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奋战13年,天堑变通途!

绵茂公路今日通车 结束德阿相邻不相通历史

2022-12-27 18:48:06 稿件来源: 编辑:王万川责任编辑:黎琦

龙门山下,悬崖峭壁,沟壑纵横;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12月27日,全长56公里的绵茂公路正式建成试通车,以崭新的姿态连接起过去相邻不相通的绵竹与茂县,成为连接德阳市与阿坝州的交通大动脉,让几代人的夙愿得以实现。

绵茂公路自2009年正式动工,历经13年艰苦建设。其起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穿越龙门山脉,抵达川西高原的边缘,有桥梁51座、隧道20座。汉旺镇至清平镇段已于2016年开通,从清平镇至茂县县城的34公里则于12月27日正式开通。

13年间,这条承载着厚重期望的公路一步步穿越“龙门”天险,从大山腹地贯穿而出,演绎出一段新时代的“愚公移山”传奇。

 微信图片_20221103103522.jpg

绵茂公路

一张“蓝图”绘到底

绵茂公路起于绵竹市汉旺镇,止于茂县光明镇,与茂北公路相接。作为连接德阳与阿坝、绵竹与茂县的纽带,绵茂公路的修建被期待已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绵竹、茂县两地就提出了修建绵茂公路的构想,并完成《绵茂公路预可报告》编制。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又历经1993年、1997年、2005年三次编制、调整,出版了《绵茂公路工可研报告》。但因绵茂公路横穿龙门山脉,线路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工程投资巨大,项目受制于资金筹措、建设难度和环境敏感等因素影响,而停留在工可评审和审批环节,始终未能获得更大突破。

尽管如此,对于绵茂公路的建设,绵竹从未放弃,而是坚持将一张“蓝图”绘制到底。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通往震中汶川县、极重灾区茂县等地的公路严重受损甚至完全中断,汉旺镇、清平镇和茂县县城当年一度成为“孤岛”。这给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带来极大困难。对此,交通运输部及四川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开工建设绵茂公路的重大决策。

2009年9月8日,绵茂公路正式破土动工,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最初的设计方案是沿河穿行,通过垫高河床修建路基的方式进行施工。但在2010年8月13日,一场特大泥石流席卷绵竹清平镇,600余万方泥石流倾泻而下,与绵茂路相邻的绵远河河床被大幅抬高,导致该段在建桥梁、隧道几乎被完全掩埋,项目建设成果付之一炬,工程被迫停止建设。

面对重大挑战,专家们经研究后,对设计方案作出调整,并分为三期建设,确保“治山、治水、修路”三位一体同步进行。多年来,绵茂公路建设者们以求真务实、昂扬向上的工作态度和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的创新精神,攻坚克难,强势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龙门深山开“绝壁”

绵茂公路是全国在建公路中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危险性最高的公路之一。全长56公里的路程,共计修建51座桥、20座隧道,桥隧比为73.69%。

微信图片_20221103172034.jpg

绵茂公路

“公路途经的清平深山泥石流多发,属无人区,没有水、电、路。有的工人一看环境恶劣,干几天转身就离职,新一批人员进场,又是重复培训和管控。由于汛期影响,项目全年有效施工时间不足7个月,心里的‘退堂鼓’是响了一次又一次。”说起修路的那些日子,四川路桥绵茂公路项目部经理张海萍感慨万千。

困难重重,但面对艰苦环境,四川路桥人没有退缩。

没有临时驻地,他们搭建帐篷;没有路可行,他们修建临时便道;没有通信信号,全体人员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

2021年11月8日,绵茂公路夹皮沟3号大桥全幅架通,标志着绵茂公路主体贯通。这一幕让张海萍不禁湿了眼睛。

虽然年纪轻轻,但张海萍已从业近10年。长期与深山绝壁“作战”,让他的眼神充满了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和坚毅。“刚大学毕业就到这儿工作了,成婚生子都在筑路中完成,青春全奉献给这片大山了。”蜀地山区,气候多变,暴晒和暴雨经常在一天之内轮流而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张海萍和同事来说是家常便饭。

张海萍向记者讲述了筑路中印象深刻的两件事——

其一,发生在黑洞岩大桥。大桥在建设时,一头墩柱高达86米,另一头墩柱修建在半山腰上,由于地势险要,两侧山体飞石频繁,工人不仅要克服高空施工的难度,还要面临飞石落下的风险,每天的进度非常有限。2018年5月,山洪突然来袭,将施工人员的驻地变成了孤岛,最终启用了大型机械,才将人员成功转移。

其二,发生在东河二号隧道。隧道地处龙门山深度切割的高中山区,河谷深切呈“V”型谷,隧道出口便道跨河依山而建,每年汛期,山里洪水成峰,便道时常冲毁,造成全年有效施工时间一再缩短。 在隧道挖掘面出现突泥,是施工人员最担心的情况。而东河二号隧道在“开山钻洞”时,这最担心的情况却成了常态,施工人员与突如其来的水泥浆频繁作战,日进尺仅有0.5米左右。

在张海萍的记忆里,这样的磨难还有很多,但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项目推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建设者们的铮铮誓言,更是他们的身体力行。

天堑变“坦途”

道路通则百业兴。在一个又一个“张海萍”的接力拼搏中,绵茂公路终于完工,迎来通车。

这条万众期盼已久的道路,成为连接四川盆地和阿坝州若尔盖、九寨沟等景区最为快速、便捷的旅游通道。经绵茂公路,德阳开车“飙拢”九寨沟只需4个多小时,比此前的车程缩减近一半。

“修建绵茂公路,是两地人民历年来的夙愿,通车这一天终于来了,我们要把山歌唱到茂县去!”指着蜿蜒绵长的绵茂公路,清平九顶山羌汉文化山歌协会会长孟开金红了眼眶。

未命名_2.81.1.jpg

绵茂公路

孟开金说,随着交通条件大为改善,绵竹年画村、九龙山—麓棠山旅游区与茂县特色村寨、古羌城等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得以串联起来,有利于扩大两地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半径。同时,依托成绵复线、成都“三绕”绵竹支线等高速公路,形成了串起成都、德阳、绵竹、茂县、阿坝等城市的新旅游环线,“同城化”效应凸显,必将为两地旅游发展、人文交流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绵茂公路汉旺至清平段通车后,就给清平带来了蓬勃生机。“现在到清平,无论刮风下雨都不再担心被困了,道路完全畅通,清平成为通往茂县、九寨沟的必经之路。”清平镇原党委书记黄毅说。

如今的清平镇,已实现了“矿区变景区、矿车变旅游小火车、矿工变三产从业者”的华丽转身。当地结合九顶山国家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独特自然风景与人文风光,将打造现代化山水生态旅游小镇作为新的发展定位。

色彩鲜艳的绵竹年画、白墙青瓦的民居、独具特色的藏羌碉楼、富有浪漫气息的小火车,这个曾经被特大地震和特大山洪泥石流摧毁过的小镇,已经焕发新生,比过去更加美丽。

绵茂公路的建成通车,带来的不仅是旅游交通上的便利,更是机遇的泉涌。它打通了德阳和阿坝、绵竹与茂县的发展“大动脉”,为两地产业勃兴注入了强大动能。

走进绵竹德阿产业园,处处可以感受到干事创业的热情。总投资120亿元的德阳川发龙蟒锂电新能源材料项目落地园区,将助力德阿产业园实现工业“倍增”,三年内达到500亿元产值。

近年来,德阿产业园坚持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锂电新能源材料产业,阔步迈入百亿园区“元年”。目前园区入驻企业39户,其中规模以上化工企业6户,已形成年产6万吨基础锂盐产能。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3亿元,其中14户可供两地分享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0.95亿元,同比增长380.24%;实现工业增加值18亿元,其中可供两地分享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5.25亿元,同比增长382.4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

德阿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园区内已有不少企业期待着享受绵茂公路通车后带来的巨大机遇。交通的畅通将有利于产业链的融通,从而产生产业集群的倍增效应,促进两地产业快速协同发展,真正做实产业同链。

可以预见,德阳与阿坝、绵竹与茂县也必将形成更为合作密切、相互融合、共生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态势。

“绵茂公路通车后,在交通体系上,将打破绵竹偏居一隅的区位劣势,让绵竹真正成为成都平原经济区连通大西北的桥头堡;在工业经济上,将推动阿坝的锂矿资源更加便捷、快速地运输到绵竹新材料化工园、新市化工园,加速构建材料化工全产业链,助推这两个省级化工园区冲刺千亿产业园区;在文旅发展上,将促进绵茂乃至德阿两地之间的人文交流,推动绵竹成为大九寨旅游环线黄金走廊上的重要节点,进一步擦亮天府旅游名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绵竹市委书记王宏满怀期待。

 一眼望不到头的绵茂公路上,乌黑的路面、白色的标线、连绵的隧道和大桥,就像是一条美丽的五线谱延伸到远方,正谱写着德阿两地高质量发展新乐章。 

(周韵 牟文 四川经济网记者 闫新宇 实习记者 陈康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