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原创 >新闻详情

“乡村振兴在乌兰”媒体采访调研活动成功举行

2023-09-29 14:43:00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何羽佳校对:赵丁责任编辑:苟邦平审核:张瑞灵

9月24日至27日,由青海省乌兰县委宣传部主办,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青海中心承办的“乡村振兴在乌兰”省内外媒体采访调研活动一行走进乌兰县。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瞭望周刊、环球网、四川经济日报、西安日报、青海日报、青海广播电视台等16家省内外主流媒体的20余名记者,在为期4天的时间里,记者们亲身领略乌兰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品味“天镜盐湖 多彩乌兰”的独特魅力,感受乌兰在推进“四地”建设、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平安建设、“八五”普法等多方面的发展成果。      

-鲍安华摄 (4)

茶卡盐湖

记者们深入茶卡镇茶卡村、铜普镇上尕巴村、希里沟镇西庄村、柯柯镇赛什克村等地,通过观看专题片、听取驻村第一书记介绍工作情况、交流探讨等形式,全面了解乌兰县坚持党建引领,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方面的积极作为。

记者们实地探访希里沟镇城中社区、柯柯镇西沙沟村、铜普镇察汗河村等地,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了乌兰县各族群众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促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中团结友爱的故事。

在柯柯镇柯柯社区、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记者们深入了解乌兰县紧扣“讲政治、护稳定、抓治理、造氛围、化矛盾、保安全”的工作主线,围绕平安建设及“八五”普法重点任务指标,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维护平安稳定、社会综合治理、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                

IMG_20230929_10550540

乌兰的自然风光

活动中,记者们边走边看、不停记录,对乌兰县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平安建设、“八五”普法等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认识。大家纷纷表示,将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利用自身平台优势,以宏观的视野、发展的眼光、变化的视角,深度提炼乌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全方位、多角度传播好富有乌兰特色的成功路径和方法,让更多的人了解乌兰、关注乌兰。

-鲍安华摄 (3)

茶卡盐湖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茶卡镇依托旅游业复苏时机  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今年来,茶卡镇依托旅游业复苏时机,村党支部和党员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在端好旅游“金饭碗”上做实功、谋实业,村民转变思想、主动升级装修家庭宾馆,提升旅游品质和服务档次,满足大众旅游需求,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随着旅游市场的回暖,今年,茶卡盐湖景区游客人数呈现稳步上升势头。日平均量达3万余人次,单日最高游客量突破4.3万人次。截至2023年9月25日,游客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

茶卡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第一镇——茶卡镇。早在《汉书.地理志》中就有关于它的记载:“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处有西王母室,仙海、盐池。”仙海即今青海湖,盐池即今茶卡盐湖。             

-鲍安华摄 (1)

媒体记者们深入茶卡镇茶卡村 

茶卡盐湖风光独具气象——远处的雪山巍峨峥嵘,四周的草地碧草莹莹,湖内既有碧波万千,又有洁白如雪,容秀丽、壮观于一身。2015年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201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素有“天空之镜”美誉,现已成为青海省的著名旅游风景区。

今年,为持续打造大美青海旅游品牌,茶卡盐湖景区立足实际,创新营销方式、畅通渠道交流,推出暑期文化活动、生态研学体验线路等文旅融合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茶卡村老村位于原巴音乡,主要以农业和养殖为主,老村的居住条件一般,属于早期老式村庄的样式,土质结构居多,离镇区较远,医疗、教育方面极为不便,是人均收入两千元左右的“扶贫村”。   2013年至2016年,在党的脱贫政策关怀下,全村搬迁至茶卡镇区茶卡新村。2015年茶卡盐湖旅游火爆以来,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在镇区、旅游景区打工,经营农家乐、牧家乐、餐饮、家庭宾馆等方式增收,全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2017年底茶卡村整体脱贫,2018年7月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如今的茶卡村,人人都变身成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小老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鲍安华摄 (11)

茶卡镇茶卡村特色民宿

“盐湖”旅游绘就强村富民新画卷  以特色民宿为笔绘就乡村振兴锦绣图

金秋的早晨,阳光撒在乌兰县茶卡镇茶卡村,整洁的乡间村道、精美的农家小院、风格各异的民宿……和谐静谧的乡村图景让人心旷神怡。媒体记者们走进“莫凡”民宿,老板刘成梅正在收拾客房,打扫卫生、换被子、开窗通风……“客人刚退了房间,下午就有新的客人准备入住,淡季标间大概200元,目前我们店已接到国庆假期的订单50单。”刘成梅开心地告诉记者。

刘成梅是茶卡村村民,2015年开始在村里开办家庭宾馆。近年来,随着茶卡盐湖日趋“爆火”,过去简单的家庭宾馆运营模式已跟不上盐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2019年,在当地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刘成梅家里人参加了茶卡镇致富带头人培训,前往浙江莫干山参观学习民宿经济,回来后便投资对自家的家庭宾馆进行提档升级,按照“一房一特色”打造了吊床房、实木大床房、亲子房等18间客房,并增加了投影仪观影等很受年轻人青睐的项目,今年预计年收入可达60万元左右。据了解,目前茶卡村开设家庭宾馆207家,农家乐、餐饮14家,共有床位3850余张,人均收入超过1.8万元。      

-鲍安华摄 (6)

盐雕工艺品

走进铜普镇都兰河村的盐雕工厂,村民刘英正在制作生肖盐雕工艺品,“将配好比例的盐,装入模具,放入微波炉烤制,成型后取出……”她边介绍边忙碌,从开始到制作完成用了10分钟。“我以前在家种地,根本没有挣钱的机会。今年开始我在村子的盐雕厂上班,每天都有100多元的收入,时间灵活,而且多劳多得。”刘英说。

2018年,都兰河村开始做盐雕工艺品,村党支部依托茶卡盐湖旅游资源,坚持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深挖产业集群优势,提高村民自我发展能力,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跨越,走出一条精准脱贫后续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今年我们村的集体收入有望达到4万元。”都兰河村书记魏忠福说。

近年来,乌兰县紧紧围绕产业“四地”建设,依托区位优势、独具禀赋的旅游资源以盐湖自然风光为核心,大力实施旅游强镇战略,持续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力度,有效推进就业创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鲍安华摄 (8)

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

传承红色文化壮优势大产业 柴达木双峰驼又走出富民兴业的新路子

在莫河驼场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述说着革命先辈筚路蓝缕的奋斗故事。2018年起,依托莫河驼场厚重的红色历史资源和遗迹遗址,青海省乌兰县大力发展红色文旅产业。如今,随着驼奶制品等产业链条的延伸,柴达木双峰驼又走出富民兴业的新路子……

骆驼,是青藏高原上居民熟悉的伙伴和朋友。莫河驼场前身,为1953年中共中央西北局组建的西藏运输总队,曾为西藏的和平解放、修筑青藏公路及柴达木开发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历史使命的完成,在柴达木盆地内的乌兰县等地,大批骆驼长久来未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鲍安华摄 (5)

柴达木双峰驼

近年来,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乌兰县通过引进企业、科技研发、合作社辐射、农牧民参与“四轮驱动”,推动柴达木双峰骆驼产业稳步发展,打造绿色富民产业。乌兰县乡村振兴产业园是柴达木新型工业化和特色资源开发的重点园区,其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园区建设和服务,加快特色生物资源的开发和精深加工,培育绿色有机农牧业产品知名品牌。目前驼奶的供应量不足市场的50%,驼奶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乌兰县以“龙头企业+合作社+牧户”模式推进产业培育,协调各方关系,发挥好“1+1+1>3”效益。精心设计产业政策和企业投资建设驼奶加工项目政策条件,为广大牧民扩大养殖、驯化挤奶提供了保障。

2021年4月,乌兰县成功引进驼奶制品全国龙头企业——新疆旺源入驻乌兰,注册成立青海尚品驼乳有限公司,专门加工生产驼奶制品,为广大牧民扩大养殖、驯化挤奶提供了保障。

青海尚品驼乳有限公司在2022年3月,在乌兰县特色生物产业园举行仪式,标志着青海省首个驼奶加工企业、海西州首个奶制品加工企业正式投入生产,项目的建成投产对海西州培育发展柴达木双峰骆驼产业意义重大,该项目是“十四五”浙江省援青规划实施的重点项目,也是乌兰县巩固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的实施必将对海西州发展骆驼产业、促进牧民增收致富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该公司是一家依托专业科研研发做支撑的驼奶生产企业。尚品驼乳总经理郭强向记者介绍了公司依托红色骆驼产业文化而生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公司发挥的乡村振兴积极作用。“目前,驼奶加工企业到牧区上门收购价每公斤40元,按每峰产奶母驼每天产奶3公斤计算,每峰产奶母驼每年能为牧户带来3万余元收入,引进的驼奶加工企业为乌兰县城当地解决就业30余人。”

从挤奶、收奶、检测、加工、包装各个生产加工环节,郭强介绍说,“骆驼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钙、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及18种氨基酸,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日常营养补充需求,而且驼乳营养分子小,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自产品面世以来,很快得到全国的消费者的认可。”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近年来,尚品驼乳积极推进产业“四地”建设,通过示范引导、技术服务、企业带动等措施,依托依托莫河驼场厚重的红色历史资源,大力发展驼奶制品产业链,让柴达木双峰驼又走出富民兴业的新路子,也让骆驼产业成为乌兰地区经济转型,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数据显示,乌兰全县共存栏柴达木双峰骆驼4420峰,落户乌兰驼制品企业2家,骆驼合作社4家。以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契机,乌兰县已建成青海省唯一的驼乳、驼绒产品加工生产线,骆驼产业成为乌兰地区经济转型,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因地制宜拓展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海西州乌兰县立足绿色生态、气候独特、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以“绿色”和“特色”为主攻方向,着力调整农牧产业结构,构筑“2+1+1+N”(藜麦、枸杞+茶卡羊+柴达木双峰驼+多元产业)的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产业体系,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采访团队走进乌兰县特色生物产业园,一排排白色的厂房整齐排列,不同的车间内,藜麦、枸杞、驼奶等特色农畜产品生产线正式在运行,穿着白大褂工作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在青海七色麦香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包装藜麦月饼。“藜麦月饼是我们公司今年新研发的产品,目前已接到中秋节订单60多万单。”青海七色麦香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长清说。    乌兰县海拔高、日照充足,非常适合藜麦生长,该公司自有200多亩藜麦种植基地,形成藜麦种植、育种、加工、产品延伸、研发、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今年预计年产值可达到400万元左右。              

-鲍安华摄 (71)

枸杞原浆

在天精本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枸杞生产车间,红彤彤的枸杞鲜果经过自动清洗、压榨、灌装、包装等工序,变成袋装、瓶装不同规格的红枸杞原浆。“目前,我们有国内技术领先的5T/H枸杞原浆深加工生产线1条,还有枸杞干果烘干、色选加工生产线和枸杞干果分装生产线。已实现年加工鲜果1.2万吨,生产枸杞原浆1万吨,枸杞干果烘干、色选加工5000吨,实现年销售2亿元,提供300个劳动就业岗位。”该公司总经理霍跃龙说。

为有效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乌兰县立足将“绿色”和“特色”作为主攻方向,不断调整农牧产业结构,提出“2+1+1+N”(藜麦、枸杞+茶卡羊+柴达木双峰驼+多元产业)的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产业体系发展思路,探索培育特色鲜明、提质增效明显的产业集群,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鲍安华摄 (2)

红彤彤的枸杞鲜果

“哨”响“人”到  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媒体记者们走进乌兰县希里沟镇城中社区了解到,以服务社区、方便居民为出发点,以社区党支部吹响“四个哨”,实现吹好哨、报好到、办好事的服务模式,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构建和谐社区,为辖区居民提供高质量服务新路径。

发挥基层党组织“轴心”作用,成立“共驻共建党建协调委员会”形成了党建引领、部门联动、各方参与、资源共享、协同作战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开展学习交流活动,通过共建单位支部书记讲党课、优秀党员讲故事、谈体会、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行“双报到”工作机制,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微心愿。在重点节点期间与派出所进行联防联控治安巡逻。在传统节日期间,与文体旅游广电局联合开展文化活动。开展政策宣传活动,利用法治宣传月、“主题党日”等,与共驻共建单位开展扫黑除恶、民族团结、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惠民政策咨询等宣传活动。

记者采访了解到,该社区优化设置为民服务办事大厅。设立了教育医保、民政救助等5个便民服务窗口,实现了计生、低保、残联、等25项内容的便民服务。设立了党员先锋岗、民事代办岗。设立“十分钟到位服务圈”。线上利用“为民服务微信群”,线下集结共驻共建单位成员和网格员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上门服务,10分钟内赶到群众家中帮助处理问题、解决诉求。

特别是设立残疾人康复提供康复训练场所,邀请专业残疾人康复师、按摩师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指导。此外,“儿童之家小课堂”“妇女之家”等定期组织辖区妇女宣传婚姻法、家庭暴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拒绝黄赌毒珍爱生命、健康科普知识等。

(四川经济网记者 鲍安华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