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四川经济网讯(实习记者 李露萍)为进一步提高水产品供给质量,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针对建立健全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提出建议:尽快建立和实施符合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促进水产品出口,助力我国水产行业高质量发展。
正在京参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刘汉元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669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3年居世界第一,占到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水产品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连续17年位居世界第一。水产品作为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和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有益于国民身体健康,近年来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预计到2026年,我国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将超过日本的23.4千克,达到24.6千克。
刘汉元代表表示,虽然我国水产养殖量位居全球第一,但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基本信息采集却较为困难。从生产端看,我国水产养殖量大面广,但工厂化、规模化程度较低,与规模化率达到78%的畜禽养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同样存在很大差距,各地生产者的监管程度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养殖信息不能被完整记录,收集的信息可靠性难以保证;从流通环节看,我国水产品流通大部分通过批发市场渠道,但部分批发市场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记录不完整,导致流通环节的基本信息采集也较为困难,直接制约了水产品可追溯制度的建立。
对此,他有三点具体建议:
制定并实施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水产品召回制度和水产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对水产品的养殖、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存、销售及进出口等所有相关环节进行监管。
建立健全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大力推进技术推广和应用。加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机制,着重强化技术创新的整体性,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平台互通、信息共享。
进一步提高水产养殖企业的规模化程度,对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