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在中医院陪老人家期间,认识了张婆婆。
张婆婆今年91岁了,身材矮小,瘦弱,脸上布满老人斑,暗黑色,密密麻麻。没想到,老人声音洪亮,小小的胸腔竟能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清脆,干净,银铃似的,只听声音不看人,准会以为是一个中年妇女,健康,爽朗。老人对人友善,性格外向,喜欢与我摆龙门阵,她养育了7个孩子,如今儿孙满堂,每一条皱纹里都洋溢着骄傲和幸福。
张婆婆的丈夫大她18岁,是上门女婿,在她39岁时就去世了,留下7个孩子靠她哺养。那些年,生产力不发达,也没有其他的挣钱门路,就靠着种地挣工分养家糊口,生活非常艰难。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她拼尽全力,咬紧牙关,在黑土地上起早贪黑地忙碌。“一个兔子一窝草”,有一张嘴就有一碗饭,粮食少就“瓜菜代”,不管多么艰难,每个孩子都有一口吃的。修水库时,给她摊了35方土的任务,要从远处把泥巴挖起来,装在背篼里,再背到远处的堤坝上去,供构筑水库大坝打夯使用,“我早上5点过起床,天还没亮,总是第一个去背土,背到晚上,一天只能背一方,累得骨头都要散架了。”她笑着说,看不到一点痛苦,只有骄傲在脸上闪烁。好不容易完成计划任务,又给她增加了8方土的工作量,二话不说,埋头苦干,硬是按期完成任务。我内心充满敬意,仿佛看到一个小女子背着泥土艰难行走的情形:背篼比人大,泥土比人重,步履蹒跚,一步一挪。不简单呀,身高只有150厘米多点的小女人,身体里竟然藏着这么巨大的能量,实在可叹可敬。其实,当年的农村妇女,很多都是这样挺过来的,母亲的伟大,在艰苦的劳作中闪耀着感天动地的光辉。她的7个孩子在困境中慢慢长大,生活得并不比父母双全的孩子差,这中间的艰难苦楚只有她才最有体会。一个女人带7个娃娃,千难万难说不完,谈起过去的苦难,她笑盈盈的,每一条皱纹都那么舒展,每一块老年斑都在抖动,声音甜甜的,黄莺一样。
张婆婆的孙子在医院陪她,疫情防控期间,医院管控严格,一个病号只能有一个陪护,不然老人的儿孙们恐怕病房里都塞不下。由于老人腿脚硬健,活动自如,生活自理完全没有问题,孙子夜间在医院睡不着,所以只陪白天。但医院要求要么24小时全陪,要么取消陪护资格,这也是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硬性措施,他孙子接受不了,赌气不到医院陪护。按说,张婆婆会生气,“你父母早亡,我从小把你养大,你该陪我嘛。”但她没有生气,让我给孙子打电话,谁知孙子一根筋。“其他那些儿孙为什么不到医院陪你呢?”话到嘴边没有说出,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没必要探究。那天,张婆婆中午没有吃饭,我说给她打饭,她坚决不同意,只说,不饿,侧着身子躺着。91岁的老人佝偻着身子,像一只落单的小鸟,让人看着心疼。这就是那个从早忙到晚的坚强女人吗?这就是那个39岁死了丈夫独自养育7个孩子的辛苦母亲吗?儿孙们,母亲、婆婆、奶奶一个人好孤独,你们知道吗?
张婆婆喊冷。医生过来,摸着她布满青筋的小手,说体温正常,这是缺铁性贫血的病症之一。我们帮她把被子盖严,她没有着声,或许,她的头脑中还在回忆那个大雪纷飞的清晨,她去田野里给娃娃们找吃的情景,“一个兔子一窝草”,她坚信只要自己拼命,就可以让每个孩子活下去。今天,她病了,躺在病床上,身边竟没有一个人,医院管理严格固然有一定的原因,但应该不是主要原因。我的脑海中始终翻腾着那个漆黑小路上步履稳健的小女人,始终想象着躬腰背土修水库的小女人,始终浮现着那个给7个儿女添饭加菜的小女人,心中真不是滋味。我想着她说过的那句话:“生活不容易呀,一个寡女人,带7个娃儿,眼泪水没有断过。”说这话时,她依然笑着。
我要喝中药冲剂,找不到杯子冲泡,张婆婆急忙拿出一袋纸杯递过来,我只拿一个,她硬塞我五个。“用着方便,干净的!”她的语气坚决,不容推辞,眉眼都在笑。心中一脉电流划过,盯着她瘦小的身躯,我转过头去。“我还有洗洁精!”吃完中午饭,她怕我的饭碗洗不干净,主动举起一瓶洗洁精:“孙子买的。”
晚上,老人自己去开水房打水洗脸洗脚,回病房后说:“我水打得多,倒些去。”我简直不好意思,只顾看手机,应该我去打水的。我睡着了,半夜三更,听到有人叫我,原来我家老人要上厕所,张婆婆急着喊我。她一直睡不着,观察着邻床病友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情况。我很惭愧,也很感激,有张婆婆在,我都睡得踏实。
听说,我因故不在病房时,张婆婆还帮我家老人端屎倒尿,乐呵呵的,完全自觉自愿,弄得我们都很不好意思。我很想帮张婆婆做点什么,但她什么都不让我做,客气得很。有一天,张婆婆让我再给孙子打个电话,说问了医生,做了核酸,可以进医院病房。我打了电话,那头强驴还在生医生的气——取消了他的陪护证。我想说,小伙子,你爹妈早亡,奶奶一手把你拉扯大,你不能生医生的气,让奶奶受伤呀!30多岁的人了,还这么不懂事。
我又想,7个儿女的老人,难道只有一个孙子能够去看她吗?
91岁的张婆婆,愿您安度晚年!天下的婆婆们,祝你们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