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去德阳“80后”女诗人吴宛真供职的新中镇,她说,那里的川西乡场早市很有意思,你们早点来,尹家茶馆,赶早酒喝。
新中场镇坐落于川西丘陵腹地,隶属德阳市旌阳区,街随山势地形而成,106省道沿山腰而过。大雪节气,山风割脸冻手,山尖仿佛戴着白帽子的小人儿。站点下车,南边山坡上白墙青瓦,鳞次栉比,就是场镇了。入口处的石牌坊上,新中镇三字黑底描金,颇有古风。
为赴这早市,我着了双白面绣花棉布鞋,母亲做的,踏着微润的路面,仿佛童年时光回转。小街古朴,虽有坡度,但沿街的商铺、茶馆、肉摊、水果店等甚是齐整。今天恰逢赶集,街面上的人还真不少,满街的莴笋、萝卜、白菜鲜嫩。其中有几张城里人的熟面,正乐呵挑选。
按微信位置到了尹家茶馆。茶馆是临街小铺,房檐下两个菜摊,屋喝早酒、早茶的人已满满当当。几位文友已入乡随俗,面前一堆泥巴花生,一杯花茶、一杯酒。见我到来,林先生挚起酒杯向我微微笑,就算是招呼了。寒暄间,一位大姐拉着一个五六岁小孩过来,要退还林先生钱。原来是林先生先前见小孩乖巧,又值节气,给小孩发了个小红包。林先生调侃道,这乖娃儿,与一桌文人喝茶,是缘份,今后一定会学有所成。旁边的大姐就欢喜得很,叫小孩谢谢爷爷,算收下了。
我与门前卖菜的大爷拉起家常,他说姓曾,托共产党的福,七十岁了精神还挺好。以前他做过乡村代课教师,养成了不等靠要的性情,面前一堆青菜、莲藕、蒜苗,就是他的自立营生;一边卖菜一边就着花生米喝小酒,就是他现在的惬意生活。菜都是他自己种的,腿虽有残疾,他说还可以干农活,加上政府补助,子女关心,这日子真还行。他坐着的摊位是他侄女的铺面,侄女说他过去接济过她家不少,不要他的摊位费。我大着胆子问,吃早酒对身体不好吧?他说,女子呢,我一早来赶场,走了些路,早晨天冷,剥点花生米喝点酒,暖和暖和,我们这乡坝头时兴坐茶馆喝早酒。
哦,原来这样。走在山巅的长街上,寒风迎面,我有些明白了丘陵腹地人习惯喝早酒的好处。
边说我就端着茶杯入了座。他们每人面前都有一杯酒、一杯茶,杯旁放着一些元票。年龄结构是知命、花甲、古稀、耄耋各二三,气氛融洽。一五十岁左右的男子说话过吼。我不由乐了,其实他不用这么费神,一桌人都笑嘻嘻专注地望着他,耄耋老者自顾自卷烟叶,并无人抢话打岔。我问是否天天都来喝早酒?一大叔笑道,有空就来坐坐,聊聊农事种养,拉拉家常;也会谈外面的稀奇古怪事,找个借口聚一聚,喝一杯;有时早酒摆起了,家里打电话来,就立马回去,做了事再来接着喝。
我问酒和茶有好劣之分吗?先前那位说话过吼的道,酒一元一两,茶一元一杯,大半天喝个一二两左右,多少随意。他又向前俯了俯身,带点神秘自豪感,你看我今天是一个人一杯茶,有时几个人一杯。他的语气突出今天。我向着他表情有些不理解。头往后一拧脖子的他睁大眼睛,双手一摊高声道,赶场的老姨老表,还有大小娃儿,口干了都可以过来喝几口,又去赶场。我笑问,老板不另收钱?像县城里的一茶一座?系着布围裙的老板娘笑吟吟道,不另收,喝完加开水就是,乡里乡亲的。
在另一桌的林先生接话,乡间人有不顺就借喝酒喝茶聊一场,有些看似生口角,口角过后,种种不如意就放下了,就不在心里去了。我想,这或许就是丘陵腹地场镇喝早酒或早茶沿袭的一种社会理疗功能吧。
随意逛街,像这样兼营早酒的茶店子还不少。拐角一店,三位师傅面前皆一酒一茶。理发店街沿前拿瓜瓢淋水洗头的,靠墙排开的锄把、高粱扫帚,无一不是乡场的朴素诗意,难怪吴宛真来这里任镇干部就写出了一组组好诗。街尾一家饭馆,几桌老年人正热闹围坐。大圆桌小条桌,率性的桌子率性的人,还有水泥板楼顶上的电灯泡。桌面上了炒花生米、膀箍箍、大盆油渣卷心白菜汤等,热气腾腾。桌边靠墙处,放着他们的背篓,背篓里装着买好的物品。问老人家们为何聚餐?一位老爷爷理所当然的口气,莫事,赶场碰到了一起,就坐到一起喝点。笑问平常赶场都这样吗?他说是啊!我又向着那位看上去80多岁的婆婆,她也能喝一点吗?问完才发现问得多余,他们每位面前都摆着一杯酒、一杯茶呢,与尹家茶馆的格式一样。
我伸出大拇指为他们点赞!身旁一位满头白发的婆婆对我说,丫头,天冷,你也喝点嘛。我摆手说不喝。一转头,她又将酒杯往我嘴边送,喝点嘛。等我一扭头,婆婆的酒杯已送到了我嘴边,大伙儿都被调皮的婆婆逗得哈哈笑,说喝点,喝点嘛——
我索性接过酒杯,双手捧着,迎着场街上吹来的风,张口饮下。口里一股辣,继而一丝微甜。围坐的乡亲发出乐呵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