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亿年前,地球以开天辟地之力,抬升青藏高原,推移印度板块,塑造龙门山,形成断裂带;
千年前,夹金山的雨雪,经高原山林,过峭壁河川,纳千百水流,成一脉青衣,育出芦山城,润着芦山人。
山河见证,芦山2300多年的历史长卷上,延续璀璨文明,成为世人盛赞的“传奇古姜城”“汉代文物之乡”和“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
山河见证,芦山历经2013年“4·20”强烈地震后,沿着“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模式,不等不靠、自立自强,成为我国新时期灾后重建的成功典范。
如果要从约10万个汉字中,选一个字来形容芦山,“韧”是极为贴切的。
“韧”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柔软结实而又不易断裂;
“韧”在城市发展中的定义是能从灾害中崛起并前行。
十年来,芦山用足够的“韧”性,让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焕发新生,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经济社会取得突破性发展。
芦山县城全景(袁仪杰 摄)
芦山,这座从重建走向振兴的“韧”性之城,让人肃然起敬,也引人不禁发问,她的“韧”缘何而来?有何特别?
芦山的“韧”,在血脉里——建县千年,三国名将姜维、长征路上的红军、茶马古道“背二哥”、震后芦山人,在不同时代,以文化之笔,“韧”塑芦山性格;
芦山的“韧”,在立业中——谋定根雕产业,用十余年时间,实现“鲜有人知”到“全国闻名”,近年来,又立足纺织、锂电,打造百亿园区,以实干之姿,“韧”拓芦山产业;
芦山的“韧”,在征程上——从重建走向振兴,力争到2035年,实现追赶跨越、绿色崛起,走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芦山的赶考路,以奋进之势,“韧”刻芦山新貌。
这股“韧”,也吸引着四川经济网记者一行,于人间四月天,走进芦山,聆听其历史的回响、奋进的足音、希望的赞歌。
“韧”在血脉里
——建县千年,三国名将姜维、长征路上的红军、茶马古道“背二哥”、震后芦山人,在不同时代,以文化之笔,“韧”塑芦山性格
“芦山‘韧’性十足,在做好重建的基础上,用十年时间,实现了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跨越发展。”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第宝锋教授说,如果把芦山比作一个人,那他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韧”。
芦山之“韧”,可追溯至动荡不安的三国时。
自建县以来,芦山静立蜀西一隅,乃兵家必争之地,曾建立过5个区域性政权中心,蜀汉大将姜维在此筑城设防、领兵镇守,“姜城”由此得名。芦山人崇拜姜维,不仅因为他是筑城者,更因他曾坚韧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蜀汉政权,护家护国,姜维骨子里的“韧”,受芦山人敬佩,被芦山人学习,更得芦山人传承。
“从北宋到清代,纪念姜维的建筑不断增加,30年前,县委、县政府让我牵头塑姜维像,素不相识的芦山乡亲听闻后,还主动解囊相助。”据芦山县博物馆原馆长唐国富介绍,如今那座百姓共建的雕像,仍稳立在姜公庙大殿里。
汉姜古城全景(芦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芦山之“韧”,也体现在斗转星移的岁月里。
虔诚的工匠精益求精、千年不怠,凭着坚持不渝的“韧”性,传承着汉代雕刻艺术,收获了“西蜀由来多名工,芦山僻地竟尔雄”的美誉;
英勇的红军曾屯驻芦山百来日,经历了青龙场战斗、大川场战斗等,扛住了缺衣少食的艰苦岁月,用为生存而战斗的“韧”性,赓续了红色血脉;
勤劳的“背二哥”,为了生计,在芦山境内的邛崃、龙门山脉间,登万丈绝壁,觅古道苍黄,趟出茶马古道,将为生活而坚持的“韧”性 ,融入了古道传奇;
……
“如今,芦山县博物馆馆藏文物9000余件,尤以汉代石刻闻名海内外,被誉为‘汉代文物之乡’。”芦山县农业和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肖前志说,近年来,芦山将东汉石刻馆、王晖石棺等纳入旅游线路,展示着千年文化的“韧”性。
肖前志告诉记者,芦山深挖红军停留屯驻的历史,将10余处革命遗址联点成线为“红军村”,铭记峥嵘岁月。追寻着“背二哥”的足迹,芦山在悬崖峭壁上打造出了“茶马古道第一关——飞仙关”,传颂着普通民众无畏无惧的“韧”者精神。“希望每一个来芦山的游客,都能感受到芦山贯穿今古的鲜活‘韧’性!”肖前志说。
传承着、发扬着抗压坚韧、玉汝于成的精神底色,芦山历千年而弥新的“韧”性,在大灾大难面前,更得到彰显与升华。
2013年4月20日,芦山遭遇7.0级强烈地震,山河变色,地动山摇。震后芦山,不等不靠,在“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重建新模式的指导下,2014年底,58个新村聚居点全面建成,13171户农房重建全面完工入住;2015年底,5678户城房重建全部分房到户;到2016年7月20日,373个总规项目完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达99.7%以上。
“韧”性芦山,重获新生。“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目标照进现实,实现了从恢复重建到发展振兴的大跨越,谱写了人类灾后恢复重建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救灾重建新篇章。
作为我国灾损评价的权威专家,第宝锋去过许多受灾及灾后重建现场,但芦山让他印象深刻。“芦山关于重建的谋划和布局很有代表性,十年来,芦山应对灾害的各项能力都明显提升。我被芦山多主体积极参与自救自建的精神所打动,坚韧的心是灾后重建的最大力量。”
据芦山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赵学锋介绍,2019年11月,芦山被国家减灾委确定为四川唯一的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单位,先后成功创建4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2所全国防震减灾示范学校、5所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在全省率先完成风险普查试点。今日的芦山,风险预防、基础防御、应急抢险等能力已全面提升。
千年前,姜维站在青衣江畔的这座小城里,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未曾让出一寸山河;
千年后,这座小城历经“震”痛依然挺立,乡村屋靓路净、产业兴旺,城里高楼林立、大道平坦,发展日新月异、未来可期。
“韧” 在立业中
——谋定根雕产业,用十余年时间,实现“鲜有人知”到“全国闻名”,近年来,又立足纺织、锂电,打造百亿园区,以实干之姿,“韧”拓芦山产业
行走芦山,记者发现一条“拥挤”的街。这条街只有1公里长,却有两百多家店铺,大大小小、鳞次栉比,店铺内外,根雕产品琳琅满目,雕刻声和着木头的幽香,撩拨着感官。这里,是全国唯一的金丝楠水街,也是全国最大的乌木市场。
很难想象,在芦山人手中,深埋地下的树根能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不“朽”的艺术佳品。
很难想象,仅用十多年时间,芦山根雕产业就从全县仅有三四家经营户的小规模,发展成全国闻名的大市场。
芦山县根雕艺术城(芦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芦山森林覆盖率超78%,环境优、树种多,现有的香楠、木楠、细叶楠等古沉木(乌木)名贵品种全国储量第一。”芦山县根雕管委会主任罗珊说,助力芦山根雕产业腾飞的要素,除储量外,还有自汉代芦山石刻以来,因世代发扬传承,而不断精进的雕刻工艺。
资源和工艺,固然为芦山吹响根雕产业发展的号角提供了“根基”,但坚持和“韧”性,也为芦山根雕蓄积了从个人单打独斗到产业集群发展的“底气”。
“十几年来,芦山县委、县政府鼓励‘大力发展根雕产业’的方向从未动摇,资金、政策倾斜力度不断加大,给了我们这些根雕从业者坚持雕刻的莫大信心。”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刘毅恒,是四川最早踏足乌木根雕产业化发展的大师之一。对芦山根雕产业的发展,他如数家珍:“十多年来,芦山根雕产业从收入甚微,到营收十几亿元;从产业从业人员不足百人,到超万人;从大师罕见,到汇聚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1名;从少有根雕佳作,到几百件作品屡获大奖。芦山,也被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授予‘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
十余年“韧”劲不减,如今的芦山,已串起了乌木交易、加工、展示、研学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呈现出根雕产业从“无名”到“成名”的新面貌。
十余年“韧”劲勃发,如今的芦山,又开拓了“产业芦山”的“新路子”,从无到有打造出纺织、锂电两大产业“新名片”。
“纺织行业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等要求很高,芦山年均气温15.2℃,年均相对湿度约83%,极有利于包覆纱、短纤等纺织产品生产加工。”芦山县经信商科局局长乐军说,基于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以及水电等政策优惠,自2007年首家纺织厂落户以来,已陆续有30家纺织企业扎根芦山。
然而,近年来随着生产消费方式的迭代升级,传统的纺织企业遭遇“淘汰潮”,芦山亦面临同样难关。对此,芦山锚定“绿色”“智慧”两大方向,以建设现代绿色纺织产业集群为目标,促使芦山纺织产业十余年来“韧”立不衰。
这份向上的“韧”性,在芦山正重点打造的经纬·芦山绿色智慧纺纱园里,也清晰可见。
雅安圣善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袁仪杰 摄)
雅安圣善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是园区首家入驻企业。走进生产车间,数台全智能化的并条机飞速运转,棉条纤维经并合、牵伸后顺直,再快速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
“通过采用成套智能设备,能实现生产运营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圣善纺织二厂厂长肖志立告诉记者,公司在建二期项目投产后,将在现有26万锭棉纺产能的基础上,新增24万锭。“届时,公司年产值将达19亿元,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和全行业绿色智慧纺纱标杆企业。”肖志立说。
圣善纺织的发展盛况,是芦山现代绿色纺织产业集群快速崛起的生动注脚。截至目前,芦山年产棉纺 135万锭,产能占全省10%,包覆纱 104 万锭,产能占西南三分之一。
如果说芦山纺织的“韧”,是能在传统产业转型的大浪淘沙中屹立不倒,那么芦山锂电的“韧”,就是能在空白产业版图上开疆拓土。
四川瑞鞍新材料科技公司(芦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是芦山首家锂电企业,去年,公司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高端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投产!”芦山速度让四川瑞鞍新材料科技公司项目经理陈佳感慨,“目前,生产车间处于24小时满产状态,一季度已生产锂电负极材料超1万吨!”
瑞鞍之后,福瑞、顺为、古德孚等锂电行业颇有名气的企业也在芦山落地生根、加速成势。“当前,芦山正构建技术研发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产业链条完整、配套体系完善的锂电产业集群新格局,加快建成百亿锂电园。”乐军表示。
“近年来,芦山按照‘双轮驱动’工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西南绿色智慧纺织基地、川西锂电负极新材料产业洼地‘两个百亿产业园区’,工业支柱由弱变强,发展基石更加稳固。”芦山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本涛的话掷地有声。
2022年,芦山规上工业总产值达79.75亿元,与2013年相比增长199%。
凭借“韧”性,芦山,从小水电、伐木头、挖石头“三头经济”转型升级,冲破先天条件制约和传统意识束缚,用十多年,找准了既符合地方特色又具备前瞻布局的产业突围之策。
凭借“韧”性,芦山,将纺织、锂电、根雕“三大产业”培育壮大,克服了基础条件薄弱和产业转型阵痛,用十多年,造就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产业新景,走出了绿色崛起、跨越发展的产业新路。
“韧” 在征程上
——从重建走向振兴,力争到2035年,实现追赶跨越、绿色崛起,走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芦山的赶考路,以奋进之势,“韧”刻芦山新貌
有形的路,可以给一个村带来新的生机。
2013年,位于芦山河西岸的禾茂村,出行仅靠摆渡和铁索桥,交通闭塞,尚未通车。
2016年,国道351线改扩建完工,不仅让禾茂村四通八达,还催生了禾茂田园现代农业园项目,让村里拥有了以中药材种植为中心、农旅融合发展的全链条康养旅游产业。
无形的路,可以为一个县擦亮新的风景。
“随着《芦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不断完善,新时代芦山的建设路子日渐明确。”芦山县资源规划局副局长李阳丹表示,《规划》划分了以汉姜古城、根雕艺术城为主的核心圈层,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的引领圈层,以思延镇、龙门镇为主的辐射圈层,搭建起“小县优城”的“四梁八柱”。
过去,芦山凭借“韧”立稳了城市根基、拼出了城市荣誉;
现在,芦山又把“韧”落笔在城市布局、细绘着城市新景。
4月18日,早上9点,汉姜古城内,“4·20”芦山强烈地震纪念馆旁,芦山县综合减灾培训基地迎来当日首批游客。“基地刚完成升级改造,不仅有防灾自救的体验区,还有文化沙龙活动中心、培训研学多功能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培训基地项目负责人胡溯源告诉记者,升级改造后的基地“造血能力”明显加强,未来将以综合减灾工作服务为窗口,进一步整合汉姜古城景区内现有资源,打响“芦山县劳动与实践教育中心基地”品牌。
芦山县龙门古镇(何斌 摄)
龙门山下,4A景区龙门古镇附近,总投资约2亿元的芦山鱼跃龙门智慧水产养殖示范区项目建设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项目业主代表王鑫磊干劲十足,“芦山明确,未来要以龙门镇为中心建好农旅融合发展示范片区,咱们项目在这个片区里!”王鑫磊告诉记者,项目预计6月完工,不仅将助力龙门镇乃至整个芦山县冷水鱼养殖产业的提档升级,还将开放科普示范区、展示馆等业态,打造农旅科展及研学为一体的水产产业链示范基地,并与周边景点组团发展。
过去十年,芦山变恢复重建为发展再建,落地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形象提升三大类项目总73个,总投资280亿元。星罗棋布的项目如同一粒粒种子扎根芦山大地,有效夯实了城市发展基底、提升了城市安全韧性,城兴乡美民乐业的芦山新貌跃然眼前。
十年之后,芦山持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多维度提升着城市“韧”性。
夯实“韧”的底色——芦山将聚力写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旅兴县、城乡共荣”四篇文章,将生态、文化、产业优势,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优势;
提升“韧”的强度——芦山将着力建好西南绿色智慧纺织基地、川西锂电负极新材料产业洼地、成都平原经济区绿色有机农业产业示范地、成渝地区休闲度假清凉康养目的地四大产业高地,以产业兴带动城市兴,以产业强带动城市强;
激发“韧”的潜能——芦山将大力推动“内”“外”两大新格局的建设,对外构建雅安东融成渝“北大门”、西向拓展“大节点”创新开放新格局,对内构建“一核引领、三区联动”县域发展新格局。
韧者笃行,韧则行远。
在芦山县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新的前行目标:力争到2035年,实现追赶跨越、绿色崛起,在雅安市率先达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芦山将跨越千年依然璀璨的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新时代不惧风雨的发展“硬支撑”——这是刚与柔互动并进的实践。
芦山将被地震重创的城市打造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魅力之城、繁荣之城、活力之城——这是破败与新生的交接。
芦山对“韧”的务实践行,让每个身处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心怀期待。
“从外地回芦山后,我已在‘家门口’的新岗位上工作了大半年,希望能创造更多价值。”瑞鞍新材料年轻的操作工王潇憧憬着自己的新未来。
“刚买了98平方米的新房,希望今年能尽快搬新家!”圣善纺织的细纱女工程丽期待着一家人的新未来。
“我计划每年都对禾茂田园的业态进行升级,带动村子农文旅产业发展,也带动更多村民就业。”禾茂田园现代农业园项目负责人宋志文畅想着一个村的新未来。
“要加快推动芦山追赶跨越、绿色崛起,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芦山新篇章!”铭记党恩、牢记嘱托,芦山县委县政府谋划着一座城的新未来。
滔滔青衣江,巍巍龙门山。
心怀感恩与憧憬的芦山人和芦山城,以传承千年依然鲜明的“韧”性,以历经挫折依然鲜活的“韧”劲,在新时代下,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在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杨璐 杜静 唐千惠 兰爽 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