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十年奋进路 阔步新征程——成都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市建设

电子信息成为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磁悬浮轨交、大飞机、超高清显示等领域研制能力国内领先,高端通用芯片、柔性显示等突破国际封锁,声表面波滤波器晶片实现国产替代,通威太阳能高效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

盘点成都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的过去十年,“量”与“质”并重,“速度”与“规模”并存,可谓“黄金十年”。

十年间,成都工业经济规模大幅提升。2016年,规上工业营业收入跨过万亿,迈上了新的台阶,2021年达1.65万亿元,是2012年的2.1倍。

十年间,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4%,居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4,年均增幅位列第1。

十年间,成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生产性服务业高速发展,促进生活性服务业能级提升,为全市GDP迈向2万亿元贡献关键力量。

成都中车公司生产场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省、市统一部署,成都工业系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厚植先进制造业新优势,加快形成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制造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迈上了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奠定基础。”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支柱+新兴+未来” 

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成都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十年间,成都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主动融入全球产业体系,探索了一条内陆城市开放型工业发展道路。

2014年,成都实施“1313”发展战略,确定“突出发展、加快发展、优化发展”3个发展层级,重点发展13个产业。

2017年以来,成都确定“5+5+1”现代工业体系,集中出台了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随即,成都电子信息、汽车产业快速切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形成快速聚集发展态势。

 京东方柔性生产线产品点亮

目前,五大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比达到74%。电子信息成为成都市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在全球占据一席之地。成都跻身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成德高端能源装备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巩固提升高端芯片、新型显示、关键战略材料等15个优势细分产业领域,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绿色氢能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区块链、6G网络等未来产业,“支柱+新兴+未来”产业新体系逐步形成。

成都超算中心

产业转化成果丰硕。“成都制造”关键技术、材料、精密部件等应用于神州号载人飞船;自主研发高端可编程网络处理器芯片启动量产;一汽丰田“亚洲龙”“神龙汽车”“凡尔赛”等重要车型在成都下线,437个新药品种国内申报,成都制造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

 突出特色建圈强链

 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成都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发展的主要载体平台。十年间,成都顺应城市发展变迁和产业发展需要,以工业园区为抓手,持续提升载体品质,保障了全市工业经济持续良好发展。

实施重点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聚焦15个先进制造业,实施“链长制”,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核心,推动产业链补前端强中端延后端,柔性显示、航空整机等重点产业链不断完善。搭建全球工业互联网供需对接平台,配套企业围绕头部企业和链主企业聚集发展,消费电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产品本地化配套率不断提高。

成都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5G应用示范网

近年来,成都按照“1个发展规划、1张产业图谱、1套专项政策、1个创新平台、1份企业名录、1个品牌会展”工作机制,加快完善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生态圈,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产业生态圈协同发展效应逐步提升。

产业生态加快构建。实施重点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组织编制10个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专项政策和产业图谱,加快构建龙头引领、成龙配套的发展格局,汽车产业本地配套率提升至40%。

区域协作更加紧密。研究编制了成都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和龙泉山东侧现代产业带建设规划,落实成德眉资同城化暨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三年实施方案,成都医学城与重庆国际生物城签订了合作协议。

神龙汽车生产线

产业园区效能提升。调整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增强空间载体承载能力。全市34个先进制造业类产业园区聚集了85%的规上企业、95%以上的新上工业项目,区内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90%。累计建成3个国家级、24个省级开发区,获批6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绿色建材·成都青白江区”“节能环保·四川金堂”入选五星级示范基地。园区运行管理效能提升,成都高新区、经开区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推进绿色产业加快发展,7家绿色工厂、3项绿色设计产品和1个绿色园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成都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动力,敢于冲破思维定式、走在时代前列。

十年间,成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成都制造”向“成都创造”转变。累计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1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4户,省制造业创新中心9户。磁悬浮轨交、大飞机、超高清显示等领域研制能力国内领先,高端通用芯片、柔性显示等突破国际封锁,两家企业(项目)获“中国工业大奖”。

微网优联生产线

顺应产业数字化趋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获批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全国首个5G双千兆+全面商用城市,落户西部唯一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平台。

高能级新基建全面推进。累计建成5G基站5万余个,落地国家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成都托管与灾备节点),成为“东数西算”枢纽城市,初步构建起“超算中心+数据中心+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解析节点”的支撑体系,数字基建和信息聚集等综合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获批成为全国首批“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成效明显市”。

通威5G工厂

信息技术赋能数字经济。5G产业和应用走在全国前列,“5G+北斗”率先在汽车智能网联领域应用示范。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工业互联网提速升级,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成都)注册量突破30.5亿条、解析量突破42.7亿次,5万余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获批建设“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国家示范区”。

加快数智化服务转型。推进1160户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开工建设100户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2021年,成都“两化融合”水平达到65.3,5年时间从副省级城市的12位提升至5位;通威、中电十所等48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9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项目,2家企业入选全球“灯塔工厂”。

优化服务梯度培育 

市场主体活力加速迸发

成都坚持把民营企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把培育企业家和人才队伍作为发展的关键要素,坚持把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的重要抓手。

坚持梯度培育思路,连续14年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一企一策”扶持优质民营企业,推动企业以资本运作、供应链整合等方式开展重组,本土世界500强实现零的突破。连续16年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立“隐形冠军”培育库和成长型企业培育库,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稳住了发展的主动权和基本盘。

康弘药业生产车间

精准政策供给。建设“天府蓉易享政策找企业”智能服务平台,推动规上企业全部上线,小微工业企业50%上线,政策智能推送全覆盖,政策兑现由企业申报变为政策主动找企业,获评“2021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12条改革创新举措在全国推广,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50%的GDP、65%的税收、70%的创新成果和80%的劳动就业。

创新要素供给。坚持增存并重、量质齐升,大力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供给制度,实施弹性供地机制、差异化供地方式,开展规上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评价,建设一批标准化厂房、专业化楼宇、科创型空间,筑巢引凤,确保好项目不缺用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充分发挥四川清洁能源大省优势,支持企业申报享受战略长协、电能替代、留存电量、富余电量等特殊电价,把能源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一批高载能产业加快发展。

营商环境政策从1.0版到4.0版,助力成都蝉联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促进“壮大贷”政金产品惠及企业,累计为758户中小企业放款151.9亿元,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全年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20户,占全市的80%。

加强服务供给。规上工业企业实行“一对一”服务专员制度,规下企业实行“一行业一专班”制度,民营企业构建“1+23+N”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一企一策”精准匹配资源,成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在全国36个主要城市中位列第8。

中国节能产业园

龙头企业实现跨越发展。新希望成为全省首个本土世界500强企业,通威集团等9户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科伦实业等5户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引导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关键环节、核心产品,推进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打造了一批“隐形冠军”,十年间,累计202户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位居副省级城市第5、全国主要城市第7;358户企业入围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占全省的55%。

千帆过尽皆成序,乘风破浪再奋楫。当前,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新征程已然开启,成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为建设制造强国、制造强省作出成都新的更大贡献。

(四川经济网记者 苏俊)

(稿件相关文图资料由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