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近年来,富顺县以党建为引领、乡情为纽带、自治为基础建设“乡情小院”,不断深化“三治”融合。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各类小院100余个,通过明确建设标准,选好小院骨干,健全运行机制,强化保障支撑,已使4000余户群众受益,有形有效延伸了治理触角,实现了治理入户到家,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14个,在推动乡村善治上取得阶段性成效。
按照地域相近、居住相邻、群众自愿原则,充分利用闲置场地建起的一个个小院落,聚集起周边10至30户农。集中开展民情收集、纠纷调解、政策宣传、环境整治、文体活动……小院落承载着群众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大向往,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
“乡情小院”作用如何?
“我们的‘大坝子’作为群众休闲健身、纠纷调解、政策宣传、议事协商的重要场所,从建立以来,就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板桥镇万民村“大坝子小院”院长李正富谈到本村的院落时,倍感自豪地说,“院坝内群众的休闲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邻里间矛盾越来越少,大家参与村里的大大小小事务更是越来越积极,村里发展也更有活力了。”
童寺镇老寨村“稻梦小院”议事亭
推动乡村善治,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又要注重激发基层首创精神,让党组织和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与乡村治理的目标、路径、抓手同向发力。“乡情小院”建立以来,人居环境越来越美,邻里帮衬越来越多,群众兴致高涨,“小坝子”越来越热闹。同时“乡情小院”划小了治理单元,增强了群众参与意识、畅通了群众参与渠道、提升了群众参与能力,实现“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通过个人自荐、群众推选、组织提名等方式,从党性强、威望高的乡贤能人、退役军人、退休干部中,选聘院落的院长等;推行院事院议,每月召开院坝会,通过讲政策法规、谋发展增收、办文体活动等方式,按照“群众广泛提、院长委员议、集体表决定、整合力量帮、结果公开晒”流程,商议院落规划、产业发展等,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绘好乡村治理“同心圆”。
小院好不好,群众很有发言权。“这些年我们和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变美了,生活变好了,村民开上了小汽车,住上了新楼房。晚上我们到小院文化广场跳舞、健身,日子美着呢!”板桥镇和平村学堂坝“乡情小院”的村民张大姐激动地说。
通过创建“乡情小院”,富顺县广泛构建起“镇、村、组、院”四级治理体系,从人员选拔、运行管理、工作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务实管用的制度机制,推动乡村治理更加精细化、规范化、集约化。代寺镇丰光村党总支书记李长城说:“以前,1名村干部平均服务400名群众,‘乡情小院’建立后平均服务215名群众,干部压力变小了,群众满意度更高了。”
围绕“乡情小院”健康长效运行,富顺县持续强化政治引领,建强小院队伍,丰富活动形式,建立健全“院长委员”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增强“乡情小院”凝聚力。同时广泛筹集小院治理经费,重点用于小院阵地建设、设施添置、活动开展、帮扶济困和评比激励等,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质效;广泛开展星级小院评定、优秀院长委员评选、落实积分管理等,动态选树先进典型,激发小院自治动力。
引领邻里和睦新风尚
春日暖阳下,声声祝福中,安溪镇马山村“橘香小院”为院内65岁以上的老人举办了一场温馨又快乐的集体生日活动。“我从来没有参加过集体生日,今天和这么多人一起,感到非常高兴。”小院居民赵世礼老人感慨地说。
马山村“橘香小院”院长王琼表示,以后小院还会继续将集体生日活动开展下去,让更多老人感受到祝福、关爱和温暖,不断促进邻里和谐,丰富小院老人们的文娱生活。
安溪镇橘香小院集体生日活动
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到解决一个个问题;从刚开始一些人认为的走形式走过场,到如今身处小院后的态度截然转变,热情参与其中,“乡情小院”已经收获了一大批人的认可。在富顺县,当地人谈及身边的“乡情小院”,赞许之情溢于言表。
3月31日下午,李桥镇大地村椅子湾“红色小院”里,一场热闹的彩灯技能比拼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大地村的20余名群众作为参赛选手分为4个小组进行比赛,配色、打胶、铺布、裁剪,大家用精湛的技艺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彩灯作品。“自小院开放以来,我们已经搞过很多次活动了,搞过厨艺比赛,今天还见识了彩灯的制作,不仅丰富了我们这些中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乐趣,希望小院以后一直热热闹闹。”大地村8组村民闵代秀笑着说道。
小院以乡情为纽带,始终包含着一股温情,在建设过程中努力贴近群众,以各项有趣活动吸引大家参与,让群众满意,保持了长久活力。
据悉,为进一步深化“乡情小院”建设,持续给“乡情小院”赋能,富顺县推动县级部门提供服务、活动等资源下沉到乡情小院,培育“有事来协商”“法律进小院”“流动小板凳”“红色家风录”等治理品牌,梳理形成部门服务小院清单42项,通过“群众选菜、部门上菜”的方式,推动部门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服务、参与活动,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探索产业振兴新路径
小院首要功能是治理,但根本还要靠发展,只有将治理与发展有效衔接,才能确保小院自治常态长效。
产业共兴,鼓励引导小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群众联结到产业链上,让群众通过产业致富增收。在这一理念指引下,童寺镇一个个“乡情小院”在产业发展上找到了符合自身的好路子。西湖村“锡溪小院”推行水稻集中育秧40亩,解决院内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老寨村“稻梦小院”积极融入稻粱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优质水稻高产核心示范区100亩。东禅“百灵小院”围绕擦亮“双再生”稻粱品牌,参与建设“2+2+1”粮食生产示范基地120亩。“我们通过探索发展‘小院+经济’,引导小院群众就近销售农产品、定制农家饭、出租田园民宿等,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童寺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如老寨村“稻梦小院”院长组织群众利用该村举办七彩油菜文化旅游节,销售蜂蜜、鸡蛋等特色“土货”,带动10余户群众增收近万元,尝到了农旅融合的“甜头”。
稻粱现代农业园区
地缘相近、产业相通,一个个小院在产业抱团发展上有着先天优势。据了解,富顺县群众依托小院坝坝会民主商议,自发筹资筹劳整治盘活撂荒地8954亩,引进生猪养殖、天池龙窑土陶等项目35个,带动发展订单农业、乡村文旅等配套产业,推动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探索“跨院联合、抱团发展”集体经济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260余万元,带动群众户均年增收750元,最多的达3万元。骑龙镇大田村党总支书记郭平说:“我们村通过‘乡情小院’组织群众整治撂荒地300余亩,还申请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群众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
在此基础上,富顺县积极探索小院治理向发展功能的拓展,依托小院议事协商,推动了一批产业项目落地见效。“去年以来,我们村采取‘集体经济+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发展大豆高粱复合种植产业500余亩,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余元,带动村民就近就业300人次,增加务工收入20.7万元。‘稻花香小院’就位于大豆高粱复合种植基地附近,小院的乡亲们作为主力军,主动参与进来,让自己的腰包也鼓起来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情小院”结合相得益彰,怀德镇菊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强深有体会。
“在‘乡情小院’建设中,小院具备产业基础,有致富带头人,能够将群众吸附在产业链上,在产业发展或项目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实现群众稳定增收,是衡量小院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富顺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县通过召开院坝宣讲会和入户恳谈等方式,广泛征求小院群众就业创业需求和村级产业、集体经济发展建议100余条,协调解决项目引进35个,动员群众以投工投劳整治撂荒地、土地入股等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推动村级发展与县域规划、群众需求相融合。
(刘瑞 四川经济网记者 陈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