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33、50、11、2、80、45、12、4、1000、50”。
乍一看到这些数字,一定会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用脑洞大开,这不是什么密码暗号,也不是什么幸运数字,只是在1826个日夜中,一群普通的青羊区文博工作从业人员脚踏实地所完成的工作罢了。
指导完成33项不可移动文物修缮方案编制和维修保护工作,全区文物建筑修缮覆盖率基本达到50%,文物建筑安全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积极开展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申报成功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等级逐渐提高;完成青羊区80处不可移动文物档案(图片)信息采集、45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测绘、设立及更新保护标志碑12个,更新保护档案4份,不可移动文物日常管理工作基础逐年夯实。
还有什么呢?还有他们为加强安全巡查,五年巡查1000余次所丈量过的土地,还有他们为守护文物安全,积极查处并督促整改的问题50余项。
青羊区文博工作人员正在工作
正是这一个个彼此独立看似毫无关系的数字组合起来,筑建起守护历史长河中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城墙,让5年来无一例文物安全事故发生。青羊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数量居中心城区第一;有各类博物馆16家,可移动文物41万余件/套,文物数量居四川省首位。当你知晓了这些,你是不是才能明白,“5年来无一例文物安全事故发生”,倾尽的是青羊区文博工作人员日日夜夜的用心坚守,凝聚的是他们守护“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默默奉献,更书写出他们希望以推动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让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的美好愿景。
青羊文博人深知,无论是矗立至今的文物建筑,或是考古勘探的出土文物,都承载着传承至今的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只有将它们守护好、管理好、研究好、传承好、宣传好,才能真正构建起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让文物保护的成果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使文物在跨越时间长河后依然“鲜活”。
但是“让文物活起来”,说来容易做来难,怎样在匠心守护的基础上让文物真正做到活态传承呢?
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串数字。
“3190000、1000、5000”。
青羊区积极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博物馆延时开放,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吸引线下参观人数达319万人次;创新推出青羊区区域历史文物陈列,接待群众参观1000余人次,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开展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线下主题宣传活动,制作并发放资料5000余份。通过优化微信公众号版面及内容设计,推出青羊区历史文物陈列线上语音导览,让更多不能亲临博物馆的人,也能参与到共享文化的盛宴中来。
也不能忘了“VR、AR”。
科技赋能已然成为当下热门,青羊文博人自然是不甘人后的。走进青羊区内的文博场馆,那些运用信息技术打造出的沉浸式场景总能让人为之沉醉,文物不再仅仅是玻璃橱窗后的一个物件,而变得可动、可听、可触起来,文物的价值,被真正激活,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青羊宫
还不止于此,青羊区将存续文化基因式的活态传承编织进了城市建设中去,打造出文物保护利用的新亮点。成都古城墙、青羊宫、陕西会馆、四川美术社砖楼等30余处文物建筑的修缮项目,展示了青羊文物建筑的地域特征和时代风貌;宽窄巷子、祠堂街、仁厚街、桂花巷、吉祥街、小通巷等文化场景、街巷游线、特色街区的建设项目,挥洒出古今交融的青羊文化气韵。在助力古今交融的城市有机更新中,青羊文博人让市民与游客感受到了萦绕着蜀风雅韵的城市美学新形态。
在过去的五年中,青羊区为传承守护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真正做到了匠心守护、倾力传承、适度利用,让文保体系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得以日趋健全。
(四川经济网记者 刘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