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悦读 >新闻详情

“视觉诗人”许燎源与他的“物感”世界

2022-12-12 19:46:15 稿件来源: 编辑:王颖责任编辑:张萍

图片1.png

“目中无物,才见万物,我要做视觉的诗人。”——许燎源

“许燎源的作品无一例外是‘新物’,异色、异形、精微或雄浑,闪耀着异在的光芒。”一位艺术评论家曾如此形容。

从早年的高分子材料编织、釉下彩陶器、不锈钢浇铸到近年的琉彩艺术、毛砖装置、新概念建筑,艺术家许燎源总能自如地游走于不同的艺术领域。在平静的外表之下,他以极大的激情与野心,不断打破“物”的边界,创造出一个充满新感受力的“物感”世界,并在其中穿梭、静默、觉察。

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许燎源似乎一直是一个无法被定义、充满着旺盛创造力的艺术家。“设计的家具不像家具,绘画不像绘画,汽车不像汽车。” 他的《泥身火魂》《印记》《印象环东28》《时间的浮标》等作品在艺术媒介的迭代与艺术思潮的变迁中诞生。他大力倡导的“物感主义”与“新文物未来观”对现代设计和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同于许多当代艺术家,许燎源将创作还原到一个最基础的层面——“物”。从酒器到家具,从绘画装置到建筑,他不断超越事物的表象,慢慢构筑起一个充满奇想与独特感受的艺术领地。 

12月8日,作为2022年度成都市文创企业上市培育基地系列专题课程讲师的许燎源接受了天府文创云的专访,分享他眼中那个不断生长成型、自由流动的“物感”世界。

“我所追求的不是经验或者记忆的重现,也不是寓意及意义框架下的价值及情感表达,我希望创造出一种未有之新物,未有之感受,回到物体‘命名之前’的一种状态。”许燎源说。

在他看来,“艺术是对庸常的持续免疫。生活如此冗长,你,我,他都要做‘视觉的诗人’,进入到一个艺术与生活边界消弭的世界。”

天府文创云:我关注到,你的许多雕塑作品都在以一种出其不意的方式赋予寻常之物新的形式与意义,很少看到预设的观念或是经典艺术流派的影子。你是如何看待你的雕塑与传统雕塑之别的?

许燎源:原来的许多雕塑都是多维实体,而我的雕塑作品有一个基本的框架,不断向着内部空间“生长”,有着冲突的色彩和形状,再加上一些空间的处理。我试图“重塑”雕塑的语言,以其体积、肌理、形态、质地,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交互。

一般而言,传统雕塑是先有构思,有所寓意,再打磨成形。我的雕塑是在与外界发生关系的契机中生长出来的,没有预设性,这是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它是以材料为核心,以“物”为核心,生长出的一种感性的形式,构成了差异化的视觉表达。 

图片6.png

许燎源雕塑艺术代表作品

天府文创云:“解构主义大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在她的作品中运用“上帝的曲线”去构筑一个个异想空间;20世纪彩色摄影先驱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以其独特的构图与色彩去捕捉瞬息万变的后现代社会。

我在不同场合,看到不同时期你的雕塑及其他作品中色彩与线条的高度糅合,营造出一种既冲突又和谐的状态,给观者带来极其陌生、荒诞、难以言喻的体验。

许燎源:我没那么喜欢表现观念和象征,也不爱所谓的“情感表现”,更不喜欢种种噱头。事实上,我每个阶段的作品都是在外界刺激之下,经历时间、感动、思考及理性等多种复杂因素而诞生的产物。

这个过程中,我最珍视的是那种对于“物”的直觉,它是一种自然生长、自由流动的感性力量。雕塑过程中,线条、色团、粘贴的块状物就随着这种感觉游走、涌动。我想要的雕塑作品,不是以寓意统筹下的日常“翻译”,而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力,一种未经历之“物”。

不仅仅是雕塑,各种艺术的重要本质就是——“伟大的直观”。这种直观就像是我小时候在乡间田野玩耍,看到村庄、稻田、耕田的水牛时的感受一样。它是纯粹的,出于直觉的,什么有趣就画什么,什么有生命力就创作什么。

托尼·克拉格说过,我们就是要创造从未见过之物,不然我们的艺术与生活世界就没有区别。比如毕加索所推崇的立体主义,他把所看到的界面打碎重构一个新的世界。而我是把所有的感知碎片,重构成一个新的有机生命体,是我们日常经验里的未有之物。

天府文创云:半个多世纪前,苏珊·桑塔格曾以一种叛逆、激进的姿态提出了“新感受力”,主张恢复我们感官的感受能力,重塑我们的精神生活,以此抵抗人们生活体验中敏锐感、主体感的逐渐丧失。2016年,你和吴兴明、邱晓林三人一起发布了“物感主义宣言”。“物感主义”背后的核心指向是什么?我们应如何理解?

许燎源:我在《时间的浮标》中写过:就像海德格尔所预料的,科技对大自然片面的功能性摄取已突破了人类生存的最后屏障。全球性的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已经演进为人与“物”根本关系的危机,演变为“物”的实体性变异。

在当下的时代,我们所要求于艺术的不再是什么亘古不变的诗意,而是在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下人与“物”自由关系的重新开启和出场。“物感主义”的创作理念就是以“物”为核心的感性创造。

物感主义的作品是没有边界的创造力涌现,它没有意义的系统性焦虑,在遭遇中生发,它不是来自于我们生活中的经验,而是时间碎片的聚合物,打破物的边界,超越其表象。

我们也一直致力于挖掘人与物在非功能关系中互动感染的力量,保护“物”在被尊重、看护、养育前提下的焕发和开放,让“物感”而不是功能的力量在物与人的自由嬉戏中持续地保持、开新和出场。

图片5.png

许燎源雕塑艺术代表作品

天府文创云:我发现你创作的好多作品都没有命名,仿佛是刻意为之。与此同时,我也能感受到你在不同的作品背后一直探寻一种更哲学、更加艺术“元语言”的表达方式。

许燎源:文件夹、柜子、锁,这些功能物,通过我们的命名,有了清晰的辨识与指向。艺术不是文学的插图,不需要文本式的解读。

物感与物性是可以在我们的凝视中逐渐显露的。就像是我创作的许多雕塑作品,你可以说它是沙发、是躺椅、是座椅,是装饰物,也是功能物。但总体来看,它是一个模糊边界的东西。我们希望从直观的、感性的层面上,打破许多物品的固有边界,去构建起一个由感性、知觉组成的意义之网。

我试图将雕塑语言向着另一个维度推进,无论是时间、空间的扩张。传统的雕塑作品,容易让每个观者警觉,而我希望观者能够在凝望中发现物品,感觉物品,重新认知物品,回到物体“命名之前”的一种状态。

天府文创云:其实,目前随着新的媒介及载体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艺术家碰撞出各种颠覆传统的跨界艺术。而这些跨界艺术又很难以原有的艺术标准来解读。对此,你如何看待?

许燎源:艺术本身应该是没有边界,没有门类概念的。雕塑、绘画、设计等融合为一体,不断延伸至现实生活,打破了原有的边界。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是一个画家,也不是一个雕塑家,他是一个没有边界,同时极富创造力的人。在创造力面前,不应该有专业边界的限制。

我们的艺术不是追求比例的精确、恪守过往的传统,也不是单纯地再现历史或记忆,我们追求的是感觉的敏锐,那种非常微妙的感受力,以及瞬息而过的创造力。

我在院校任教时,就一直强调艺术培养不要分专业。拥有综合创造力的人才能成为艺术家,包括舞台设计、建筑设计、空间设计等等。艺术家思考的应该是艺术本质问题以及创造力问题,新的媒介也好,新的技术潮流也好,都只是任艺术家自由选择的表达载体而已。

正如“物感主义”所主张的那样,艺术没有边界,自由构成一个边界开放、高度流动的系统,它指向的是整个生活世界。

天府文创云:在跟你聊天的过程中,你提到过许多次边界与破界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艺术与生活边界的消弭?

许燎源:我们所有关于创造力的极度追求都是为了所有真实世界的开放与交融。这一过程中,我们把个体精神探索与广泛的生活实践融揉,完成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消弭。

回到我在雕塑领域的实践,当我们与陌生、断裂的异质创造物同时置入生活空间时,这种让人凝视、揣度而发现自我在场的觉醒,又重新恢复日常。

这是当代艺术本体的自然出场,它没有指涉、隐喻、象征,它是显现生命存在的折射物,它是唤醒个体,又独自存在的媒介。而那些人为分别的艺术门类,也正以交互融化的方式消弭着过往边界。

在2022年度成都市文创企业上市培育基地系列专题课程中,与其说许燎源带来的是一堂“课”,不如说,这是一场他与在座的文创企业家们展开的有关思维开放的“对话”。在《回到命名之前》的主题之下,许燎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这是什么?”,他向文创企业家们抛出一个又一个关于“感受”的问题。

探究艺术的发生。“艺术是在遵崇精神内在的呼唤下发生的。你内心呼唤什么,这时艺术才发生,它不是一个计谋,也不是技巧。”一个木凳,一张沙发,一把椅子,在许燎源的描述下,均成为值得去感受的艺术,“通过感性的力量重新让功能与它的视觉本身,艺术融合在一起,它就不是一个传统产品了。”

探究自有的构成关系。在现场,或许信息量已过载的我们无法立马与他的艺术感受达到同频的节奏,但丝毫不影响他传达的“有趣”的到达度。当代艺术有一个最重要的边界是什么?许燎源的答案是没有边界,甚至没法命名,比如说生活就是他最大的作品。艺术就是生活方式本身,文化是生态生长的所有物体,充满灵性的光辉。

探究极度的创造力。“高强泡沫做出来的椅子,他是造型艺术品,同时给予了功能。”“这是什么?首先它是一件纯粹的雕塑,但它又具备可以浪漫饮酒、聊天喝茶功能的桌子功能,有分别吗?”在他的话语中,许多创造的出现,都给我们的生命提供了一种自由、开放的可能,我们每个人拥有它的时候自己定义它该干什么,这种状态就是开放的。

之于文创企业来说,或许在这堂课之间,能够汲取到的并不是所谓的“干货”,但却能够带来另一维度之上的思维开拓。作为一件容器,它既可以装豆腐干,也可以装花生米,“这种现代流动对我们的生命有没有一种打动?我相信你看到这么精美的一个钢的容器的时候,你不会对这个事物视而不见。在未来,我觉得文化创意产业本身,艺术本身会创造巨大的财富。我们的一个想法就是一笔财富,可以无限丰富我们的人生,给我们的受众带来极度的精神体验。”

最后,让更多文创企业家们能够带着思考离开的也许在于创意之于企业立身之本的无限用意。在“视觉诗人”许燎源看来,“很多投资专家要挣快钱,没有耐心。我们以工匠的匠人精神持续做得很唯美,不断给世界提供可能,这实际上是最好的‘生意’。创意,给我们生命带来美好,这就是最好的生意。”

(陈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