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悦读 >新闻详情

朱晓剑丨书写新时代的成都故事——2022年成都散文创作年度报告

2023-01-04 19:33:27 稿件来源: 编辑:王颖责任编辑:高艳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022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成都作家们围绕成都“十四五”规划实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大运会等重要题材,开展主题创作,推出了系列的优秀作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新时代以来,中国文艺发展蒸蒸日上,文学创作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具体到成都而言,同样如此。特别是散文创作,成都作家深刻感受城市的呼吸与脉搏,历史与变迁,相继推出了《探寻古蜀国:从三星堆看中华文明》《成都传》《诗蜀》《成都东安湖十二景》等散文作品,书写新时代成都故事,体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时代成都散文的新成就,展现了成都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为成都文学的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

题材和主题:

重新认识广阔无边的新现实

成都一直是散文大市,散文作家众多,散文创作的题材和主题,不断丰富深化,散文作品的内涵与创新,呈现出新时代的繁茂景象。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成都作家通过散文的方式讲述新时代的成都故事,不断推出新作。成都作家网开通专栏,刊发成都作家“喜迎二十大”“奋进新时代”的作品近500篇,呈现出了成都作家在主题创作中的基本面貌。同时,围绕着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创作,有陈新的《公园成都》、傅全章的《灵山秀水百工堰》;关注天府文化的有王国平的《与水相依,以堰为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则有毛国聪的《探访鬼城丰都》;蒲光树的《汉阳古镇,从历史走来》则聚焦成德眉资同城化。可以说,成都作家通过不断地写作,让我们重新认识广阔无边的新现实。

成都散文在创作方面,不断有新突破与尝试,书写新时代波澜壮阔的生活,立体展示成都城市形象。如李银昭注重散文的“亲历性”,《幺爷》是以丰富的细节勾勒出生活的真相。庞惊涛的散文《凡人之碑》《无声的启蒙》于亲情叙事之中揭示平凡生活中的哲思,让人颇有感会。雍也的《结缘<诗经>》则讲述了与《诗经》相遇的故事。牛放的《“成都十二月市”再现繁华》、罗薇的《花开新津处处新》、姜明的《听雨》、卓慧的《诗意地栖居》等等,都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成都人丰富多彩的生活。杨献平在内蒙古的工作经验,至今依然是其创作的宝库,2022年其发表与出版的作品如《沙漠的细节生活》《丝路向西:从张掖到玉门关》《弱水流沙之地》等,都让人对这片土地有深刻的印象。

跨文体创作,在今天变得越来越普遍。小说家中有两位值得关注:卢一萍在2022年有多篇散文作品问世,《故乡是我所有异乡的总和》《已成传说的幺店子》《米仓雪》展现了小说家在散文创作中的品位与情趣。王刊在进行小说创作之余,也在尝试创作读书随笔,相继有《南有嘉鱼》《个人命运与时代形貌》发表,体现了成都作家观察敏锐度与思想深度。

地方文化的丰饶,一直是作家创作的源泉。同时,在创作时,宏观视野与细节观察达到有机平衡。这其中的作品包括:李志能的《成都的老街背影》《郫都:一树繁花一城水》,既有回溯历史、记录当下的价值;蒲光树的散文关注文旅与乡村振兴的融合,《香龙茶》《棠湖韵味》《菜花香 菜籽肥》以不同的维度书写成都的生动生活;杨虎的《华阳安公堤》《龙黄村的蝶变》《田野上的锅碗瓢盆交响曲》从乡土中来,勾勒出了成都历史的剪影;肖笃勇的《我的红色蜀道》,讲述蜀道的红色故事;余志勤的《第四十个春天》《陌生访客》则通过不同的方式讲述人生往事,陈美桥的美食专栏在《达州晚报》亮相,让我们看到川味飘香……这些作品都丰富多样,让我们看到成都作家敏锐的视角与发现,为成都文学的发展作了新贡献。

结构和叙事:

与世界和未来在一起

散文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散文创作中的探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就散文的结构和叙事而言,在今天变得丰富而深有内涵。这也让我们看到散文创作的探索性,是永无止境的。这让我想起罗兰·巴特的话,“重要的不是我叙述了哪个年代,而是我在哪个年代叙述”。那么,在今天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散文,成都作家一直在突破。

成都生活是散文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成都作家对此着力甚多。如凸凹的《王光祈故乡遗迹探访记》(《朔方》2022年11期)通过对温江人文历史遗迹的探访,寻找当下的人文价值,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深度,又可看出成都新时代新气象。诗人彭志强紧抓杜甫这个IP,通过诗歌、传记的方式来讲述杜甫的传奇人生。《酒圣杜甫》则提出酒圣是“杜甫人生羁旅中跌跌撞撞的另一个侧影”的新发现,让我们对杜甫有了新认知。像这样通过对历史的检索、解读,发现历史文化的新涵义,在今天越来越受到作家的喜爱与创作。

作为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成都,在公园城市旗帜下,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让成都在这一领域走得更远。陈新的《公园成都》(《光明日报》2022年11月18日)对成都的公园历史进行梳理的同时,也在对当下的关注,作者认为,“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城市层面的智慧运用,既是成都的理想,也是历史赋予成都的使命”。如果梳理作家对公园城市书写的话,不难发现,不同的作家尝试通过形色各异的笔调关注这一变迁。如曹蓉的《千年银杏,暖黄了时光》,通过书写百花潭公园的唐代银杏,来描绘成都人的幸福生活,“在花潭的倒影里,我蓦然看见自己,也看见天空和银杏树,一切万物最初的样子,便是如此清澈,如此湛然,像阳光的颜色,却不着于尘。”

作家杨献平曾说:“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作者写出来之后,它们便有了灵魂,也有了自己的命运。”不仅如此,“很多人说,写东西是神圣的,而我只想在半人半神、大地与云霓之间,不断地自我勾勒,既而进行一些心之所至的旁涉与观照……而已。”这体现了写作者的视角。这两年,杨献平发表和出版的作品主题还主要是集中在西北的生活经验,那是他写作的富矿。相对而言,他对成都的都市生活着墨还不是特别多。与杨献平相对应的是散文家凌仕江,在日常散文创作时,大多与涉藏地区生活有关,与此同时他还将目光聚焦于成都生活,《杂志铺》(《四川文学》2022年第8期)通过杂志铺对都市的人情世景进行观察,别致而有味。

无疑,散文创作在今天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优秀的散文却应有自己的质地。王尧曾说:“散文是知识分子精神与情感的存在方式。”对大多数散文作家而言,这或许不仅意味着高度,也让散文有了新的辨识度。成都作家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探索,也让我们看到成都散文发展的新变化与新趋势。

发表和出版:

跨越时空书写光荣与梦想

2022年,成都作家持续在散文创作、发表、出版方面取得新成就。作家洁尘在《北京青年报》开设“惘然对岸”专栏,推出系列的散文作品,引起极大的关注。《人民文学》《收获》《钟山》《中国作家》《江南》《上海文学》《作家》《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全国重要报刊均有成都作家的新作发表,这些作品涉及公园城市、历史文化、山水风光、成都故事等内容,展现了成都作家的创作实力与视野,构成了2022年成都散文的新景象,可谓是跨越时空书写光荣与梦想。

随着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新成果亮相,三星堆也迎来了高光时刻,作家黄剑华的《探寻古蜀国:从三星堆看中华文明》以大量史料为基础,辅以精美文物图片,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带领读者探寻三星堆与古蜀王都的秘密,展示古蜀丰富多彩的生活、高度发达的制作工艺,以及古蜀先民很早就通过西南与南亚、中亚、西亚有了商贸与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互鉴,进而凸显出古蜀文明的独特地位和中华文明多源一统的关系。2022年9月27日,《光明日报》以“辉煌灿烂 源远流长”为题对该书进行了整版报道。无独有偶,青年作家林赶秋推出了《三星堆·神话诞生之地》,该书通过整理、阐释相关的神话与传说,结合相关史实,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巡礼成都城史市井气之外比较奇诡瑰丽的一面,来见证成都从蚕丛之国到天府之国的华美蝶变。

作家蒋蓝的《成都传》在未正式出版之前,就已在不同媒体发表,如《收获》2022年长篇专号第一期刊发了五万字的选章,让读者对这部“新时代的成都百科全书”一睹为快,这部博大而厚重的作品,以成都重要历史人物情感踪迹与空间地理踪迹两条线路构成了《成都传》结构的经纬线,展现了成都优秀的历史文化画卷,甫一出版就引起热议、好评,被誉为是继成都重要的古籍、通史和方志之后,最不该忽略和轻视的一部“城市代言书”。

而蒋蓝与邵永义合著的《母仪若水润三苏——苏母传》,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围绕苏母(程夫人)的文学传记。该书从蜀山岷水娓娓道来,全面详实叙述了程夫人的成长经历、品德特征,尤其突出其在帮助丈夫、教育子女方面的卓越表现,对苏家家风的形成起到的重要作用。为了完成写作,两位作者深入田间地头,访遍村夫野老,翻阅古籍文献,采取纸上材料与田野实证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有血有肉地还原、塑造苏母形象。苏母以其良好家风成就了“三苏”,也对当今社会风尚建设、家风建设有着现实指导性和长远生命力。

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许永强近年来研究天府文化,颇有成效。《诗蜀:入蜀诗人的心灵解码》是其最新研究成果,该书选取由唐至清共32位入蜀诗人,并对他们在蜀地的行迹和在蜀中创作的诗歌进行解读,较为完整地展现了“诗”与“蜀”、“诗人”与“文脉”的文化史实。该书出版以后,有超过100家的媒体刊发书讯、书评,影响深远。

邛崃作家季先作品《阿爸,咱们去看萤火虫:照护失能父亲三十年》书写“成都好人”高叔先照顾失能父亲三十年的故事。而胡华强的《川渝方言随笔》聚焦方言话题,作品短小精悍,写得摇曳生姿。章夫的《图腾与废墟》以“微视角”洞悉“大历史”,有论者认为:“章夫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作为无数个具体而微的生活的总和,是围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所构建起来的一个绵延不息的历程,充满了烟火气,活灵活现,可以触摸,可以感同身受,可以自如地进入其中,也可以直观感受到历史真实的生活气息。”

在散文获奖方面,杨献平的《中年纪》喜获首届朱自清文学奖。杨献平说:“这本书是我2015到2019年‘中年’系列散文写作的一个集合和总结。在这些文字当中,我更多地书写、探讨了自我与他者与大众,在某些特定时候的遭逢,以及个人和他所在的时代发生的明明暗暗的复杂关系,并在迎接和解决人生的诸多冲突与困境之后,与众多人事和解。”而龚静染凭借《李劼人往事:1925—1952》获得李劼人文学奖主奖。该书比较全面地再现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初李劼人的写作、工作和生活情景,是一部关于李劼人先生重要人生阶段的解密之书,既有真实而丰富的史料呈现,也为人们提供了重新研究、解读、评价李劼人的新视角,具有为中国文学史研究填补空白的重要价值。蒋蓝的散文集《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获李劼人文学奖提名奖,杨献平的《西南记:北纬三十度的河山地理》和易旭东的《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则获得入围奖。

2022年已然成为过去,成都作家在散文创作领域继续奋进,以优秀的散文作品给新时代提交答卷。

(作者系成都市作协散文专委会委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