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唐千惠)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深入摸查“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情况,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5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后强教授赴攀枝花调研。调研期间参观考察了2023年第十四届米易灯展、二滩水电站、盐边红格昔格达社区、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中国康养谷、京东(盐边)乡村振兴示范园区等,并受邀参加了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乡村文化艺术院走进盐边采风活动,在工作会上作了题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攀枝花方式”》的主旨演讲。
李后强在工作会上作主旨演讲
李后强在调研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等,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了“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意见》,这是攀枝花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乡村文化振兴和发展阳光康养产业的重大机遇,一定要认真落地见效,努力建成产业兴、城市美、万家和的幸福美好攀枝花,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为全省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样本。
李后强在1月5日工作会的报告中说,“攀枝花”具有唯一性、独特性,是中国唯一以花名命名的城市。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如今,新成昆铁路动车开通后,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会大量涌进攀枝花。同时,攀枝花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南弧、出口、门户、协作区、辐射区,处于成都-重庆-攀枝花“南三角”重要位置,与成渝地区有很强互补性和共生性。
李后强指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而攀枝花文化资源丰富,是世界著名“钒钛之城”,干热“阳光之城”,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中国西部工业明珠”,被称为植物学家的天堂。同时,李后强表示,攀枝花文化多元并存,康养文化、钒钛文化、苏铁文化、溶洞文化、三线建设文化等,具有复合性、古老性、迁移性、融合性、多样性、包容性等特点,优势独特,要努力打造“中国乡村文化繁荣高地”“中国康养胜地和四川南向门户”。
李后强说,攀枝花要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和省委部署,加强调查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谋划规划,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乡村文化振兴的“攀枝花新路”,形成“攀枝花方式”——目标是农业增产、农村增美、农民增收,提升产值、颜值和价值,为乡村振兴、民族复兴做出贡献;路径是城乡融合、多元并举、绿色发展,增强城乡要素的耦合性、丰富性、生态性,把文化转化为艺术、把艺术转化为艺品、把艺品转化为商品,切实解决市场主体缺失问题,培育和引进大企业、大品牌;动力是改革创新、激发潜力、盘活存量,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汇集全民智慧,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挖掘全域资源和实施全程推动。让乡村文化像攀枝花一样盛开,村村有花香、有美景,处处有人气、有文气。
李后强特别指出,攀枝花的盐边县,发展潜力巨大,要给盐边发展准确定位,应该提出“新时代的盐边之问”——盐边的文化基因DNA是什么?盐边的独特优势是什么?盐边到底能做什么?李后强认为,盐边的DNA是“中和”,就是中庸、和谐、融合;盐边的独特优势是“吸纳”,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创新;盐边的资源是阳光、矿产、土壤、海拔、空气;盐边未来可以做的是绿色工业、生态农业、文旅产业和大健康产业。盐边菜的特点是以盐提味、原色原味、淡辣鲜味,少油无糖,具有养生效应。
其中,李后强重点提到了以美食和阳光为滋润形成的“大笮文化”。他表示,该文化源远流长,在盐边大地上得到赓续和发展,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这是一种“盐边行动”。大笮文化就是乡村文化。“笮”就是“竹索”“藤编”,西南夷过河的桥,大笮就是竹桥、藤桥。“笮人”就是善于用竹子或者野藤编制渡河桥的人或者生活在笮桥一带的人群。对此,李后强表示,应该建立“大笮学”,专门研究古代以盐边为中心的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