,时长时短,略略留意,竟有了三分沉醉。大约也是这个缘故,儿子似乎忘了在骑车,随着鸟鸣的方向,偏出了绿道,冲入了草地。

见我和爸爸大笑起来,他茫然片刻后,也发出“哈哈”笑声,未显羞怯。

儿子的好奇,以及对失误的淡然处之,让我心生舒坦。弗朗西斯·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才,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

虽血脉于我,儿子却多出些无畏、不悲的性情,于我而言,甚感欣慰。

坚持的,是小桥,是前路,是不失希望的行进

约半小时后,儿子累了,下车推行。

一大片绿地,在河对岸,如茵铺开。卖玩具、放风筝、捞小鱼的人和他们的声音,很是撩动人心。儿子频频往那边张望。

“想去那边吗?”我问。他点头。

迎面过来一群骑行的人,儿子推车靠边,给对方让路。有人夸他乖,他垂首浅笑,梨涡隐约。

“你们好,请问前面有桥吗?”我问路人。

“有。”

“还远吗?”

“不远,就在前面。”

我问儿子,“我们骑到前面去过桥,到对面看看,怎么样?”

“好的呀。”他稚嫩的声音,有了雀跃之意。

桥,却迟迟不见。

“妈妈,桥在哪里呀?”

“应该快到了。”

儿子不免乏累,脸上表情不再灵动,咬牙用力的模样倒清晰可见。过桥,成了他坚持的动力。

旁人说到的桥,是他的目标。而奋力蹬车的他,是我的风景。

“妈妈,快到了吗?”“妈妈,桥在哪里呀?咋还不到呢?”……他开始频繁发问。

“快了吧。”“再坚持一下。”说给他的坚持,也是说给自己。

从时而发问到频繁发问,从频繁发问到闷声蹬车,儿子的车速时快时慢,却从未停止。

记不清河道拐了几个弯,只记得,那座短而窄的石拱桥,突然出现时,儿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我暗自思忖,这绿道骑行,让儿子有了一次对坚持的体悟。

坚韧和执意而行,必有煎熬和诸般苦楚,但带来的奖赏,或是几处风景,或是一分成长。

与儿子的绿道同行,不止于坚持的快乐,还有品味长大、长成的动容动心。

充盈的,是欣慰,是勇气,是彼此造化的生逢

继续骑行,突然遇着一段泥泞路面,崎岖,蜿蜒,儿子推车停在路边,踟蹰不前。

一旁的爸爸发声鼓励,“宝贝,这段路不好骑,你可以推着车,慢慢通过。”

儿子紧抓车把,尝试推车,试了几次,仍没勇气迈步。

我为儿子示范,推车踏上泥泞,走了几米,回头望他。

他眨眨眼,对我喊,“妈妈,这个路不好走,你慢点!”

心内柔软成水,对他笑道,“好的,宝贝,谢谢!加油!妈妈在前面等你。”

儿子深吸几口气,抬起一只脚,放下,又抬起另一只脚,反复几次,迈出一小步,终是将车往前推了一点。

泥泞路面,印满凹凸辙痕,虽努力保持平衡,儿子的车,仍推得摇摇晃晃。

缓步而艰难前行的孩子,突然又停住,抬脚看鞋。我瞬间想起,每次儿子从外面回家,外婆都会叮嘱他先换鞋、再洗手,换下的鞋会被外婆拿去清洗,或洗一下鞋底,或干脆里外都洗一遍。

是怕外婆“絮叨”,还是“怕脏”?儿子甩了几下脚,想甩掉鞋底的泥,但他气力不足,收效并不明显。他皱起眉,站定,不再甩脚,也不再往前。泥路,一时间羁绊了儿子的脚步。

停步?继续?还是后退?儿子看看路,看看鞋,看看我,又看看爸爸,静默不语,似乎想着什么。

泥泞路面大概还有十几米,我骑车快速通过后,回头看向儿子,招手示意他前行。

这似乎给了他莫大的勇气。几分钟后,儿子再次深呼吸,选择继续向前。

似是急于走过泥路,他步调较之先前有点快。一不小心,前脚绊了一下后脚,车子往旁边的油菜地倒去,他想拉,没拉住,又不舍放手,人和车,一起扑向地边,伴着他一声“哎呀”。

儿子双手撑地,从油菜丛里望向我和爸爸,一脸委屈,眼里闪动着求助的期待。

跌倒了,自己站起来,更需要勇气。

“自己起来。”我们给了他相同的回应。他转头看向双手,小小的身躯趴在地上,没动。

几十秒后,他撅起屁股,拱起背,身子缓缓后挪,双手先离地,再慢慢站直。车倒下时,卡住了把手,他拉了几次,没拉动,急得跺脚,又发出一声“哎呀”。

“宝贝,车把手扶正,再试试?”

儿子弯下腰,又试了几次,终于拉起车,我们向他竖起大拇指。笑,晕染出他眼中点点光芒,驱散小脸上的气闷。

孩子,是未来送给现在的礼物,这个礼物,可能会因我们的言行而改变。孩子的胆识,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外界,也需要后天,给予、生成。

面对未知的未来,无论坦途还是泥泞,无论孩子还是大人,勇毅向前,将如光亮一般,不可或缺。

那天的绿道,是儿子的行路,也是我的心路。那一个下午的时光,有他的长成,也有我的领悟。

也许,人生就是一种行走,其间是永无止境的修行和觉悟。

想着儿子终会在未知的长路上长大,心底压不住地泛起泪意。此时此地,我将儿子散落在绿道的童稚、欢笑和些许委屈,一一捡拾、收藏,谱成绝版心曲。读,是诗;唱,成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