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全国知名作家丹巴行·访谈②| 李银昭:挥“细腻之笔”探人文之脉 引八方宾朋寻美丹巴

2023-10-29 14:49:02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王颖责任编辑:张萍

丹巴,是“大渡河第一城”。大金川、革什扎河、牦牛河、小金川、大渡河5条河流,以丹巴县城为圆心,呈“漩涡状旋钮构造”,梅花状向四周散开,5条河,5个峡谷,处处是美景。

丹巴,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拥有“古碉·藏寨·美人谷”三张响亮的名片,以及独特灿烂的嘉绒文化、东女文化、西夏文化,吸引众多专家学者研究探寻。

10月26日-27日,2023中国四川嘉绒藏族风情节期间,丹巴县委、县政府携手四川经济日报社开展“全国知名作家丹巴行”主题采风活动。来自全国的知名作家走进丹巴县,感受丹巴文化旅游资源独特的魅力,寻访“最美乡村”背后的文化力量,创作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让“中国最美乡村——丹巴美人谷”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

从巴底邛山、甲居藏寨、中路藏寨到梭坡古碉群,作家们将足迹印刻在高山峡谷间,从地方主政者、选美大赛参与者、民宿老板到当地村民,作家们在对话中触摸“鲜活”的文化血脉。

作家们一路行走,一路思考,一路探寻,思想的光辉与秋日暖阳相互映照,在层林尽染、云雾缭绕、似梦如画的河谷两岸闪耀。行程中,记者对部分作家进行了访谈,留存了名家眼中丹巴文化印象的一个个生动的片断。

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李银昭:

挥“细腻之笔” 探人文之脉 引八方宾朋寻美丹巴

很多人认为丹巴只是一个美人谷,我感觉这更是一座英雄之城。200多年前,丹巴儿女为了守卫这片土地做出了很多贡献,后来到1935年红军路过这里也经受了很多考验,比如冰雪,高山,生活艰苦。但无论是200年前的丹巴儿女,还是后来的英雄红军,都体现出了这里是一片英雄的土地。

这是我第二次来丹巴,上一次大概在七八年前,这次来感觉变化很大。

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李银昭在甲居藏寨接受记者采访

“中路”二字在藏语里意为“人神向往的好地方”。从甲居藏寨到中路藏寨,身处高山峡谷,耳听淙淙流水,面朝墨尔多神山,真正体会到为什么“人神向往”。在这里我还看了什么叫“全域旅游”。丹巴吸引人的不仅仅是一些历史名胜古迹,还有这里整个山水都是一幅画:4条河流奔涌而至汇合成为大渡河,从而形成的5条峡谷,就是最好的美景。丹巴人认识到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全域旅游在丹巴体现得非常充分,几乎所有家庭都跟旅游有关系,所有的藏寨民居都是旅游者的归属地。他们的旅游产业洒落在每条沟里,每座山里,每棵草里,每朵花里。

每个地方的发展都可以找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丹巴就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路。丹巴人骨子里就有做旅游的基因,他们不仅自己爱美,还想把这种美分享给路过这里的人,分享给丹巴以外的人,所以他们发展旅游不需要过多去动员。据我了解,在最近的中秋国庆“双节”黄金周,丹巴县就接待了游客超过28万人次,旅游收入有3亿多元。

流云在山巅流淌,遮住了墨尔多神山的面庞,中路藏寨在大山怀抱静享秋日暖阳

我们开展这场 “全国知名作家丹巴行”主题采风活动,是因为《四川经济日报》作为一家媒体,有非常专业的“新闻眼睛”,有非常专业的策划和写作队伍,还有丰富的宣发平台资源。我们将通过媒体优势深入挖掘丹巴“美”的历史人文内涵,把“中国最美乡村——丹巴美人谷”金字招牌,把“古碉·藏寨·美人谷”三张响亮的名片以及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广泛宣传出去,把更多游客吸引进来。

不仅如此,这次我们组织了来自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全国知名作家来到丹巴。我们的宣传不仅停留在新闻层面,更有知名作家用他们的更加细腻的笔,把四川历史、人文、自然的美宣传出去,推广出去,广泛吸引省外宾朋寻美丹巴,爱上四川。

(四川经济网记者 胡敏/文 乔薇/图)

相关推荐