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粮稳天下稳,粮足百姓安。
十年来,广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大台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经过十年发展,广汉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站上31.5万吨的高点平台,为端稳中国饭碗做出贡献。
广汉一角
饭碗端得更牢靠
在四川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区,视野广阔、懂知识、善经营的新农人饱含着对土地的深情,携梦想奔赴田园,他们开启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谈及十年种地的变化,广汉“粮王”廖兴华概括为“增产增收、省时省力”。告别以往耕作繁重的体力劳动,化学除草、飞机打药、自动化灌溉、自动化收割……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全程机械化让他感受到种地比以前轻松了很多。
这十年,广汉在全国率先完成“两区划定”,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65.5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30万吨以上,是全省首个国家级商品粮油生产基地,2022年,小麦百亩连片平均单产达600.2公斤,创西南地区小麦规模生产单产记录。2021年,作为全国三大主会场之一,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这十年,广汉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强院地、校地合作,把专家请进来,建立一区四院农业科研平台,与省农科院、川大、隆平高科等院所合作建立研发平台9个、博士工作站2个、引进专家团队11个,取得专利40余项,水稻暗化育秧、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水稻无人机直播等技术成为西南地区主推技术;培育了一大批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专业组织,有效推动全市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小农户主动融入现代大农业。
这十年,广汉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四川省第一个“粮油类”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覆盖6个镇、58个村(社区),总面积30.3万亩、耕地面积21.2万亩。2021年园区实现总产值139.7亿元,其中主导产业产值95.6亿元。
改革释放新动能
近段时间,尽管临近火龙果采摘的收尾阶段,但仍有一大波客人慕名来到位于高坪镇水磨村的周裕家庭农场,采摘新鲜多汁的火龙果、品尝农家美味柴火鸡。十年来,广汉鼓励农户以土地流转为基础,传承家庭经营优势,发展适度规模,具有市场化进行和企业化管理的家庭农场。从农村土地分散经营模式向集约化转变,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农民增收,目前该市家庭农场已达1300余家,不同产业类型的农场亮点频出,呈现遍地开花发展趋势。该市在全省首创成立家庭农场联盟,为全市家庭农场提供农事、营销、金融、信息、培育等服务,实现家庭农场的抱团发展,节本增效,互利共赢。
十年前,普通农民主要靠老新传承农业技能方式进行劳作,生产技术单一,效率较低。如今,广汉针对农民需求创新实施农民“导师制”和“寄学制”,在全省首创家庭农场创业发展联盟,为职业农民发展提供各类服务,探索职业农民社会保障机制。让农民有地方学,有人带,有地位,有身份,有保障,有奔头。广汉市创新“四化”举措,培育“四有”农民的改革案例2021年被评为全省十大改革案例。
乡村焕发新气象
生态美丽是乡村振兴的底色,产业兴旺是群众幸福的底气。十年来,广汉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快,乡村治理成效明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十年来,广汉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谋划布局广汉市“三农”发展,分类推进“厕所革命”,初步建立农村厕所“五有”长效管护机制,改造68个村20187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建农村公厕6座,全市“厕所革命”项目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成功创建省市两级乡村振兴先进镇5个、示范村23个,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务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创建“干净整洁院落”70个,筑牢农村人居环境生态本底。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深入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取得成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持续实现100%目标;规模养殖场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0%以上,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突出产村联动融合。以向阳火锅公园、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为载体,推进产业聚集、创新升级,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增产增收的背后,无不彰显着农业现代化的魅力。十年阔步前行,广汉构建起以连山镇、金鱼镇、高坪镇为核心的国家级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农业发展进入了装备支撑、创新驱动、绿色引领的新阶段,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年间,广汉两次被评为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汉将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夯实生产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育良种、用良技、耕良田,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阶段,层层守好“责任田”,切实筑牢粮食安全防线,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广汉力量。
(王璐娇 四川经济网记者 闫新宇 实习记者 陈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