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预制菜·拼经济丨优势叠加抢滩“风口” “下一个万亿市场”的速成密码在生产车间

9月29日,记者在四川森态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见到财务资料员黄媚的时候,她刚完成经济和信息化厅组织的四川省新赛道领先型“赛手企业”线上答辩评审会的答辩,在她手持的“新赛道领先型‘赛手企业’申请表”上,2021年营业收入的数据非常打眼——2.065亿元。

“这得益于预制菜产业的风口。”黄媚说。

预制菜,这个概念对市场来说早已不陌生。有数据显示,从2019年开始,预制菜便以26%的年复合增长率递增,疫情防控期间更是实现了超过100%的增速。产业新风吹来,四川也把预制菜作为产业新赛道重点培育,2021年实现产值近700亿元,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将达1000亿元!

数据是产业发展潜力的具象证明。但数据从哪来?经济如何“拼”?答案,还要去企业的生产车间找。

微信图片_20220930151404.png

四川森态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拼格局!

国内国际双循环  稳住两亿营收

在“中国魔芋之乡”乐山市沐川县,说起预制菜企业,四川森态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名气是响当当的。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民营企业,在预制菜的概念还未明晰之时,就已经把“预制”的事业干成了——在50亩的土地上集中建成了加工车间、技术中心、培训、科研基地及魔芋科普馆,研发生产出魔芋膳食纤维、魔芋胶、魔芋丝结、魔芋面、魔芋米五大系列上百种产品,先后获得英国BRC、法国IFS、欧盟及日本有机等10余项认证,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46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森态源跻身“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这是迄今国内魔芋行业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

时与势,总是给企业发展带来相伴而生的机遇和考验。一直以来,森态源都以出口为主,深耕海外市场,国内外的销售额呈2:8态势。然而,今年受俄乌冲突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产品积压在港口长达数月,而魔芋制品的保质期通常只有12个月,这对产品销量无疑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今年1—8月,企业营收仅1.2亿元,与往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差距。

微信图片_20220930151335.jpg

森态源魔芋生产线

不过,黄媚对此并不十分担心。“2021年,我们的出口创汇是2400万美元,销售收入达到了2.06亿元。今年,我们依然有信心能保持住去年的营收水平。”

“信心源于,我们对自身优势进行了再梳理。”

森态源的魔芋预制菜,依托的是沐川105万亩富硒土壤给予的大力发展魔芋产业的优势,而魔芋作为“唯一可大量提供葡甘聚糖的植物”的属性,又能助力企业牢牢抓住大健康机遇和膳食纤维机遇。优势叠加,企业同西南大学等高校深化合作,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魔芋技术研发中心,持续迭代升级种植技术规程,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1万亩,助推魔芋三产融合。

“信心源于,我们对生产设备进行了再升级。”

 前不久,一条魔芋预制菜自动化生产线在森态源投入使用,这是企业成立十年来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全运转可提高50%产能,在减少人工投入的同时,促使生产更规范,产能再提高。自动化生产线的“上岗”,让森态源有了更足的发展底气:3年内魔芋面预制菜产量增加5000吨,出口量提升至3000万美元;5年内建成魔芋基地40000亩,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50家,不断升级产业集群,构建魔芋全产业链。

“信心源于,我们对发展格局进行了再优化。”

俄乌冲突和疫情的双重影响,让森态源慢了下来,开始重新审视市场,总经理刘磊也及时调整了发展方向: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力求内销市场实现新突破,国内、外市场销售占比由2:8变为3:7。因此,森态源加大了对内销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迎合川菜预制菜品的发展方向,推出了魔芋面、魔芋脆肚条、魔芋米窝窝头等一系列预制菜,产品主要销往云南、上海、重庆、浙江、北京等省市,且在伊藤、永辉等大型商超布局了上百个销售网点,同比增加9.5%。

拼经济就是拼格局。作为工业AAA级景区,森态源的农、工、旅融合发展思路为企业赋能,形成了魔芋基地—魔芋初加工—魔芋精深加工—国内外线上线下销售这样一条上下游打通的、完整的产业链,这为企业实现“5年内魔芋产业年综合产值达20亿元”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拼实力!

小单品蕴藏大潜力  剑指“十亿”目标

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四川预制菜生产企业近700家,销售收入上亿元大单品35个。“单品过亿元”是很多预制菜企业定下的“小目标”。

莫可比食品有限公司是2020年7月才成立的年轻企业,销售总部在成都,工厂在乐山。仅用2年时间,仅靠产销萝卜干这拇指大的一个“小单品”,它就轻轻松松切下了上亿元的“大蛋糕”。副总经理陈娟在介绍企业发展现状时说:“生产线看起来都一样,但各自的核心技术却各有千秋。拼经济就是拼实力!”

微信图片_20220930151316.jpg

萝卜干包装环节

确如陈娟所说,莫可比萝卜干生产车间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成功的“秘笈”,常规的机器设备进行着常规的清洗、烘干、制作、包装等流程操作,但看起来“常规”的萝卜干产品却卖出了每天近30万元这一很不“常规”的营业额。“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当前多重因素施压的大环境下,只有奋力去‘拼’,跳起摸高,才能抓住机遇,赢得市场。”陈娟说。

微信图片_20220930152958.jpg

烘干后的萝卜干原材料

“拼”什么?莫可比早有规划。

拼理念。我国消费市场日渐成熟,消费者不再单一追求最低价格,而是愿意为符合他们价值观的高品质产品和便捷的服务支付溢价,从“好吃好用”进阶到“享吃享用”,这就给预制菜市场的“向上发展”提供了机遇,企业对预制菜投入研发的热情也更高了。吃透了这一理念,以生产萝卜干系列产品为主的莫可比,在一粒萝卜丁上的投入可谓不吝成本:在全国东、南、西、北都建立自有基地,原材料选用60厘米的高品质萝卜,升级生产线确保标准化生产,不断优化口感口味及包装等。正因为功夫下得深,市场上总会出现与莫可比相似的产品,但隔一段时间它们就又消失了。员工们常常开玩笑:“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拼思路。《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我国预制菜行业下游最大的需求来自餐饮行业,预制菜市场仍以B端为主,85%以上销售至B端。莫可比深知这一点,在巩固了成品市场之后,推出了6公斤大包装,专销酒店、饭店的半成品。这款产品一经推出就迅速抢占了市场,订单不断,短时间内销量便实现翻番。

拼市场。“莫可比的销售网络覆盖全国所有省份,主销商超、农贸、生鲜、电商渠道,现有经销商600余家,终端网点10万家。”据陈娟介绍,随着销售网的逐步织密、织牢,销售额一路增长,从每天几万元,到突破10万元,再增长到近30万元;从第一年产值6000多万元,到第二年力争实现1.2亿元,再到定下“十亿级”目标……一连串数据正如发展之路上的灯,照亮了企业前行的方向。“我们力争3年内上市,目前相关工作正在规划中,期待预制菜风口东风更劲。”陈娟说。

拼未来!

瞄准 “万亿市场”  大蛋糕加速做成

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拼经济、搞建设是四季度摆在川人川企面前第一位的任务。预制菜产业也重任在肩。正如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翟刚在多种场合下提到的那样,四川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资源大省,依托农产品资源禀赋、川菜文化、产业基础、科技人才、区域物流、消费市场等优势,已经稳稳地站上了预制菜发展的“风口”。

因为风口正盛,森态源的“一株魔芋”抢占了46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莫可比的“一粒萝卜丁”有了“十亿级”的梦想;罗城牛肉的“一片肉”今年将冲刺4亿元营收;菱欣农业的“一颗笋”也能实现8000万元的产值目标。

微信图片_20220930152647.jpg

森态源的魔芋制品

 因为风口正强,不仅是上述企业所在地,川南乐山,形成了预制菜产业气候——发展预制菜相关企业突破50余家,拥有规模以上预制菜加工企业15家,2022年1-5月规上预制菜加工企业实现产值3.7亿元,同比增长1.08%。再看川西成都,规模以上预制菜加工企业超70户,产业规模达110亿元,基本构建起以中国川菜产业城为主承载地、天府现代种业园等7个园区为协同发展地的多层次跨区域产业发展格局;川东遂宁,拥有预制食品重点企业近50家,2021年共生产预制菜30余万吨、实现营业收入约120亿元,力争“十四五”末预制菜产业营收突破200亿元;川北绵阳,在预制菜产业加速起跑,其中,绵阳米粉相关产业发展最为迅猛,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米粉店约5000家,仅2021年米粉行业产值就超过30亿元。

因为风口正劲,不仅四川乘势而上,2021年预制菜实现产值约700亿元,到2025年产业规模力争突破千亿元,放眼全国,新经济产业分析机构艾媒咨询也作了数据统计: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规模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18.1%,预计未来将以约20%的增长率高速增长,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5156亿元,到2026年,预制菜市场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市场”。

四川轻化工大学韩保林博士对预制菜产业的解读是——这不仅是对菜品的“预制”,更是对消费升级后的食品产业未来市场的“预制”,是一个创新升级、着眼未来的产业,预制菜市场的蛋糕正在不断做大。 

相关阅读》》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高度重视预制菜产业发展,从抓统筹谋划、育市场主体、促产业创新、建发展平台等四方面发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为助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经济和信息化厅一方面组织实施预制菜产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编制《全省预制菜加工园区和企业名录》,研究起草支持我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另一方面,将一批预制菜生产企业列入“贡嘎培优”行动计划,出台《四川省农产品加工助推乡村振兴重点企业认定及培育办法》,重点培育预制菜领域相关企业。今年以来,安排工业发展资金1130万元支持预制菜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四川吉选柴门智慧中央厨房产业基地等预制菜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除此之外,经济和信息化厅还整合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力量,梳理形成预制菜市场需求、成果转化和关键技术需求3张清单,并积极研究将预制菜产业纳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范围。同时,依托“天府云销”平台,推动预制菜产业链供应链就近就地配套,目前已有244家预制菜企业入驻平台。

下一步,经济和信息化厅将编制四川预制菜产业发展指南,规划建设特色预制菜产业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园发展,加快打造一批百亿级预制菜产业集群。同时,建立省级优质预制菜企业培育库,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招引一批成熟头部企业。并进一步提升预制菜产业企业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拓展市场空间。

(四川经济网记者 高艳 李霁玥)

(图片由受访企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