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原创 >新闻详情

李后强:破解“丘区综合症” 走出“渠县新路径”

2023-04-01 11:27:54 稿件来源: 编辑:高艳责任编辑:杜静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唐千惠)3月31日,“智兴天府专家行.宕渠智库”专家调研情况反馈会在渠县举行,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现场作分享。连日来,李后强走访了渠县的工厂、学校、医院、街道、社区、农户、企业、建设工地等地,表示,这些年来,渠县经过艰苦探索,破解了“丘区综合症”,走出了“渠县新路径”,形成了一套可供复制和借鉴的好做法、好经验,值得学界高度重视。

IMG_2560

李后强(中)在“智兴天府专家行.宕渠智库”专家调研情况反馈会上发言

渠县是四川水稻大县、粮油大县、生猪大县,全县丘陵占60%,低山占30%,河谷阶地占10%,306条河流,是丘区农业大县。长期以来,渠县采用系统思想、“中医疗法”,针对“综合症”,打出“组合拳”,“立足县情、守正创新、转化资源、谋求发展”,表现出敢闯敢干、不胜不休的“賨人遗风”和“巴人血性”,回答了“渠县之问”,跳出了丘区之困。

IMG_2561

李后强(前排左二)在渠县调研

李后强说,渠县对“什么是渠县的DNA?”“渠县的独特优势是什么?”“渠县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地位是什么?”“渠县突围的方向和路径是什么?”等,做出了准确和有力的回答。但从学者角度看,渠县还存在“长宽高、强深亮”不够的问题,就是产业链长度不够、产业横向宽度不够、技术含量高度不够,还有创新驱动强度、文化挖掘深度、县域品牌亮度不够。在未来,必须突破“遗产悖论”“生态困境”“粮油困惑”和“耕地难题”,在资源深度转化上大做文章。

IMG_2562

李后强(前排右二)在渠县调研

对此,李后强表示,在县域经济层面,渠县应该多谈战术,少谈战略;多谈路径,少谈方向。具体而言,发展文旅产业,要把握“五觉悦变”(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规律,切忌同质化血拼。文创产业要实现从“物”“人”“神”到“信”的飞跃,力争新奇特怪绝。乡村振兴,要从组织振兴入手,再做好人才、文化、生态振兴,最后实现产业振兴,关键是精心设计有良好投资回报的项目,只要有了效益好的项目就一定会有投资者。

同时,李后强表示,渠县还可以与全国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推出自己的成果和IP,做到产业生根、创新有主、环境一流。发挥好土专家、土学者的作用,避免“远香近臭”“外地和尚好念经”“招来女婿气走儿”等现象发生。在人才使用上构成“县内为主、县外为辅”的双循环格局。

立足渠县在地资源和已有产业,李后强还提出了具体建议,他表示,賨人部落古遗址是独特资源,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搞清賨人前世今生,建设悬崖宾馆和洞穴居所,让人体验自然本征。对于华电公司、中顺洁柔等大企业,应分别发挥好“余热”效应和牵引作用,地方要做好配套产业,在热产业、竹产品、纸艺术等方面挖潜力,延伸创新链和产业链。对于有庆太阳村和拾光小筑,应该思考大地艺术景观,建立农业艺术公园,植入地域文化元素,搞好花草枝叶精深加工和艺术创作。对于纺织城和心里程等项目,可以与省高校共建“纺织工匠学院”,培养巴蜀工匠,发展个性化产业和柔性化产品,占领创新高点。对于城坝遗址,要树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理念,可以建立小而精、小而美的文物陈列馆,做成学术高地,汉文化中心。在高铁渠县北站,要思考TOD模式和特色文旅项目,“站城一体”,建设临站产业新区,体现賨人文化和汉阙意蕴,强化磁场效应和灯塔效应,让“坐高铁、看賨国”成为网红打卡点。渠县高中部项目,要让学生“有宕渠基因、有世界眼光”,留下深刻宕渠烙印,不忘乡愁和祖国。文峰塔(阁)要成为文创高峰,智创高地,引领渠县文化发展,实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作为全国黄花产质第一县,要延伸上中下游产业,从泥巴到嘴巴,从种子到餐桌,实现全程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力争产生更大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